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亲历:李小龙之后尚武精神仍在,为何搏击水平始终落后?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体育沙龙香港亲历:李小龙之后尚武精神仍在,为何搏击水平始终落后?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体育新闻]香港亲历:李小龙之后尚武精神仍在,为何搏击水平始终落后?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6-26 0
很多人说香港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例子,因为大陆有很多东西是从香港学回来的,比如“炒楼花”的卖房模式,比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虽然这些年的香港有衰落趋势,但对于70、80一代,香港的地位又实在太特殊——当年看的电视剧,听的歌曲,看的电影漫画,崇拜的明星,都以香港为最。从李小龙到金庸再到徐克,香港重要的文化输出就是武侠文化。
那么对于拳迷、武术界来说,如今香港的真实情况到底怎样?对于小众又特殊的搏击行业,香港的发展历程又能预示什么呢?这是我从香港回来后,想和大家分享的话题。
我有这样的思考:香港的文化包装能力是最值得内地学习的,但香港整体的尚武风气衰落,很可能会在内地重演。至于原因,下面慢慢道来。
香港搏击发展简脉
在去香港之前,我脑子里一直回想的是各种电影镜头,有功夫片,有警匪片,还有火热IP如《古惑仔》,恰好赶上5月21,播求举办的赛事ALL STAR FIGHT(全明星格斗)落地香港,就趁这个机会走一走,旅游的同时,顺便感受下香港办比赛的氛围,以及了解香港大众对于拳赛、格斗的认知。

很多年前听过一句话,“泰拳出了泰国就不像泰拳了。”指的是离开泰国的训练环境,就很难打出纯泰拳的韵味和节奏。
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离开泰国,泰拳最像泰拳的地方,就是香港。”指的是当年除了泰国,香港是第二个让泰拳兴盛的地方。
那时在香港的泰拳,用的是职业纯泰规则,涌现不少拳手,带动香港搏击行业的兴盛发展。
我们看的许多90年代的香港电影,都有泰拳和搏击的身影,比如《古惑仔》系列:
  • 洪兴的大头仔是搏击高手,陈浩南等人坚持在拳馆练拳锻炼身手,
  • 洪兴龙头蒋先生有胞弟在泰国做生意,手下的泰拳冠军太子哥是洪兴最能打的人。
后来的《阿虎》《少年阿虎》,直接以打拳为主题;掺入搏击元素的电影也数不胜数,比如《无间道》……90年代的香港,拳馆成为年轻人业余生活的选择之一,好武的文化渗透其中,而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呢?
1 踢馆带动求真之风
无论是香港拳师口述,还是询问香港友人,抑或查阅资料,追溯香港武林兴盛最早的时期,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解放后,很多内地拳师因各种原因逃到香港落脚,这些从电影《叶问》和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能看出来;
  • 解放后与“文革”后的两个时间点,大量人口涌入香港弹丸之地,带来激烈竞争,包括武术界在内的三教九流,一时间“拳馆比米铺多”。
因为英国人的管理方式留下很多权力空间,武馆之间相互竞争,踢馆是常有的事情。
知名拳师南下到香港,想要有生意就得打,一打一实战,就把求真的风气带动了起来,不像内地有圈子保护,有各种套路解决争端,武术家普遍藏私或不教真的,慢慢失去了实战能力。
  • 东亚很多传统武术,以前都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很多技术也因为特殊的规矩才衍生出来,比如“手搭手比武”。
  • 一旦失去这个环境,很多技术就等于见光死,失去意义。
上世纪60-70年代,被很多香港人戏称为“英雄年代”,廉政公署还没发挥最大威力(1974年成立),如同电影《追龙》的描述,各路神仙大显神通,社会治安一直欠佳,年轻人学武风气很盛,有的流派甚至成了帮会成员聚会的堂口。
当时的香港什么门派都有,不过以洪拳、蔡礼佛、大圣劈挂等南方拳派为主,咏春拳是在李小龙等人扬名后才发扬光大的。那时的武侠电影由张彻、胡金铨等大师操刀,推波助澜,导致各个武馆的年轻人天天打架。
  • 咏春一派的口号是“有种去洗手间解决”,因为狭窄的环境适合他们技术发挥,
  • 蔡礼佛、洪拳就会说“有种去门外解决”,因为宽阔的地方适合他们技术发挥。
  • 当时的报纸还开设专栏报道这些事情,有打架比武的新闻稿件都是乐此不疲。
金庸等作家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熏陶出来的,90年代牛佬的《古惑仔》漫画,也用了大量当时的素材,连泰拳宗师亚批勒来香港都有漫画形象,为后来香港武侠电影、动作电影人才,奠定了基础。
2 方野:泰港拳师大战
真正让香港武术界,从传统武术门派林立到搏击文化兴起,源自泰拳的引进。
这里不得不提到香港“红擂台”创始人,有“香港泰拳之父”之称的方野先生。

方野原名方源盛,泰国华侨,祖籍潮州,1939年11月4日出生于泰国佛统府,中学开始学习泰拳,打过大大小小20几场比赛,积累不少经验。
1955年,16岁的方野并没有到香港谋生发展,而是选择以华侨生的身份回到大陆,到上海体育学院深造,期间参加过拳击、摔跤等比赛,据传还获得过冠军。
60年代初期,大陆即将展开“文革”,方野动了去香港的念头。
1966年,方野在香港创立了泰国拳健身院,后改叫香港泰国拳总会,广收门徒,由于有丰富的擂台搏击经验和良好的搏击功底,一时名声大躁,很多艺人、商人都拜在他门下,同时也带起了香港传统武术界和泰拳交流的风潮。
当时香港传统武术宗派与泰拳交流最著名的是大圣劈挂门,著名动作演员陈观泰,演技派黄秋生,都是大圣劈挂门的弟子。60年代末期,方野受王羽、吴思远邀请,先后参演《独臂刀》、《荡寇滩》,往后多部电影都有他的角色,可见当时香港演艺文化圈武风盛行。
由于东南亚市场庞大的华人人口,当时香港的电影和小说除了港澳台地区外,最大的销售市场就是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国。(*香港九龙城地区至今仍有“小曼谷”的外号,很多餐厅的广告牌都是泰文,与店家交流能说泰语,甚至很多就是泰国老板。)
方野成名后,在香港大力推广泰拳,各行各业开始有大量的人习练,很多人跑到泰国高薪聘请著名拳师到香港执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已故泰拳宗师——“旋风腿”亚批勒。
  • 当时Fairtex的老板黄步中受制片人邹文怀邀请,让亚批勒到香港推广泰拳,前后陆续有4年之久;
  • 在我对亚批勒的一次采访中,他说:当时香港很多人找他学泰拳,不乏明星以及帮会分子,虽然他很不喜欢学生学了泰拳去打架,但那时整个香港都是这种风气,也无可避免。
图|与亚批勒合影
1981年,方野首创泰港拳师大战,陆续打了很多年。
当年中国功夫VS泰拳的段子和故事,都是从中提取出来,再加以武侠化,进行夸张宣传,之后的中泰对抗赛也延续了这个风潮,一直到2009年中泰对抗达到高潮后,才回归冷静。
香港传统武术界在与泰拳多次对抗后,受到很大冲击,但思想解放得也很快,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交手方式的改进,训练的加强。大家正确理解了现代搏击是怎么一回事,对待现代格斗的态度也不像内地那么幼稚。
香港武术界的这条路,是方野这辈人开创的,而大陆的传统武术界,正在经历这一阶段。
方野之后,香港搏击界著名的人物就是陈惠敏和苏世龙,二人之间的恩怨也闹得沸沸扬扬。
图|陈惠敏剧照
3 陈惠敏与苏世龙:帮会情仇
已经彻底转行做演员的陈惠敏,曾经是“14K”的“双花红棍”,《古惑仔》电影里扮演东星的扛把子骆驼,而他本人确实拳击功底扎实,在搏击界也很有声望。
苏世龙则不然,从底层打拼出来的他对于泰拳的痴迷是不一样的,师出方野先生门下,泰拳技术在当时的香港称雄一时,他在大角咀开了间拳馆,门生众多,尤以帮会分子为最。
据传著名的“湾仔之虎”陈耀兴(陈浩南原型)、“尖东之虎”杜联顺,都是苏世龙门下弟子。
当年,苏世龙的一个学生在澳门获得冠军后,放话挑战陈惠敏,陈惠敏回复他不够资格,要师父苏世龙才能跟他打。于是陈苏双方约定在夜总会比赛,打得平分秋色,陈惠敏被击中次数略多一些。
事后苏世龙拳馆被砸,陈惠敏遭遇袭击,两人的恩怨闹得全港皆知,多年后才化解。
图|右:苏世龙
苏世龙后来专心推广泰拳,办比赛公平公正,业内名声很好。
他积极在香港建立职业俱乐部制度,让拳手可以按合同办事,避免泰拳出现传统武术那样的“门派化”,后来还把泰拳推广到大陆。
在这次ALL STAR香港站赛场,我正好遇到苏先生,今年他已经74岁了,精神很好,在朋友的介绍下我与苏先生合影,照完他冷不丁一个勾拳打在我腹部,然后笑着说,“靓仔,打你都木反应啊~”,然后又挥了几下平勾拳给我们看,显示自己宝刀未老。
后来我才知道,2002年苏世龙成立了香港泰拳理事会,不再过问江湖事,作为会长的他这次是颁奖嘉宾,而他的一生,都在为推广泰拳而努力。
图|与苏世龙合影
关于香港帮会分子喜欢练武和打泰拳,亚批勒先生曾说:
  • 我在香港教过不少好苗子,不输泰国选手,本来想培养成职业拳王去泰国打比赛,但很多都加入了黑社会,去澳门看场。
  • 因为拳脚好,别人打不过他们,对手拿木仓打,最后非死即伤。所以我一再告诫弟子,学了泰拳,千万不要加入黑社会。
不过还是有很多泰国拳手退役后,去港澳当保镖,似乎是当时留下来的一个风气,认为大佬身边有泰国拳手做保镖是一件很威风的事。在我与这些泰国拳手的交流中了解到:
  • 他们以前在港澳做保镖时,经常遇见大佬发生冲突后要保镖解决,两方都是泰国拳手,本来就相互认识。
  • 他们就用打泰拳的反应节奏和力度来对打,互相心知肚明,有时故意打出鼻血,打出招式,大佬根本看不出他们假打,反而认为是卖力,给的报酬就多;
  • 泰国拳手打完私下还互相分钱,甚为有趣。
香港很多电影桥段都是有真实故事背景做支撑的,其中跟搏击关系很深,对搏击文化的培养挖掘也不遗余力。
香港搏击文化现状
70年代中后期廉政公署成立,香港社会治安大为改善,80年代经济飞起,地产等行业火热,资本涌入让擂台赛事热火朝天,但1983年发生泰拳比赛致人死亡的事件后,整个赛事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
  • 泰拳比赛得用自由搏击名义注册申请,后来变成需要戴护具、打三局,再到后来不用肘……
  • 再往后,地价飞涨逼死了很多武馆、拳馆,整个武林开始式微。
赚钱的机会多了,娱乐业发达,年轻人不用再打打杀杀也能混饭吃,逐渐没人再吃苦练拳,很多传统的武馆为避免帮会性质都改名叫体育会。不过巨大的惯性还在,传统武术界也好,搏击界也罢,依然有固定的人群习练、比赛。
从60年代兴起到80年代,曹树仁、陈德兴、黄浩扬、江富德、卢惠光等一批名将辈出。
  • 曹树仁的儿子曹星如,如今是香港最著名的拳击手——WBC次雏量级亚洲洲际拳王、WBO115磅国际金腰带等头衔拥有者。
  • 陈德兴的柏龙拳馆明星云集,江富德的富德拳馆如今是香港分馆最多的拳馆。
  • 泰国华侨出身的卢惠光,在香港连赢7场比赛后投身演艺圈,成为知名动作演员(洪兴太子)。
图|右:江富德
这次香港之行,我很顺利的见到了一个我一直想见的人,香港最著名的泰拳文化推广人徐家杰先生,他还有个更著名的笔名兼拳名,叫“坤青”!
作为前廉政公署执行处副处长的他,有很多头衔,香港拳击总会主席、泰国世界泰拳理事会金环宗师资格,《寒战》电影里本色演出,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以及著名专栏作家等等。
而对于我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专栏作家头衔,因为当年整个华语地区对于泰拳的理解,基本都是从他那里开始的:
  • 著名的“十男九拳”、“泰拳手活不过60岁”、“踢香蕉树”、“穷得没饭吃才打拳”……
  • 这些至今根深蒂固在很多人心里的概念,都是出自这位大神笔下。
为了一探究竟,我和朋友前往他位于香港九龙体育公园的训练场地,对他进行了拜访。
图|右:坤青
1 拜访“坤青”:真正的泰拳学者
说实话,拜访之前我心里一直嘀咕,不知他是真的有料,还是全凭炒作,结果一见面,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首先,当时他在给学员拿靶,从执靶技术来看,至少是专业学过很多年的,而且今年他已经71岁了。
然后,我和他之间的交流,是全程泰语,没错,一个大陆人和一个香港人全程说泰语,他说到泰拳更是眉飞色舞。
我内心开始逐渐打破以往对他的观念,开始重新正视这个泰拳界的名人。
坤青先生告诉我,他其实研究最多的是古泰拳技术,包括云南少数民族的武术和泰拳的关系,甚至还非常认真的和我探讨壮族武术和泰拳的关系。
与他沟通我才得知,原来古泰拳很多招式的中文翻译,是由他最先翻译过来的,比如著名的“鳄鱼摆尾”、“神猴献宝”,还有泰拳的三宫步。
  • 最早泰北的拳术和云南傣族的武术相通,傣族的武术有九宫步,十二宫步等步法……
  • 最后他选择了最符合泰拳形态的三宫步,形象贴切。
图|泰拳三宫步
因为疯狂热爱泰拳,他是自学的泰语,今天泰国体育、文化部门有关泰拳历史文化的一些疑问,还会参考他的意见,可谓是真正的泰拳学者。他目前为止去泰国已经快80次了,时间长短不一,最近一次是去教西提猜关于泰拳历史文化脉络的知识。
如果他真的是外行炒作,那么是不可能如此了解泰拳文化的,且是用泰语说出来。我接触过的很多泰国老拳师和历史老师都做不到,他一个香港人做到了,不得不佩服。
那么他当年为何要用炒作的形式推广泰拳呢?我还曾不遗余力用多篇文章辟谣过他曾经的那些观点,比如“活不过60”是因为生活不检点、酗酒,“踢香蕉树”是因为古时候没有沙袋,“十男九拳”是泰缅战争时期,“穷得没饭吃”一直都是夸张等等。
当我大致了解香港武林发展历史后,才明白这是环境使然。
  • 当时香港的武侠风气浓厚,坤青从廉政公署出来后做专栏,写东西夸张,做一个概念,在那时很平常。
  • 著名的“陈吴大战”打得不堪入目都能刺激出新派武侠小说,坤青如果踏踏实实写,估计没有什么市场。
不过这些夸张的概念火遍全中国,至今依然有人相信,是他没想到的。
“自从我写完泰国拳那本书后,全世界都在抄我的。”坤青交谈中不止一次这样说,很难说他当年的做法到底是对是错。
但论推广泰拳文化,确实没有谁比他早年做得更好,而论真实性,也算是有依据可循,只不过必须在特定的年代才能做这样的宣传。
如今,坤青先生也踏实教学、办比赛,继续发掘研究泰拳的文化历史和与之有关的一切。
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毕竟是“英雄年代”过来的,很有料。
图|与坤青合影
2 武馆:香港的精气神
如今香港市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现在看到的香港拳手已不像传说中那样,但我认为香港依然还是搏击项目认知度最高的华人城市。
举个例子:

赛前我和几个朋友到油麻地一个著名的大排档吃饭,吃到一半聊起了这次的比赛和功夫一类的话题,两个练习南螳螂拳的香港朋友就比划起来。
如果在内地,这样的情况通常都会遭到莫名其妙的眼神观望,或者好奇询问,保不齐还有挑事的,侥幸能遇到一两个懂行的来插话,就算运气好,在不常办比赛的城市基本就是被围观的份。
但那天,无论是看搏击视频,还是看传统南拳,我们周边的人都是很正常的态度,大排档老板还走过来和我们聊了几句,无论传武搏击他都能说出个一二,我非常惊讶。
香港朋友却告诉我,这在香港很正常,“你练拳、练武,大部分人不会用异样眼光对待你,他们认为练拳是锻炼身体的一个好方法。香港女孩找男朋友,也不会因为对方练拳就感觉有暴力倾向。当然这不是单方面的,香港社会越来越文明,很多人练拳是为了锻炼精气神,而不是为了打架,所以整个社会对于习武之人,是很包容的。”
图|骑楼武馆
香港如今的地价虽然举世闻名,但依然存活下来不少骑楼武馆,成为城市一大特色,我始终认为,武馆是香港精气神的一部分。
这些骑楼武馆仍以传统武术馆居多,不过在繁华区域,现代的泰拳馆、搏击馆要多过传武拳馆。不管是武馆拳馆还是功夫用品店,都会用显眼的招牌和字样挂在墙外,看上去颇有味道。
很多武馆随着80年代经济飞起、物价高升而中断,现在经常看到年纪很大还在学武的香港人,其实都是当年有基础的,这几年又回来练习,也因此,香港至今保留了尚武遗风。
而香港在最贵的维多利亚港修建李小龙的雕像,雕像对岸的香港海事博物馆里有李小龙《Be Water My Friend》的演讲视频循环播放,在香港朋友看来,正是因为“李小龙是香港精神的象征之一,也是香港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是一个城市在孤悬海外时自强不息的象征。”
位于沙田区的香港文化博物馆,也举办了为期4年的李小龙展览和金庸展览,足见这个城市对尚武文化和武侠文化,至今依然重视。
3 ALL STAR FIGHT:规模不大但很精致
这次ALL STAR FIGHT香港站的赛事,是一次绝佳的观摩机会,可以让我借此了解香港拳迷对于赛事的态度,以及香港举办比赛的能力。
其实平心而论,香港的称重仪式做得没有内地赛事那样大,但很精致。现场有茶水甜点,粉丝、拳迷、媒体虽多,但很有节制,不会乱哄哄一团糟,合影也很有礼貌,称重仪式是以轻松休闲的基调为主。
比赛在九龙湾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场地不算很大,摆放是内场圆桌+自助餐+酒水台的形式,因为考虑到有很多香港明星艺人、商界精英到场,采取的是圆桌宴会的座次。
  • 一层票价很贵,离擂台最近的桌子价位在88000港币左右,依次往外围递减,到15000港币收尾。
  • 二层看台价格亲民,价位在500-600港币两个档次。
单从灯光舞美规模来看,内地领先香港不少,但香港还是力求把现场做得精致,仍具备国际水准。
图|播求与黄柏高、克里斯·柯林斯、卢惠光
比赛当天基本全部坐满,到场的香港艺人很多,包括金牌经纪人黄柏高、美籍动作演员克里斯·柯林斯、香港动作明星卢惠光、影星梁焯满等。
现场医务人员配备的是香港圣约翰救伤队队员,他们穿着类似警察一样的白色制服,香港基本所有大型武术活动他们都必须到场,很多队员对于搏击比赛的创伤有深刻了解,救助和判断准确到位,这点比起内地医务人员看到KO就被吓到的程度,要专业得多。
但香港选手的整体实力就真的不尽如人意了。
纯泰,开肘,三局。很多选手第一局还像模像样,但到了后面两局要么体力耗尽,要么攻防粗糙。
  • 现场分了两批选手,一批是香港本地比赛,一批是国际团队比赛;
  • 香港选手比赛的时候,很多国际选手教练团队在旁看得直摇头;
  • 除了在昆仑决打过几次比赛历练过的江俊轩外,其他表现都乏善可陈。
图|现场舞美
不过香港拳迷还是非常兴奋的加油助威,这或许是目前香港搏击最尴尬的一面。
从当年的拳王陈俊贤打昆仑决被迅速KO开始,香港的实战能力就备受质疑,很多拳手为此北上求学,比如打昆仑决的罗祖胜、江俊轩。
当天的比赛,播求与维克多作为压轴出场,全场几乎所有人都拿起手机,拍摄播求满月邦拉占的出场仪式,两人酣战三个回合,36岁的播求利用内围破解技术和有效反击,战胜了维克多,为比赛划下圆满句号。
赛事方还推出了以播求为原型的特别版公仔。香港在玩具制作方面本就实力突出,香港警队、李小龙等公仔纪念品非常多,这次比赛也以播求战斗在李小龙故里为宣传口号,放在红磡芜湖街街头的LED广告牌上。
香港给我们的启示
为何香港依然尚武,但香港的选手整体实力下滑却如此严重?在观察之余,我专门询问了由拳手出身转行演员的卢惠光先生。

泰国华侨出身的卢惠光,18岁到香港打拼,80年代凭借实力在香港连赢7场,其中有一场膝击对手肋骨,导致对手肋骨断裂,传遍圈内,才有了后来“洪兴太子”这个角色。
卢惠光作为香港泰拳理事会成员,见证了香港的搏击发展过程。
1 为何香港搏击水平大幅下滑
卢惠光: 这15年,香港的搏击发展和我们之前比起来真的差太远,如果香港的生活成本没有这么高,拳手水平会更高,因为他们没办法,早上要上班,晚上就来学两个钟头。
像泰国那边,一早起来跑步训练,然后吃饭、打沙袋,每天6小时,香港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你不去打工,就没收入,没饭吃,我觉得是香港发展太快,选手跟不上。
图|与苏波邦、卢惠光合影
2 如何看待大陆搏击水平突飞猛进
卢惠光:20年前我和内地散打教练聊天时说过,散打要走出去,必须改技术规则,因为抱腿摔这些在海外都不算分,只在内地算,很多技术都被限制了。
现在这10年,大陆的拳手不得了,进步很快,我每次看比赛都有这种感觉,中国将来会有很出色的拳手诞生,能战胜很多泰国选手,包括日本、荷兰。
但其实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改规则,当年我们在香港打比赛可以用肘,可以连膝,不戴护具打五回合,后来比赛被改得面目全非。你看播求打比赛被肘击头部出血,依然继续战斗,这才是真正的比赛,而不是像香港现在这样什么都保护得严严实实,没法发挥。
从卢惠光的描述可以看出,香港的发展挤压了选手的生存空间,香港没有让拳手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阶层,大多都是像木村翔一样的兼职。
图|富德拳馆KF1
日本搏击行业发达,就算衰落了,烂船也有三斤钉,靠打拳谋生勉强算得上一个路子。
香港不一样,你每时每刻都得奋斗,除了极少数像曹星如那样的,大部分还是为了“搵食”奔波,居高不下的房价和排队时间超长的公屋,以及高消费成本,让你没有大量时间去训练、备战、比赛。

“说努力?我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通勤两小时去上班,十几年下来赚的钱除去开销根本没有上升的希望,每天能抽两个小时练拳我就已经很开心了,其他时间根本不够用。”一位香港朋友也曾这样吐槽。
反观下来,大陆的选手是幸福的,至少目前在社会阶级没有固化之前,打拳还算一条改变阶层的渠道,但看看大陆的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的发展趋势,香港又何尝没有我们未来的缩影呢?
图|街头广告&拳馆橱窗
3 亲历谭公诞大会
大到赛事,小到拳馆,职业搏击需要很强的商业资本来支撑。不过武馆传承的是文化,不是竞技比赛,生存上反而轻松些,加之与香港繁荣的影视娱乐文化搭配,一部《叶问》就能带起咏春拳门派的继续兴盛。
虽然近年功夫片式微,但多年的熏陶还是养成了香港习武的风气,在香港大学里,很多地方贴着咏春和空手道夏令营的广告。
我在香港的这段时间,恰逢一年一度的谭公诞大会,港岛地区70多家武馆都聚集在谭公庙附近,舞龙舞狮、祈福庆祝,我也赶到宵箕湾区目睹了这一盛况:一出地铁站,锣鼓喧天,旌旗招展,传统的三角镖旗、日字旗上都写着门派字样。
图|谭公诞大会旌旗招展

每个武馆都有自己的战旗,上面要么是祖师爷的名字,要么是关羽、哪吒等形象。
每个武馆都有自己的队伍,有狮子,有龙,他们根据街道上店家摆设的“桩阵”一一破阵,过了才能采青,考究各自舞狮、舞龙技艺,连鼓点节奏都在互相较量。
一路上我脑子里都自动响起《黄飞鸿狮王争霸》的配乐,才知当年徐克拍的那些舞狮对垒、舞狮对八国联军,这些奇思妙想都是有原型的。
在朋友推荐下我找到了黄飞鸿义子李灿窝武馆的队伍,负责人卢德安师父告诉我,谭公诞有一百多年历史,是香港传统武术界一年一度的盛会,大家争名声都在这一天,只不过用的是舞龙舞狮的方法来看功力深浅,他本人平时是传武和现代格斗都在练习的。
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加入进来,可见香港仍然希望能延续这股尚武风气,保留这种文化。
图|右:黄飞鸿义子李灿窝武馆的队伍
4 体验南螳螂拳
那么香港的传武如今到底如何生存,对待现代搏击的态度是不是真的像说的那样“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距”呢?抱着最后一个问题,在离开香港前的最后一晚,我来到一位香港朋友师父的武馆。
这家武馆名为“东江周家螳螂拳”,属于南螳螂拳派,在参观感受过他们的训练之后,馆主李天来热情接待了我,并让我体验下南螳螂拳。
我之前在网上看过澳洲南螳螂拳的视频,这是被一些朋友誉为最有实战能力的传武派系之一,另外两派是欧洲改良咏春和中国式摔跤。
  • 南螳螂的技法类似空手道和咏春的混合,步法像空手道,但多了很多功力训练和劈砍,桥手功力和身体筋骨硬度都很犀利,锁骨、肋骨、咽喉等部位的肌肉都有锻炼到。
  • 澳洲南螳螂拳是改良过的,为了适应现代搏击的节奏,这门拳法套路很少,基本都是功法训练,也有一定的实战反应训练。
图|与李天来合影
馆主李天来以前是香港水警分区署长,从警习武40多年,对现代格斗和传武之间的认识很到位。
  • 他承认这门武术只是在一些特定环境中使用,比如他之前的水警生涯就多次用到过。
  • 但想要对抗现代搏击,必须进行大量实战反应训练,不然根本不可能。
他手下最厉害的两个徒弟也告诉我,香港生活压力大,他们每天下班能坚持来练习已经难得,很难再有时间戴上头盔和护具进行大量的反应实战练习,没有这些练习是没办法和现代格斗对抗的。
香港传武界对于现代搏击的正确认识,或许证明当年的交流是有效果的:打得多,见得多,自然也就平和对待了。而在这一点上,内地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如今的香港,习武者分得很清楚,想练搏击的练搏击,想学传武体验文化的体验文化,二者练好都有防身健体的作用,不冲突,这也是两类项目能在香港并存发展的原因。
香港的文化包装能力繁荣发扬了各种武术,搏击也好,传武也罢,都有相关的电影、漫画和歌曲,而这些灵感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如今香港尚武风气的衰落,和高额的生活成本息息相关,穷文富武不是一句空话,而富不仅仅是金钱富裕,还得时间富裕。
虽然大陆一线城市越来越高的生存压力正在直逼香港,但我们的拳手仍有改变自身阶层的机会,如果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这个行业就会沉淀一批坚实的后盾,日后即使慢慢滑落,也不至于急剧下降。
但我更希望的是,这个行业能一直繁荣下去,也能成为这块土地精气神的一部分!
❤卢惠光寄语❤

“年轻人,最主要就是运动!”
感谢雷武龙老师供稿
#互动讨论#
不管香港武术文化式微,会否在内地重演
但至少,香港曾经蓬勃辉煌过
你对香港搏击/武术的记忆点是什么?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22
DB+22 2018-06-27

๓游戏达人,影音天地,体育沙龙喜欢你ﻬ

雾中列车`

ZxID:17730012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6-27 0
๓游戏达人,影音天地,体育沙龙喜欢你ﻬ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