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难一时间说清40年里每一个具体事件串联起的变迁。当翻看老照片和过往的影像资料才不禁感慨,原来我们是这样一路走来,时代从不停歇它的脚步。▲ 70年代深圳全景图
▲ 70年代,深圳火车站搭乘火车的人群
▲ 70年代老深圳的上大街
▲ 70年代,深圳渔民存的简陋住房
▲ 1979年7月20日,深圳蛇口的一声炮响,拉开了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
▲ 1982年深圳洪岭大厦的建筑工地,一个建筑工人振臂高呼,身边的摩天楼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向上窜.这幅摄影作品获得了全国摄影大赛金奖
▲ 1988年深圳股市影像,那段股市狂热至今仍是很多人心里的印记
▲ 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
深圳可以说是一个时代发展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为深圳带来巨变,让这个渔村聚集的城市逐渐向国际都市转型。曾以为会一辈子打渔为生的人开始了新的生活,以海为载体的渔村,“组团”在陆地上生根。今年4月,随着最后一批渔获的上岸,蛇口渔人码头迈出了拆除脚步。老渔民口中的深圳3大渔港,如今也只剩下南澳。或许“渔村”这个词,在未来将只存在于深圳由“渔村变都市”的变迁史描述中。▲ 2018年7月9日,盐田区下渔村。
因为休渔期,村内避风塘停满了渔船
而在这宏大的描述中,作为个体的“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了重温其中的温度和情感,我们用了照片、小说、影视作品,还有戏剧。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
《船歌》
《船歌》的编剧刘深说:“我并非创作者,而是生活、历史的记录者,《船歌》不仅是人的赞歌,更是对农村,对城市,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讴歌。”从2017年7月便开始,《船歌》的主创团队多次到深圳、厦门、汕头、珠海等地探访,了解和学习当地文化、民俗,并采访了很多渔民,将大时代里这些普通的个体塑造为剧中人物,刻画了以渔民出身的梁海涛和外来打工妹林秀英为代表的特区人,表达了他们内心深处对新生活的向往,书写了他们的青春与爱情,咏唱了建设者的奋斗精神。通过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提升,更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更新。▲ 原创话剧《船歌》排练照(摄/王莅媛)
导演姜涛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此剧是导演姜涛继《红岩魂》后与编剧刘深的二度合作。姜涛表示,时隔六年后再度携手,俩人在创作观念上比六年前更有默契,而且剧院上上下下都拧成一股绳,把创作放在第一位,整个创作环境非常融洽。与《红岩魂》中展现江姐等英雄人物崇高信仰不同的是,《船歌》聚焦在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特区百姓身上,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提出了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的命题。▲ 原创话剧《船歌》排练照(摄/王莅媛)
舞美设计申奥经过多次设计制作,将一艘全长8米的木质渔船搬上了舞台,通过对渔船的分解组合,演绎出剧中人物多个生活场景,阐释了“以船为家”的概念和巨轮起航的寓意。此外,全剧凝练出的榕树、大海等意象,将特区人民扎根沃土、破浪前行的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船歌》舞美效果图
传承 使命 担当
原创话剧《船歌》是国家话剧院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坚持中国原创而精心策划创作的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现实题材作品。凝聚国家话剧院老中青年三代艺术骨干之力,充分展现国家话剧院的文化使命和“传帮带”的优秀传统。▲ 8月29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船歌》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及《船歌》主创团队出席了发布会。
主演韩文亮为了贴近以水为生的渔民角色,特意在网上找了许多关于渔船渔民的视频资料,把土生土长的渔民生活状态完整还原。主演原华也再次观看了《外来妹》、《一年又一年》等经典电视剧,找回普通百姓的初心和幸福感。通过不断的排练和磨合,两位主演由最初的陌生,慢慢找到了恋爱和老伴的感觉,把一对在特区建设中挥洒青春、艰苦创业的爱人形象和平凡人生动情地演绎出来。▲《船歌》主演 原华 韩文亮(摄/王莅媛)
剧中福伯的扮演者、国家话剧院老艺术家马迎春说:“老同志要带一个好头,配合导演完成人物塑造,利用自己的舞台经验帮助年轻演员将角色变得有血有肉,说老百姓的话,演老百姓的事,让我们的新作品富有人民情怀,能够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船歌》舞美设计 申奥
老艺术家 马迎春(摄/王莅媛)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表示,国家话剧院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合并组建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上,国家话剧院将坚守百年中国话剧的人民性和时代性,坚持“中国原创、世界经典、实验探索”的创作理念,努力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举全院之力,以《船歌》唱响改革开放的时代赞歌,使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梦想奋斗成为人们在新时代的价值追求,为中国发展的航船提供源源不竭的前进动力。原创话剧《船歌》
─ 演出信息 ─
2018.9.21-9.25
国家话剧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