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豆瓣9.7分还是6.4分,《最后的棒棒》都让人不想去看第二遍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影音天地无论是豆瓣9.7分还是6.4分,《最后的棒棒》都让人不想去看第二遍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2个回复

[影视资讯]无论是豆瓣9.7分还是6.4分,《最后的棒棒》都让人不想去看第二遍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8-24 0
8月17日,纪实电影《最后的棒棒》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最后的棒棒》由退役军人何苦自编自导自演,也是在其同名纪录片剧集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剪辑,以及补充拍摄部分镜头之后而形成的一部影片。
相比于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电影似乎有些出师不利,截至发稿前,票房仅81万,豆瓣评分也只有6.4。而它的同名纪录片在豆瓣上由八千多名网友打出了一个近乎满分的评分,至今还保持着国产纪录片的最高分。
2014年,从军队退役的何苦怀揣着1300块钱,和从影楼雇来的摄影师走进了重庆自力巷,用300多个日日夜夜的生存感受拍摄了一部13集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并于2016年4月28日在爱奇艺纪录频道上线。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中,何苦将镜头对准了一群重庆最底层劳动人民,也是当地独有的文化符号——棒棒(也可称为“人力挑夫”)。他们来自农村,是重庆街头的临时搬运工,也是重庆特有的一种服务行业,诞生于重庆交通落后,又急需发展的时代。棒棒也指他们携带的那根作扁担用的棒子,绑上重物就能扛在肩上,被重庆市民称为“棒棒军”。
显而易见,这已经是一个即将消失的行业,他们面临淘汰,更将被社会遗忘……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在网络播出后,豆瓣上获赞极多的评论如此写到:“真实的才最打动人。是我看过的触动最强烈的纪录片,强烈推荐一下。但是不会再看第二遍,太难受。光是活下去就要拼尽全力,体现的正是绝境中的人性。”
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让“苛刻”的网友打出了9.7分?
这还要从拿着1300元的何苦走进了距离解放碑(重庆地标性建筑,也是最繁华的商业区)直线距离仅300米的危房区自力巷53号说起。
在这里,何苦遇到了他的“师父”老黄、好吃懒做的河南、相依为命的老金和老甘以及用30年时间完成从棒棒向城市跃迁的大石等人。也是在这栋住满棒棒的危楼里,何苦见证了在2014年时已经近乎苟延残喘的棒棒行业。
何苦拜的师傅老黄出生地主家庭,成长后的家庭窘迫情况可想而知。在与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寡妇组成家庭后,老黄又因计划生育外出打工还款。可三年后,妻子跟了别人,只留下了三岁的女儿给他。40多岁时,为了更好地抚养女儿,并帮助女儿还房贷,身无长物的老黄拿起了棒棒后,就再也没有放下过。
二十多年的棒棒生涯中,省吃俭用的老黄有着棒棒们的斤斤计较与固执。跟雇主走散,他就一直在原地等到深夜,却不肯把行李交给警察。因为行李一旦被警察拿走,就拿不到雇主的20元工钱了,他在纪录片中说到,“我不懂什么是高尚不高尚,也不懂什么是职业操守,当了二十年棒棒我只认一个理:挑了一下午,还没拿到工钱”。
钱重要吗?太重要了,对棒棒们的工作而言更是如此,重要到有时候坐错公交车浪费2元,老黄都心疼、懊恼半天。但他也很固执,固执到眼睁睁看自己收入慢慢走低,仍不改行;有一辆手拉车,用起来效率高,却仍然舍不得天天用,偶尔还是担着最原始、笨拙的棒棒。
尽管老黄穷而力微,却有小人物的骨气和厚实。那位曾与老黄走失的雇主在找到他后,要多给他80元犒劳,可他坚决不收,只收应得报酬;见到个残疾乞丐,老黄也给点钱,乞丐看他是棒棒不收,老黄便硬塞;何苦给他当了一个月的学徒,本来说好何苦的工钱全归他,但一个月后,老黄却把当月一半的工钱强行还给何苦。
然而,也是这样一位循规蹈矩的棒棒,却在年老时不得不面临日暮途穷的境遇——时代发展,越来越少人雇佣棒棒,老黄有时几天都没有工作。雪上加霜的是老黄病了,从最初连小诊所都不想去,到最后被迫去大医院检查出高血压+脑梗塞,还听说自己今年断交了医保要独自担负医疗费的噩耗。
但他还是没有放弃,更确切地说贫穷让他没有资格放弃这份工作,他重新交了医保,咬牙撑着,说必须要扛到下一年,能报销的时候再去住院。可他慢慢变得步履蹒跚,雇主都不敢雇他,怕他猝死。渐渐地,他开始时时眩晕,开始记不住东西……直到被女儿黄梅接回去养病数月后小愈,又立即返回重庆跟着何苦做工程。
与老黄的棒棒生涯持久坚毅相比,自力巷最资深的棒棒大石则在棒棒生涯中完成了一个农村家庭走向城市的转变。在自力巷53号被推倒前的最后岁月里,他住在南坪的宽敞商品房里,担任着自力巷53号的二房东工作。
大石是重庆合川人,1982年因为家庭欠债,只身一人来到重庆打工挣钱。第二年的春天,他加入山城棒棒大军,大约算重庆第一批棒棒。大石最好的时光在1993年到1996年,工具里已经增加了板车,一次可以送10担左右的煤球,力气加工具有时可以让大石挣两三百元,而那时城里白领的月薪也不过几百元。
他每周一三五晚上给新华路上的小饭馆送煤,一次300个,工钱10块。每天清晨,他还给小饭馆挑菜:6点钟起床,从南坪的家里坐公交车到农贸市场,每天的工钱10块。刨除公交费,每月结余不到300元。从28岁起,大石干了35年的棒棒,年纪越大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腰越来越弯,腿越来越沉。
可大石不辞辛苦、精打细算也使得他攒够了在重庆市区买一套复式楼房的钱,也供女儿上了大学。而当时和大石一起干棒棒的人,老一个就少一个,很多人转行木匠、瓦匠、电工……在渐渐老去的时间中,大石看着身边一个一个伙伴离开的这些年,也见证了解放碑从昔日破败变成如今高楼林立的全过程,更看着棒棒如何渐渐成为历史行业的。
正如何苦曾在纪录片中说的那样,“每一个曾经,或者直到今天还在当‘棒棒’的人,一定有必须要当‘棒棒’的故事”。棒棒们天天为生计发愁,以至于用手掏粪这种没人会干的活,他们也会为了20块钱去掏。掏完了用香皂洗三遍手还是去不掉那股味道。可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就是在卖惨吗?并不是。不公和凄苦不是这部作品要表达的全部。
除了记录棒棒们生活的艰辛,它更记录了棒棒群体内部的分化,以及这种分化给不同棒棒带来的命运。除了卖力气没有任何别的想法的老黄,就连用平板车来代替肩膀这种简单的生产力升级,都等了十年才做;好吃懒作的河南,一朝因为赌博挣了些快钱,就再也受不了做棒棒的辛苦,就算输到身上只剩一块钱,舔着脸去跟何苦借钱,也不愿意拿起棒棒;而脑袋最活的“毛土豪”,也早就放下了棒棒拿起滚子,进入装修行业,几年后便在市里购置了房产。
不同棒棒军的人生历程背后,是人性的不同侧面,所有这些《最后的棒棒》剧版都忠实展现了,这也许就是剧版《最后的棒棒》为什么能拿到国产纪录片最高分的原因。相比之下,影版恰恰缺的就是这份感觉。
不同于制作粗糙的剧版,影版上来就展现了一种“属于电影的成熟”。影版的一半画面是从剧版直接剪辑过来,一半是重新补拍,补拍的镜头里,出现了大量泪水夺眶而出的大特写,而那些从剧版里剪出来的镜头,也经过精心的安排,配上后期的配音,传达出与原本完全不同的意思。
影版的结局,是何苦和几个棒棒一起站在重庆的制高点,随着主旋律的响起,几个人满面春风。就像海报上的宣传语“大寒过后,一定立春”一样,影版《最后的棒棒》出现了一个立意:棒棒军的生活一定会慢慢变好的。
但是,棒棒军们的生活真的会变好吗?
豆瓣网友评论:前半段挺好,“哀民生之多艰”;后半段秒变“厉害了我的国”。没有剧情,没有逻辑,摆拍明显,配音粗糙,影版《最后的棒棒》已经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而变成了半纪录、半设计的失败品。

其实,棒棒行业也曾有着最辉煌的时代,并早在1997年就曾有影视作品有所呈现。电视剧《山城棒棒军》讲述了一群棒棒军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一带,靠着一根竹棒、两条绳索,下力讨生活的故事。剧中的棒棒无论是庞祖云饰演的梅老坎,还是王群英饰演的蛮牛都是基于真实的棒棒群体而提炼出的 人物形象。他们多为进城务工的壮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早已不被视作“盲流”,收入亦比务农提升不少,因此,《山城棒棒军》的基调是昂扬的,就像剧中主题曲中所唱,“一根棒棒求生活,有盐有味不寂寞”。
而纪录片和影版的《最后的棒棒》所记录的年代是2014年,离《山城棒棒军》中故事的发生年代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是棒棒行业被时代淘汰殆尽后所留下的尾声与余波,难免苦涩消沉。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浮沉固然让观众揪心和牵挂,然而时代毕竟在进步,棒棒们栖身的自力巷被拆迁,换来高楼平地起与个人生活境遇的改善。
正如某网友所说的那样:这就是纪录片,它不给你那些镜花水月的幻象,它给你一场皮开肉绽的、残酷的、荒芜的生活真相,有些人看过绝望,有些人却看到微光。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8-08-24

(๑•̀ㅂ•́)و✧   影音天地  ☪欢迎您و  ღ

TiKo.

ZxID:13021344

等级: 大元帅
一位无趣的普通网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8-24 0
(๑•̀ㅂ•́)و✧   影音天地  ☪欢迎您و  ღ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