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在一匿名分享平台,一个35岁的大叔吐槽说自己应聘上了销售,每天还要跟着一帮20来岁的小青年喊口号、打鸡血。
他抱怨说: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喊口号好尴尬啊。
评论里有人说:那你怎么不觉得35岁当销售尴尬呢?
并不是大家不愿意同情怜悯一个人的自尊心,只是当一个人过了30岁还把自己陷入这种困境,只能说他前期没有做好防风险的准备。
有个著名的演讲叫做《20岁光阴不再来》,你的20多岁是极简单却极具变化的时期之一。人生80%的决定性时刻发生在35岁之前,这意味着在30岁之前,我们要学会抓住生活的重心,去尝试去经历去做决定,而不仅仅是等待着被岁月推着走。
你害怕30岁那年一睁开眼就是要还的房贷、要挤的地铁、要赚的奶粉钱,那么20岁那年,你敢不敢放弃晚上约好的游戏局选择去图书馆,你能不能在下班后多看一小时的书呢?
读书,可以算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升值方式;而懒,是你通往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敌人。
02
并非所有20岁偷过的懒都无法弥补,只是你要更努力坚韧,目标更明确,对自己更狠。
也并不是那么快就能实现目标的,你要足够坚毅,也要足够相信。30岁会是更好的20岁,但只有自律的人,才有资格说:“我配得上更好的30岁。”
说到这个,很多人都开始慌了,怎么办,那我现在是不是应该抓紧学英语,抓紧换工作,抓紧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呢?梦想可以临时起意,可是目标要认真规划。
或许在决定啟动新梦想之前,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热爱什么?我擅长什么?什么能为我提供经济来源?
如果只热爱不擅长,就处在穷开心的状态,如果只擅长不热爱,就是“有钱无聊”的境地,而热爱又赚不到钱,那就“只是个梦”了。既热爱又擅长,还能提供经济来源,可以说是最最完美的职业了。
如果是选择培养习惯的话,可以不功利地考虑经济,但也要尝试用一些方式选出内心需求的技能,而不是既想早起锻炼,又想学习英语,最后哪个计划都没有执行彻底。
在最近看的一本书《只管去做》中,作者给出一个判断你应该怎么选择培养哪个习惯的方式,因为一般驱动人去做一件事的内核有两种,一种是热情,一种是痛苦。
可以列出一个表格,分为热情、痛苦和时机三个维度,以10分为满分进行打分,判断哪个是自己想养成的习惯。在足够有限的时间里,你一定要挑选内心渴望的,而不是任由自己的心路随大众摇摆。时间管理,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
年轻时,总觉得这个世界配不上自己,它太糟糕了,而自己有无限生机,可以挥霍,也可以创造,可是慢慢地才发现,是自己的努力配不上想要的那个世界。
当你才20来岁的时候,你有机会成为任何一个人,但请努力,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