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日益频繁的经济往来席卷中国城镇的每一个角落。钢筋水泥锁住了大众心中的一抹柔情,随之产生的孤独、冷漠、迷茫等情感体验是每一位都市人心理的共同诘问。由于自我性格中的敏感与怀旧情节,我的创作从本我情感出发,不断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哲学思考融入其中,不论在选材还是表达方式上,都试图表现出对当下社会、城市生活中关于生命脆弱的思考。同时,艺术创作是为自我与他者的心灵疗伤的过程。在主题上,我热衷于关注当下社会的发展、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以及人类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灾难,同时作品中也体现了个人对生命成长中的阵痛引发思考,以及个人对自我生存境况的深刻感触。“伤”与“梦境”系列是对这些主题最为恰当的阐释。此外,延续至今的“梦境”系列与我多年前的抑郁有关,可以说是我内心的投射。我一直思考在作品中表现强烈的孤独感和与现实的违和感,以此来映射当下城市、社会的缩影。在创作技巧上,我尝试提炼纯粹的绘画语言,重视绘画的写意表达,保留绘画的书写性,追求画面的偶然性与不可复制性,力求以简洁的语言“诉说”最为丰富的内容,用一方画布来承载创作的热忱之心。——董宇山
董宇山-《蓝色空间》-200×300cm-布面丙烯-2016
董宇山-《生如夏花》-135×200cm-布面丙烯-2018
董宇山-《梦境——漂浮之二》-150×200cm-布面丙烯-2018
董宇山-《梦境——漂浮之一》-160×170cm-布面丙烯-2017
董宇山-《梦境——漂浮之三》-150×200cm-布面丙烯-2018
董宇山-《梦境——漂浮之四》-150×200cm-布面丙烯-2018
董宇山-《白月光 》-70×70cm-布面丙烯-2018
董宇山-《生如夏花之二》-150×200cm-布面丙烯-2018
董宇山是一个对情怀与虚幻有所偏好的艺术家,无论是前期的“伤”系列,抑或抑郁之后创作的“梦境”系列,在色调与内容上都或多或少有着二者杂糅的影子。他始终孤注一掷的将自己投向社会,在现实与梦境之间不断纠结、穿梭,同时享受孤独带给他的神秘力量。初窥“梦境”系列,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诡异与源自心理上的畏惧,这大概源于董宇山依然延续的灰黑色调以及无处不在的废弃感,即使以淡蓝色“打造”的《蓝色空间》与《白月光》中,悲观的心理依然可以从静谧的氛围中泄露出。谈及灵感来源,董宇山认为他来自抑郁时的梦境与幻想,那些为了现实的焦虑而不堪重负的心境,都化为梦中的虚幻、漂浮与静谧。在此,孤独被赋予了生动的物性:表皮暗红而门口黝黑的楼房、盘旋的鹰、大束漂浮在半空中的气球、坠落的男子、溪水中漂浮的女人、挥着翅膀的站在世界尽头的背影与奔跑在丛林中的马…在“梦境”系列中,董宇山的画面主角不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不同次元中“存在”的生物。可以说,艺术家后期作品中的生物都或多或少带有他个人的影子,是另一个“董宇山”,他全身心地把自己投射了进去,所有这些都是他的自画像。《抑郁——冥想》中的男子从半空中的床上随着瀑布跌落,依旧保持睡着时的姿态,他生活在暗无天日的丛林里,光秃的树干与动物的头盖骨暗示着生存的不可获得;时而,在《梦境——漂浮》中,他又漂在积雪初融的水中,已然失去生命体质;并非没有想过突破,在《梦境——逃生》中,他与玫瑰都被禁锢在丛林中,在电网围绕的空间中狂奔,寻找逃生出口。这些场景都暗示着艺术家自身对于现实的焦虑、恐惧与对生存、未来的渴望。董宇山认为,把梦中的场景其“书写”到画布上是作品对他的一次救赎,将作品注入生命后,他在创作中体验到了苦、乐以及人生的意义。他表示并不抵触那段抑郁的时光,反而在梦中将内心的焦虑显露、剖析乃至打败,当其呈现在画布上,董宇山以旁观者的视角去审视情绪怪物,至此,所有的虚幻都已真实,所有漂浮的内心终将落地。——刘娜娜《董宇山:当孤独成为力量》
董宇山-《梦境——逃生》-170×160cm-布面丙烯-2017
董宇山-《山——极》-150×200cm-布面丙烯-2017
董宇山-《bang......》-200×150cm×2-布面油画-2016
董宇山-《挪威的森林—夜豹》-200×150cm×2- 布面丙烯-2016
董宇山-《世界尽头——冷酷仙境》-150×200cm-布面丙烯-2018
董宇山-《抑郁——冥想》-200×150cm-布面丙烯-2016
董宇山-《白夜——行》-65×80cm-布面丙烯-2017
董宇山-《精神家园》-180×150cm×2-布面丙烯-2016
董宇山1985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09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重庆群展2018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中华世纪坛北京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