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部被除名的电影,千万别是它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说起韩国电影,我们马上联想到的就是——
“改变国家的电影”。
《熔炉》《鬼乡》《辩护人》……
由影后金惠秀和影帝刘亚仁,加上凯撒影帝文森特·卡索强强联手的新作,在11月的淡季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
不仅NAVER评分上8,《国家破产之日》一上映就打破《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垄断,荣登多日票房冠军,并改写韩国影史上首映票房最高的11月上映电影记录。
什么叫做国家破产?
感到困惑的毒饭,不妨跟Sir先回顾历史——
1997年,金融危机席卷亚洲。韩国大型工业企业接二连三倒闭,前三十家财阀有六家宣告破产,外汇储备跌至38.4亿美元,而当时仅仅两周后要偿还的外债就超过100亿美元。
股市暴跌,货币大幅贬值,失业率狂飙,令韩国成为亚洲四小龙中受创最严重的国家。
1997年12月3日,无法偿还高债的韩国宣布接受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550亿美元的援助。
相当于变相宣告国家破产。
1996年,加入OECD,正式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实际上呢?
春江水暖鸭先知。
水一寒,知道得更快——外资最早察觉到了不妙,纷纷撤离。
第二条,平民线。
原本想着扩大工厂规模,入驻大型百货的碗具厂厂长甲秀(许峻豪 饰),签下巨额合同却因为金融危机面临破产倒闭。
作为第一部正面描写IMF时期的电影,《国家破产之日》既有套路,也有惊喜。
先说套路。
和同类题材的《大空头》相比,《国家破产之日》的新意并不大,甚至有拾人牙慧之嫌。
上为电影,下为现实原址
重现了当时的宣布接受援助的新闻现场,握手抖动的节奏都很像。
上为电影,下为新闻影像
原以为只是剧情的这一幕,竟然也能在当时的新闻里找到原型。
上为电影,下为新闻影像
但话又说回来,这种对历史的考究,也早已是韩国电影的基本功。
《国家破产之日》中,Sir更想谈谈刘亚仁饰演的尹正学。
一个异类的主角。
在一派报喜不报忧的新闻中,他敏锐地嗅到了危机的气息——
一档电台的女性情感节目,观众来电不再吐露情感问题,而是越来越多抱怨起自己的经济困境。
家里的房子被抵押,公司开始拖欠工资,店里的客人越来越少……
再加上他所在的金融公司,外国客户突然要求从韩国撤资。
所有的信号,都预示着一场危机的降临。
国难当前,换做其他韩国电影,主角大多会坚持正义到底。
而你看尹正学——
遭遇沉船事故的时候
能先走的人
生存概率也会提高
这些投资人过去这些年赚得不亦乐乎,谁也不愿相信经济环境出了问题,全都离场。
没有人同意他的观点吗?
当然不。
散场后,有两个客户偷偷回来了。
发财的机会,当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啦。
在《国家破产之日》中,Sir还看到了近年来韩国电影里最冷漠的一幕。
到地产中介时,尹正学眼光依旧稳、准、狠——
只买中小户型。
导演更把两个刺激观众情绪的镜头放在一起:
上一幕还是甲秀欠了钱的老板的葬礼,下一幕就是赚的盆满钵满的投机者在举杯欢庆。
制造出一种灵堂唱K的感觉。
是不是忍不住对尹正学的无耻和冷血咬牙切齿了?
但导演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
投机者的无耻,只是为了衬托出另一种更大的无耻。
因为尹正学的计划也并非天衣无缝。
正如他的一位投资人指出——
你少说了一步
如果政府介入呢
拿出对策了怎么办呢
-国民最起码有权利知道国家的现状
-你口中的权利有那么重要吗
韩时贤继续调查,才发现积弊已久。
比如资产只有8700亿元的第一银行,却向韩宝钢铁发放出了10800亿的贷款。
而韩时贤追查至韩宝钢铁时,对方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老婆和孩子都在加拿大,汇率升了能赚多少。
相比之下,那些投机分子呢?
如果说投资是基于信心的话。
那么尹正学最大的信心,就是相信政府一定不能妥善处理这次危机。
因为——
要么无能
要么无知
我正是要对这种无能和无知进行投资
这样的故事,光是听到就无比触动了。
按照以往电影的套路,只要重现这一幕,就能轻松赚取观众的一把鼻涕眼泪。
但《国家破产之日》偏偏回避了这个韩国人最有共鸣的集体记忆,一个镜头也没拍。
只在结尾字幕中一句带过。
在今年,韩国网络上催生了一个热门的新造词——
“无mean世代”。
没有了上一辈人对国家的热情,更虚无,更消极。
对于政治的不信任、不赞同、不表态,成为了常态。
毕竟,光是职场和生活的重负就已经让人疲倦不堪了,谁还愿意为那个更大的集体去多操一份心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