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性怡情赏盆景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贴图&拍客养性怡情赏盆景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文字美图]养性怡情赏盆景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2-03 0




养性怡情赏盆景
荐文|致匠园艺
荐图|盆景醉翁
盆景,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享有“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之称,又有“活的艺术品”之誉,给人以“诗情随景发,画意入景来”的艺术享受。 盆景历史源远流长,约始于我国汉、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出土的陶砚上塑有山峰水池,说明当时已有了把自然景色移入盆中的尝试。隋时,山水画初兴,增强了山水园林意境的表现,民间的盆艺之风得到推进。唐代,盆景已经形成,并为宫苑御用,在李贤墓道内有两幅绘有宫中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画。唐冯贽《记事珠》中载“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成。”说明当时文人也将盆景奉为时尚。宋时,随着山水花鸟画艺术的提高,盆景进一步发展,如南宋的《十八学士图》中就绘有一盆珍松。元时,又出现了一种小型的盆景,称为“些子景”。《五石瓠》:“今人以盆盎间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畜虫鱼,概称盆景,元人谓之些子景”。到了明代,有关盆景的记载更多,当时的盆景以培养松竹为上品,陈设在几案者为第一。清代时,供养盆景的风气甚盛,人们视盆景为“家珍”。清代的园艺名著《花镜》对盆景作了较详尽的介绍。现代,盆景艺术已普及到民间,各种流派纷呈,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光彩。




盆景给人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艺术感受,牵动了诗人的情愫。如诗句“丛山数万里,尽在小盆中”、“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就是诗人对盆景艺术的由衷赞美。元代诗人丁鹤年的“咫尺盆池曲槛前,老禅清兴拟林泉;气吞渤,波盈掬,分明日月在壶天。”道出了当时小型盆景的制作情况。宋代苏东坡不仅亲作盆景,且对入画的盆景加以吟咏:“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试观烟云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激起了人们对盆景的无限情思。






盆景为自然风景的缩影,经过“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给人以“太华千寻,江湖万里”的艺术感染。它源于自然,顺乎自然,而巧夺自然,是具有生命的艺雕品。盆景按景物素材的不同,分为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树桩盆景取自姿态优美的植物,通过吊扎修剪,控制发育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造型,以形态多姿、风韵潇洒取胜。有的枝条虬曲,悬根露爪;有的姿态苍劲,老干虬枝;有的枝叶扶疏,枝条横斜,但都再现了大自然的奇古老树景观和山林野趣。山水盆景以山石为主要素材,通过锯截、雕琢等加工方法和布苔、点缀植物等手段,在浅水盆中再现千寻万嶂、丘壑林泉、江河湖泊的大自然景观,妙趣天成。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盆景制作因人因地而异,流派众多,争奇斗妍,异彩纷呈。苏派盆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力倡自然为美,酷似绘画中的写意,形神兼备,并具有苍老、古雅的特色。扬派盆景集中于江苏北部,特色是剪扎观叶类的松、柏、榆等,以层次分明、严整平稳著称。岭南盆景以广州为中心,包括广东、广西的盆景流派,风格苍劲自然,盆景落叶后仍保持优美的形状,那苍劲的枝桠,给人以奇特的美的享受。徽派盆景流行于歙县,特色是苍劲奇特,在培育和造型上有独到之处。川派盆景分川东、川西两个支派,风格雍荣典雅、虬曲多姿,以自然形态取胜咫尺花盆中,集中而典型地再现了大自然的风光。海派盆景,即指上海盆景,拥有明快流畅,浅奇入画的独特风格。浙派盆景在艺术上着重表现意态和个性,风格潇洒自然,清秀淡雅,飘逸豪放,俏丽婀娜。闽派盆景风格舒展自然,朴拙豪放。 在幽静之室内,明窗净几之上,摆上一二盆老干虬枝的树桩盆景,或具有丘壑峰峦之趣的山水盆景缩林于咫尺,观山野于眼前,实为生活之一乐。
(本文由“致匠园艺”推荐,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精彩回放:
[backcolor=transparent]

水阁清幽图 104.7×67cm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家家一峰,人人大痴
文章来源_网络
黄公望( 1269 ~ 1354 ),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净竖、大痴。晚年又号井西道人。常熟人,与王蒙、倪瓒、吴镇合称元代绘画的四大家。

天池石壁图 139.3×57.2cm 绢本设色 1341年 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出生时是南宋咸淳五年,正是贾似道当权之时,至 1275 年,蒙古军队攻陷常熟,黄公望方 7 岁,至南宋亡,也就 11 岁。黄公望幼而聪慧,又复勤学博览,遂而多能。“公望之学问,不待文饰,至于天下之事,无所不知。下至薄技小艺,无所不能,长词短曲,落笔即成。人皆师尊之,尤能作画。”(《录鬼簿》)黄公望幼年曾应神童科,至元中浙西廉访徐琰辟为书吏。一日著道士服,持文书上报事情,徐琰怪而诘之,即辞职而去。这大约是黄公望二十三四岁时的事,从中可见黄公望对于道教已有兴趣。

水阁清幽图 104.7×67cm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至黄公望 40 多岁时,得到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阊的赏识,为书吏,又到京城做过中台察院掾吏。后来张阊因贪刻于江南,声名狼藉,后遭法办,黄公望受影响入狱,出来后黄公望就加入了全真教。全真教是当时最兴盛的一个道教派别,许多文人名士都加入其中,如黄公望的朋友杨维桢、张羽、方从义皆为全真教徒。黄公望成为道士后,曾居苏州天德桥传道,一度卖卜于松江,后游杭,隐于南山。依教之后黄公望益加潇洒旷达,饮酒赋诗,疏放率意,人望之如神仙。道教以成仙为最终追求,传说中的仙人又多于山中修炼而成,此教与山水最亲。这也应该与黄公望从事山水画创作有一点关联吧。
一般认为黄公望 50 多岁才开始正式绘画,在自然山水的触发中开始描绘抒写自己胸中的丘壑,从 50 多岁到 80 多岁,黄公望 30 余年的绘画创作,为山水画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树起了一个新的高峰。

九珠峰翠图 79.6×58.5cm 绫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学习前人是学习的捷径,俗云“人老不学艺”,黄公望 50 学画而能大成,无疑必有捷径。很难说黄公望是怎样接触上赵孟頫的,黄公望在题赵孟頫《四体千字文》中称“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当是在他学画伊始就得到了赵松雪这位大书画家的指教。此后他又广学宋人,他最推崇的当然是董源,在《论画山水》中他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甫)也。”赵孟頫家中就藏有董源的《夏山图》,赵也曾仿过董源画,不知黄公望是否受了赵的影响而学董,但非常明显的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构图上就有得于董源的《潇湘图》,同时也看得出赵孟頫的《水村图》的影响,这已有多家学者论及。当然这种学习是一种有取舍的变化。董源、赵孟頫皆多平远之意,黄公望多阔远之意。董、赵取势平,黄公望则将山远推近拉,跌宕其势,极尽变化。在笔墨上,黄的皴法源于董,而董源笔墨温润,黄公望山石则多用干笔—这是赵孟頫时用的一种笔法,而黄公望加以发扬光大。故王时敏在《西庐画跋》中说“元季四大家皆宗董、巨,浓纤淡远,各极其致,惟子久神明变化,不拘守其师法。每见其布景用笔,于浑厚中仍饶逋峭,苍莽处转见娟妍;纤细而气益闳,填塞而境愈廓,意味无穷,故学者罕窥其津涉”,陶宗仪《辍耕录》说黄公望“画山水宗董、巨,自成一家”,都是对他学而能变的肯定。

溪山雨意图 26.9×106.5cm 纸本墨笔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黄公望的取法古人以董、巨为主,但也不仅仅是董、巨,对荆浩、关仝、李成、郭熙,他都有取用。明代姜绍书《无声诗史》称黄公望“自王摩诘、董北苑、僧巨然而下,无不探讨”。黄公望在 75 岁时完成了一组 20 多幅的临习前人之作,此组临习历时 5 年。其中有一段题跋,从中可以深刻地了解黄公望的临摹思想:“晋唐两宋名人遗笔,虽有巨细精粗之不同,而妙思精心,各成极致。余见之不忍释手,迨忘寝食,间有临摹必再始已,此学问之吃紧也……非景物不足以发胸襟,非遗笔不足以成规范,是二者,未始不相须也。余所作二十幅,模仿固多,而尤得于景物之助,观者倘谓老人不能自用,而徒仿古求工,则又非能知老人者矣。”
[backcolor=transparent]

高鸣峰:我把油画大师冷军给超写实了!

大家都知道冷军是当今国内油画界的第一人,在超写实领域无人可比,请看冷军的这幅图片

这是冷军的照片?还是冷军的自画像?相信很多喜欢油画喜欢冷军的朋友都非常熟悉这幅油画。许多朋友认为这是超写实绘画大师冷军的自画像,其实你们都错了。
这是冷军的好朋友高鸣峰先生给冷军画的超写实画像。高鸣峰先生称冷军的超写实油画画的非常逼真,这次我把冷军给超写实了!

高鸣峰的超写实美女人物油画
画面丝丝入扣
细腻到极致,连每个毛孔都清晰可见
甚至头发丝的明暗、体积都表达相当清晰
简直就是鬼斧神工般的精雕细琢




高鸣峰,1981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艺术系美术学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武汉市政府津贴专家,现任教于江汉大学美术学院。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20
DB+20 2019-02-04

๓活动奖励 ๓ 校园青春、贴图拍客、QQ飞车 •  欢迎您!

亖 

ZxID:4279694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2-04 0
๓活动奖励 ๓ 校园青春、贴图拍客、QQ飞车 •  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