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赞岳云鹏郭德纲王宝强马云,称郭德纲是中国相声的一面旗帜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娱乐时尚星座《人民日报》赞岳云鹏郭德纲王宝强马云,称郭德纲是中国相声的一面旗帜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娱乐八卦]《人民日报》赞岳云鹏郭德纲王宝强马云,称郭德纲是中国相声的一面旗帜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2-10 0





昨天晚上深夜,《人民日报》在官方微博上发表了一篇长文《那一年岳云鹏14岁,郭德纲26岁》。

其中最让喜欢郭德纲相声的粉丝所注意的一句话就是,人民日报在文章中称郭德纲是中国相声的一面旗帜。这也应该是这么多年来,国家级顶级媒体首次这样公开认可、肯定郭德纲。

其实,有一段时间,央视也曾请郭德纲、岳云鹏上过访谈节目。记得好像2005年的温暖系列,白岩松等主持人一起与郭德纲聊天、分享过去的一年。节目结束的时候郭德纲和于谦还说了一段相声。不过,后来郭德纲、岳云鹏就很少有机会登上央视的舞台了。即便是央视的春晚舞台,岳云鹏也才上过三次,郭德纲于谦也才上过一次。

不过,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并没有单独盛赞郭德纲、岳云鹏、德云社的相声,而是回顾了他们成功之前的各种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最主要意思就是“没有人能随随便成功”“只要努力坚持不放弃,普通人也能成功”。
讲真,作为一个为生活而拼搏奋斗的草根,这篇文章看的人非常感动。
而且,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并非只有岳云鹏和郭德纲,还包括马云和王宝强。
他们都曾经是普通人,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20年前的1999年,那一年,岳云鹏14岁。那一年,郭德纲26岁。那一年,王宝强15岁。那一年,马云35岁。
紧接着文章就开始详细讲述岳云鹏、郭德纲、王宝强、马云四位成功人士是如何经历风雨方见彩虹与阳光的。

这四个人物的故事都很平凡、普通,但也非常感动、励志。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岳云鹏、郭德纲、王宝强、马云,但他们的所经所历,对普通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因为本人是相声爱好者,所以特别留意了里面关于岳云鹏、郭德纲的成长、成功经历。
其实,有一些内容在很多渠道里已经了解过,但看到人民日报再讲出来,还是别有一番滋味。

岳云鹏在成为德云社的相声演员之前,经历了很多很多。
14岁开始离家外出打工,在打工的饭馆、工厂等地遭遇过很多次的失败与坎坷。
但最终,岳云鹏在一位食客的引荐下,成功进入了德云社。
在德云社的初期,岳云鹏也是打杂的,因为他没有基本功,以前也没有接触过专业的相声,但凭借着一股子耐力,岳云鹏还是在德云社站住了脚。
从第一登台慌忙出错被轰下台,到第一次举行个人专场,再到登上央视春晚的大舞台,甚至屡次参加综艺节目、接拍影视剧,大红大紫整个网络,岳云鹏的经历也算是一个不小的传奇了。
相比之下,郭德纲的成功更为传奇。这在人民日报中也都有详细的记录。​

郭德纲的命运转折,始发于侯耀文慧眼识珠,将其收为弟子。
但机会再好,还是要靠真本事,要靠坚持。
郭德纲最难的时候,说相声台底下只有一个观众。这个观众打电话的时候,他们还要在台上停下来,等这个观众打完电话再接着说。不过,最最困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不能挺的呢?​

郭德纲和姜昆、李金斗等相声名家的罕见合影。​

在一些粉丝网友眼里,郭德纲已经成了他们心目中的相声大师,颇有范儿。​

郭德纲还曾经为了挣钱说相声、养团体,不得不参加一档综艺节目,坐在橱窗里被人观看48小时。
当然,郭德纲的人生阅历中还有很多很多崎岖坎坷的事,但他始终挺过来了,用人民日报的话说,并成了中国相声的一面旗帜。​

郭德纲的成功必须感恩恩师侯耀文。或许正是有了这份师徒情,也正是有了这样百炼成钢的经历,才让郭德纲对相声这门艺术中的师徒关系看得格外重要。​

当然,尽管岳云鹏、郭德纲都成功了,但目前为止,对他们的争议、非议也是不绝于耳。
就拿此次央视春节晚会来说,岳云鹏的相声和他的表现在赢得很多掌声、点赞的同时,也遭遇了一些非议。
郭德纲就更不用被说了,这几年因“三俗”被骂惨了,甚至被孤立,被打压,一度到了绝望的地步。
好在市场接纳了郭德纲,观众接纳了郭德纲,郭德纲也身体力行的践行着他经常说的那句话: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

人民日报在文章的最后,引用了周星驰《喜剧之王》中的一段对话:
看,前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
也不是,天亮后便会很美的。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6
DB+16 2019-02-11

(๑·́ ₃ ·̀๑) 『娱乐时尚星座』欢迎你!

辰默。

ZxID:19407189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2-11 0
(๑·́ ₃ ·̀๑) 『娱乐时尚星座』欢迎你!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