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姬建民,男,生于北京,先后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学习深造。现为姬建民(清华美院生源基地校,工美附中教师 )。参与展览: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美协)中国油画艺术展(中国美协〉中国油画风情大展(香港)中国油画精英邀请展(香港)中国现代油画展(新加诐)中韩绘画交流展(中国美术馆)濠江艺韵画展(澳门)十六位艺术家联展(中国北京)当代中国油画展(马来西亚)全国教师作品展(中国北京)自我评价:我很幸运,能把爱好变成自己的职业,一方面教书育人、一方面专心创作,纵观我绘画生涯的整个历程也是起起伏伏,有悲有喜,有尝试的失败、也有试验的成功,从早期受大环境的影响追求极端的写实性,到打破造型的约束,追求主观表现带来的欢愉和快感,再到追求生活本真、用夸张、戏剧性的手法表达和传递画面的趣味、朴素和真诚,无论哪个阶段,对画面氛围的营造以及对色调统一性的严格把关,是我对作品始终如一的坚守和把持。最近又画了一批“室内”作品写生,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和沉淀在家庭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生存的痕迹,这也是我对家庭生活的眷恋和对生命意义思考过程的体现。与姬建民老师的对话“保持本色 呈现本真”Q老师何时开始表现出对艺术的兴趣?是什么样的艺术引导您走上了这条道路?姬建民:我记得很小的时候(上小学之前),我就喜欢随便找个地方涂涂画画,那个年代条件很差,可玩儿的东西太少了,对娱乐饥渴促使我把瞎涂乱画作为玩耍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我认识和感知世界的最直接手段。我绘画最初级的原始技能就是在那个特殊年代下自然行成的。小学美术课是我的最爱,我不光能轻松自如的画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能帮助周围的同学去摆脱“困境”,那时候所有课本的空白处都被我当做绘画的“战场”,所有任课老师都是我免费的模特,哪位老师对我不友善,就会成为我恶搞的对象。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帮我找了一个老师,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素描、什么是速写、什么是色彩,老师带领我走上了规范的绘画之路。初中毕业后我顺利的考取了最早一批的工艺美院附中,从此走上了专业的绘画之路。姬建民老师正在讲课中
Q您的作品中有很强的社会意识,您是怎样思考自己的创作思路的?姬建民: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平和且充满善意的人,这种秉性一个是来自于家庭的熏陶、一个是来自于社会渲染,我生活风格形成的关键期恰恰是这个社会无比混乱的年代(文化大革命),到处充满攻击性,人性扭曲。懵懂的我出于本能的自保,卷曲在自我的环境中用乱涂乱画消解紧张情绪,绘画成了我最大的精神抚慰剂。时过境迁,时代的进步发展,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宽松的氛围使我有了自由表达感受的权利,每当我坐在画布前,就会有一种仪式感和敬畏之心,创作过程就是使命抵达的过程,无论我选择何种内容和题材,我想要传递出的都是朴素自然、单纯、温暖、风趣和厚重感的画面效果。Q您作品的背后有很多您自己的故事,您的喜好,您的价值观,您的世界观,您的审美,您更想要向观众传达什么信息?姬建民:是这样的,比如:作品“战蚊”就是用夸张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性手法,表达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存在的意义。比如:“合影”在警示人们雾霾的严重程度,每一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提高公德心,加强公民意识,关怀自然,每一个人都要为提高公共空间的环保安全度尽职尽责。比如:“读书热”传递出的画面信息,就是培养孩子从小爱读书,建立家庭读书氛围,人们要摆脱电子产品的依赖,回归书店、书房、书屋、书社,重闻那书中暗含的书香味道。做为艺术家有责任引导人们提高审美能力,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领域人文环境中无处不体现审美,令人尴尬的审美破绽层出不穷,审美的缺失使美盲也无处不在,我们急需加强美育的培养让更多的人从小认识美、了解美、感知美,让我们的衣食住行在正确审美的感召下呈现出高水准。Q古往今来的大师很多,尤其艺术上,很多都难以超越,您认为自己的艺术作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姬建民:确实,大师们在绘画上的各种尝试已经到达了极致,古典与现代绘画无论在内容、题材、形式感、技法等诸多方面都已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了。我想架上绘画作为一种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独特方式,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哪个艺术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艺术精神,表达的手段是大致相同的,但所传递出的画面感受,受审美特性的影响是有千差万别的。我在我的作品中其实也融入了很多主观成分,在绘制过程中,色彩、形态、笔触、想法等偶然和无意识的效果也会不经意的出现,我认为它们是一种暗含的力量,被激发后在画面中形成不可复制的独特效果,这也是我作品所反映出的特有气质吧。生活照
Q您最喜欢或者崇拜的是哪位艺术家?他/她身上的哪点吸引了您?姬建民:枫丹白露画派的代表人物,“柯罗”是我很喜欢的艺术家,他的一本书对我启发很大,(柯罗 艺术家 人)。他喜欢在旧画上作画,这习惯也一直影响着我,我很多作品就是在旧画上完成的,我的作品具备一定的表现性,在创作过程中,不经意留下的飞白被旧画底色填充并参与到新颜色的变化中来,对画面气氛的营造和色调的统一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形成独特的画面质感。另外,柯罗在画面意境的表达以及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上对我影响也很大。苏丁也是我欣赏的艺术家,他在颜色和造型上不加思索、直截了当所体现出的勇气深深地激励着我。再有,艺术家杜米埃的作品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形象合理的夸张、画面松弛的效果让我过目不忘。还有一些也很喜欢的画家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大师们画面的和谐、温暖、勇气、诙谐、深刻、真诚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也是我笔耕不辍的动力。Q就绘画教育方面您有什么感悟和建议吗?姬建民:我们的艺术教育普及的还很不够,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一个人成为艺术家,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艺术教育的根本,艺术的涵盖面很大,他与我们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紧密相关。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可以广泛的杜绝社会中各种形式媚俗、粗鄙的视觉污染和感官体验,让高雅、有格调体现文化内涵的社会风貌主宰我们的大环境。现在的绘画教育普遍还是机械式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们内在潜质的挖掘和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引导和培养,绘画的个性特征和独特气质被打压,我希望在绘画教育方面应给予学生更宽松更灵活的空间去激发他们天性,为学生们追求个性、创造力、想象力以及高品位的眼光提供方便和条件。作品创述“兜风“是我非常满意的作品,小的时候生活娱乐条件很有限,能有辆三轮车骑着玩就很奢侈了,一群熊孩子不知从哪里顺来一辆,大家争先恐后的往上爬,因为稍一迟疑就无法占得一席之地,更没有机会体验兜风带来的喜悦和刺激。画面中一群小人物穿着概念化的衣服,在简陋条件下,把集体玩耍所体现出的顽皮、野性和充满原始气息的娱乐精神展示的淋漓尽致。我采用了正三角构图,使画面中貌似庄严、神圣的人物组合,形成了戏剧性的效果,既有动感,又诙谐风趣。在当今社会,人们随意与机械为伍、与虚拟为伴,光鲜亮丽随处可见,这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必然效果,而我对生命流程最艰辛的那段时光,还是怀有敬意!这也是我要完成此创作的初心和动力。作品展示澡堂子之一 38x45
澡堂子之二 38x45
门前 33x25
歌声 40x50
聚餐 50x60
示范 55x65
读书热 40x55
合影 50x60
滑冰车60x80
镜前 55x68
路口 65x80
露天泳池 40x58
室内1 50x60
室内2 50x60
室内3 50x6
室内4 50x60
室内5 55x68
战蚊40x55
故宫夜场,不妨多开几场!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今晚将在故宫举行。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第一次在夜间向公众开放。据了解,在这一次的活动中,观众不仅可以漫步在宫墙上观灯,听中央民族乐团的现场演奏,畅音阁戏曲,还能观赏投影在金色琉璃瓦上的《千里江山图卷》等绘画作品。上元佳节,在故宫赏灯、看景、听曲,共贺良宵,听起来就让人神往。为了能抢到门票,网友们把故宫订票网站刷到崩溃。不仅如此,原本免费的故宫参观门票,在网络上的求购价格已经高达千元以上。网友@红杏说,这可真是百年一遇的,谁不想去?听到消息上网预约,就已经打不开了。真正的决战紫禁之巅。看不到故宫夜景,太遗憾了。网友@春意闹也说,月光如水,灯火阑珊,沉浸在故宫的夜景当中,真会让人有穿越回古代的感觉。这一次无缘,希望能有下次。而网友@暗香按捺不住抢到门票的兴奋:就是来炫耀的,夜游紫禁城稳稳的。近年来,借助网络媒介与渠道的包装和营销,故宫已经成了网红景点。从各种综艺节目、电影的播出,到推出的各种文创产品,再到故宫红月亮,故宫雪景等,与故宫有关的图片的刷屏。在流行中,故宫走近了更多人的视线,成为越来越多的网民的文化消费选择。不过,在旅游旺季,参观人数过多,一票难求,成为故宫面对的一个“难题”,但管理方一直努力通过细节改造,来满足更多人想要亲近故宫的愿望。网友@蓦然回首说,开放夜间参观,除了能够缓解白天超大的客流量外,还可以让人们更好的发现夜间的故宫之美。网友@鱼龙舞建议,希望每月能有一次,最好是今年中秋节的时候能开放夜间参观。实际上,在国外,不少博物馆已经实现了夜间开放的常态化。柏林博物馆长夜已经举办超过20年,卢浮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也都会在固定的日期延长开放时间,或者在夜晚开放。近几年,中国的博物馆也纷纷在夜间时段开放,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吉林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都曾加入过这个队伍。希望故宫也能尽快加入这个队伍!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1910~2001),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黎雄才强调,绘画应该向书法的执笔、运腕、以及各家法度,以至书法的表现精神等方面吸收精华。这是他对书法和绘画两者关系的理解。黎雄才画作中的笔墨和线条,每每都透露出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处处流露出丰富的笔墨神韵。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局部)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黎雄才 花鸟作品
17年前
当我鼓起勇气推开那扇门
遇见73岁的老人
他的善意
让我打开光影的快门 瞥见了光
从此更自在地游走于艺术的世界
每次走进艺术馆
去布置自己的画展时
常常想
是否可以把这束光
带进我的每一次画展
是否可以把这束光
带给每一位来看画的人
是否可以把这束光
带到世界各地
去照亮生活的每个角落
————己亥年正月十四记于梧桐山下《画行者郑泰均》 。这是在桂林美术馆布展时Karen拍的。虽然自小的志向是画画,但跟张老师学摄影的那段经历,反而打开了艺术的另一扇门,给我的绘画创作带来了更多的灵感!更重要的是,摄影的快门,也把我曾紧闭的心菲打开了,让我在每次画展,乃至在平常的生活中,处处都感受到美好.[backcolor=transparent]
本文作者:危谷,出自微信公众号:瀚墨云桥
范建华,2007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博士师从著名画家范扬;201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博士后合作导师吴为山。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委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0世纪中国绘画思潮》主持人,九三学社江苏画院副秘书长。目前为南京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广告学学科带头人 ,艺术与传播研究所所长。2017年绘画作品获《日中韩艺术交流展》日本筑波市“市长奖”;2016年学术著作获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2016年学术著作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016年被校研究生会评为十大最受欢迎的“我的良师益友”。绘画作品参加国内外各级展事并赴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展出,被国内外多家美术机构收藏,《画院》、《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书画》、《明星汇》、《彩墨中国》、《书画频道》等重要媒体作过专题报道与采访。范建华一直实践着他的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名画家范扬先生的融合南北的美学理想。在南京师范大学求学时,范建华得益于南方崇尚的传统文人画中的淡雅温婉之气,讲究用笔的精到和墨色的微妙变化。他长期生活在南京,自然耳染目濡新老金陵画派的滋养。范扬先生调往北京后,有一方印章“两京行走,南北相通”,喻示着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及追求的审美理想。范建华正是以此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又谨慎地避开老师的个人强烈风貌。范建华《春山图之四》 33cmX33cm范建华《秋山图》 33cmX33cm范建华《秋山图之三》 33cmX33cm范建华注重追求画面的“气”和“势”。这种气既包含北方高山大川的浩瀚磅礴之气又兼着文人的书卷气。中国山水画所以如此发达,知识分子对它情有独钟,是将它作为“道”来参悟的。从宗炳的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到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再到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东坡的面对赤壁怀思都包含着对自然、人生、宇宙-----道的启悟。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问学所实践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似乎一直也是范建华所遵循的。因此他负筴北上,游览太行,盘桓三晋,足踏川藏高原,远涉青海新疆西域雪山,近览江南秀丽风光,又到北京感受集多种艺术风格于一地的多元文化氛围,拜北方名家李一为师,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做博士后,就是为了能够突破自己过去崇尚温婉精致的价值取向,向着大气混蒙的境界靠近。他努力做大块文章,不满足于南方画派的“斤斤计较”。他常常将本来画得较为精细、安排合度的画事后用大块笔墨铺上,就是为了远看有一定体积对比,取总体的淋漓混蒙效果。既努力淋漓放纵铺展伸张,又小心控制不致烂漫无度。即追求自然大化又经得起传统笔墨因素的美学标准衡量。撷取两者中的长处又避开其中的误区,因此他的画里有北方的气势又有南方的温婉。用范建华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想在小心经营恪守法度的“南派”与注重气势大而化之的“北派”之间找寻契合点。当然,这种“雄心”要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还需要长期的过程探索。范建华《夏日歌谣之一》65cmX45cm 2017年范建华《夏日歌谣之二》65cmX45cm 2017年范建华《夏日歌谣之三》65cmX45cm 2017年范建华有多方面的修养。他一直将书法作为自己的养心素养储备,直到现在还时用毛笔书写信札、手稿,以保持绘画中的线条分量。摄影、音乐、体育均有一定擅长,还客串影视界做做票友,这种在多种艺术领域中的实践对他探寻绘画中的某种“道”是有一定启悟的。范建华《山居图》33cmX33cm范建华《山鸣谷应》 33cmX33cm范建华《山水册页之一》 33cmX45cm 纸本 2016年[backcolor=transparent]
范建华积极关注社会公益活动,还应中国文联之邀 ,赴新疆建设兵团进行慰问。一路顶风冒雪到基层采风慰问,向官兵赠送数十幅书画作品,践行着艺术家应该“到人民中去”的宗旨。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艺术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在他的身上似乎特别贴切。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 Jan Vermeer),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荷兰优秀的 风俗画 家,被看作“ 荷兰小画派 ”的代表画家。 代表作品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花边女工》、《士兵与微笑的少女》。维米尔同哈尔斯和伦勃朗并列为荷兰三大绘画大师。这位在荷兰商业繁盛时期不被看好的画家,一生潦倒,身后却受到无限追捧。他驾驭光线的手法,以及构图和造型的精细程度,都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光影大师”。他擅于描绘风俗题材的维米尔,常以从事劳务的妇女为对象,展现日常生活场景,就像一段段小品文,表现了荷兰人对周遭环境和生活氛围的追求。画面温馨宁静,虽然所绘景象多显普通,却不失庄重感。•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ca. 1665, 44.5 × 39 cm
• Johannes Vermeer, Self Portrait
• View of Delft, Netherlands, After the Fire, ca. 1658, 98 × 118 cm
• View of Houses in Delft(Known as ‘The Little Street’), ca. 1658, 54.3 × 44 cm
• The Milkmaid, 1658-1660, 45.5 × 41 cm
• Lady at the Virginals with a Gentleman, 1662-1665
• Woman Reading a Letter, ca. 1663, 46.5 × 39 cm
• Woman Holding a Balance, ca. 1664, 62.9 × 58.4 cm
• A Lady Writing, ca. 1665, 44.9 × 39.8 cm
• Girl with a Flute, ca. 1665-70, 20 × 17.8 cm
• Girl with the Red Hat, ca. 1665-1666, 40.3 × 35.6 cm
• The Allegory of Painting, ca. 1666, 130 × 110 cm
• The Geographer, 1669, 52 × 45 cm
• La Dentelliere, 1669-1670
• La Lettre, 1670
• The Astronomer
• Diana and Her Companions
• A Maid Asleep, ca. 1656–57, Oil on canvas, 87.6 × 76.5 cm
• Young Woman with a Water Pitcher, ca. 1662, Oil on canvas, 45.7 × 40.6 cm
• Study of a Young Woman, ca. 1665–67, Oil on canvas, 44.5 × 40 cm
• Allegory of the Catholic Faith, ca. 1670–72, Oil on canvas, 114.3 × 88.9 cm
维米尔的画具有寻常中容易被忽略的美。倒牛奶的女子,小憩的妇人,手持圆规的地理学家,寂静安然的街市,以及在并不特别的一天里所观察到的自己生活着的这座城市。不被特意安排的、没有特定意义的物象和所见,平凡普通犹如空气和水,却也是生之必须。承认那些平凡的日常就是我们的大部分经历,或许更能拥有淡然处世的心境。欣赏洒入窗脚的阳光,期待天空中变幻莫测的云,比较今天的温度和昨日的区别,感受一株植物的生长周期。平凡中孕育着不同的伟大,大概就是维米尔的艺术所传递的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