混入背景中,消除违和感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贴图&拍客混入背景中,消除违和感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图文分享]混入背景中,消除违和感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6-26 0
早在2014年,当碧昂斯、Jay-Z这对黑人说唱巨星在蒙娜丽莎肖像前自拍时,卢浮宫馆长就应该有所预见——在这对说唱夫妇组成的组合“The Carters”推出的全新MV《Apesh*t》里,二人着装华丽,和几位黑人舞者一起,带领广大群众在这个西方艺术圣殿“载歌载舞”了一夜 。

MV的开篇与结尾都演绎了二位身着马卡色礼服,牵手站立于蒙娜丽莎肖像前。整个mv画面中,the Carters夫妇和谐地融入了由这幅备受世人关注的名画所制造的高雅环境中。

同样,在胜利女神雕塑面前,the Carters 夫妇白衣一束,与神话中的角色融为一体。

Beyoncé及伴舞在《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前共舞,她本人有意地身处庄严的加冕仪式正中位置,将自己和加冕仪式中的王后类比,从女性的角度用身体语言述说着加冕仪式所带来的心理狂欢。
MV发布一周以来,引来众多媒体和观众的关注。大家除了对二人如此“壕无人性”到“包场”卢浮宫的感叹外,也不难从MV包含的各种暗喻中看出,二人借此机会想发出有关种族、平权的声音。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碧昂斯和Jay-Z在如此官方的地又唱又跳,对各个西方古典主义艺术品进行大肆艺术上的挪用,如,在一段演绎中,一位黑人男性被扮成蒙娜丽莎,一位黑人女性在为他梳头,以示黑人文化在全球艺术界中不容忽视的地位。而在拍摄之前,卢浮宫馆方人员很快就被说服了,他们表示:“在碧昂丝和 Jay-Z 2018年5月的最后一次访问中,他们提出这一拍摄想法。我们(馆方)起初有犹豫,因为拍摄时间太过紧迫,但卢浮宫很快就被说服了,因为这支 MV 的内容充分显示了他们对卢浮宫博物馆和这里珍藏的艺术作品最真实的热爱。”

《everything is love》 album cover
对此,我们不可否认那些艺术品对于这二位艺术巨星的价值,但通过他们的MV,许多媒体们都指出了二者对于美术馆、博物馆局限性的讨论: MV拍摄地点,卢浮宫,拥有四千多件艺术品,然而仅有几件出自非白人之手。

MV中出现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雕塑虽来自古埃及文化,但社会中充满了白人造就的质疑声。
MV中所出现的法国画家Marie-Guillemine Benoist的《女黑人的肖像》虽以非洲文化为主题,却充分展现了当时白人视角下的黑人的形象……
也许二者在充满西方古典艺术的卢浮宫这个看似格格不入的环境中拍摄代表黑人和流行文化的音乐的确有有关自我身份的讨论。但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就这样断定那些在国际上享有权利的艺术机构是文化精英主义的塑造之地,卢浮宫虽代表着西方艺术和文明的发展史,但也有东方艺术馆、古埃及馆等不同文化地区的展品。
从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兴起至今,社会的确充满了有关美术馆缺乏自治性的呼声。虽然艺术早已放下身段,面向广大群众,但是艺术品唯有借助艺术机构此类平台,才能展现给大众。然而,这些平台仍被高层管理者掌握着主权。于是,人们走入美术馆看到的艺术品,是权贵选择的艺术品,因此许多艺术品都带着股“贵气”。The Carters此次的MV作品可以说将可能永远无法在卢浮宫中出现的黑人文化及艺术张扬地塞进这座“圣殿”。而且,讽刺的是,馆方人员表示他们同意The Carters如此行动的原因是他们看出了二位对这座西方艺术圣殿及西方艺术品的热爱,即对他们管理者的肯定。
在历史中,有许多艺术家通过艺术,对艺术机构不够面向大众的局限性提出了类似的挑战。
1961年,当罗马Galleria La Tartaruga的馆方人员放心地将场地和决定展览艺术品的权利交给他们所信任的大艺术家时,艺术家却将此权利直接转交给了大众。意大利艺术家Piero Manzoni坐在展馆的一把椅子上,给模特和来访的观众签名并写下 “你就是一个艺术品”的字样,以提醒人们,他们只要存在着就有自身的艺术价值。


他的行为艺术表示:什么是艺术品是由公众决定的,甚至任何物品只要存在并得到公众的肯定,都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品。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三个Magic Bases, 直接将用于承载艺术品的展台放入美术馆,并示意观众可以随意走上展台,成为一个艺术品。他还直接将其倒置,以宣布整个世界的艺术价值。


面对艺术界争论得热火朝天的“谁来决定什么是艺术“的讨论,Manzoni的艺术中也许不乏因人们对艺术家个人的崇拜而产生的对他艺术及行为的肯定。但他的行为打破了代表机构的少数人们在决定一艺术品价值时所必带的历史及文化上的顾及,说明了艺术品成就于广大群众的关注与喜爱。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意大利兴起的贫穷派艺术家们更是选取百姓生活中的元素来完成艺术。以此将艺术机构变成像“早市”一样吵吵闹闹却又给人无比亲切之情的地方。
1969年一个有关12匹马的艺术品轰动了世界。意大利艺术家Jannis Kounellis将12匹 活生生的马带进了美术馆。在这之前,Kounellis在1967年就有将他的宠物鹦鹉放置在美术馆里。他解释道:“显而易见,我就是想把它们放在那里:那些有重量且有自然个性的活生生的动物。因此,它们成为了一个有别于古典艺术的展览。在另一方面,艺术品反应了一定有关阶级的讨论。它绝不是波普艺术里的那些图像。它是被精打细算后而真正存活在这个城市里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的背后拥有着无比的历史。它们虽是现代的艺术,却绝不是现代主义艺术。艺术品本身虽有着古老的历史,却又充满当代性。”


他的作品意在解放美术馆管理者像观众强加的对美术馆等机构的传统看法,美术馆并不应该给群众一种若即若离之感——虽然一幅幅艺术品近在观众面前,但苍白的墙面及作品中那些“华而不实”的内容无法让来到馆内的普通群众产生任何同感。在另一方面,他质疑了权贵们在历史中对艺术品流派、时期上死板的划分,这些都使艺术品的产生带有地方文化上的限制,和时代发展上功利的追求。十二匹马可以说是普通人们的生活被第一次搬入美术馆,他们终于“进入”了之前被神秘气息围绕的“圣殿”。

Chris Burden1985年的艺术品Samson则直接和观众一起推倒美术馆的承重墙,回应了美术馆给公众带来的距离感。Samson是一个100吨重的千斤顶,两边分别带有一段木桩,推动着美术馆走廊的两面承重墙。千斤顶连接着一个轧机,每个进入美术馆内参观的人必须经过这个轧机,从而带动千斤顶像两边扩张。这样一来,每有一个人进入美术馆参观,美术馆的墙就离被推倒更近一步。因此,这些艺术爱好者们被卷入Burden发起的摧毁美术馆的运动中。


Chris Burdon在采访中指出,像Samson这样直接对美术馆的存在发起挑战的艺术品不可能被准放置于内,除非艺术家拥有着场馆。从Burdon的Samson这个较极端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任何一位艺术家若想把他的作品放在艺术馆中公之于众,必须先赢取馆方人员的信赖。于是,艺术品便成为经馆方人员筛选后的艺术家的展品。从这件艺术品中得到思考后,Burdon又试着在他的另一回顾展中,拒绝把任何作品放在美术馆里而放在馆外,留下空旷的展馆被艺术品所包围。可惜因某种原因,他的计划没有实现。
艺术爱好者们来到艺术馆参观时,他们并不单单是艺术展览的鉴赏者,而是艺术展览的参与者。展览虽是艺术品存在的媒介,但媒介的拥有者不应该独自决定什么样的“声音”才能够被他们传播。毕竟,“声音”产生的意义即是接收者能够听到。关于什么是艺术,谁是艺术家,艺术的评判标准的讨论,从来不会是一纸公文供大家遵循,而是顺应着时代和参与人群的更迭而一直做着自我的调整。也许,这就是艺术的意义。如若馆方单纯的从媒介拥有者的角度出发选择艺术品,将它们挂在高墙上,让各地的人们过来朝圣。那么他们多少缺乏了面对艺术所应有的谦虚态度。我们应该去聆听艺术的声音,而非将自己既有的价值观强加在它们之上,还希望着别人能理解什么。
text & editor Mauve & morning pancake
proofreadingAngry Bird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5
DB+5 2018-08-10

_﹏ ﹌贴图板块.欢迎您 ⊹⊱⋛⋋⋌⋚⊰

泪玘韵

ZxID:13767573

等级: 版主
配偶: 泪玘寒
  ◕。热会二队◕。  ◕。二队队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8-10 0
这就厉害了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