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PS告诉你,什么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贴图&拍客他用PS告诉你,什么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图文分享]他用PS告诉你,什么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3-05 0
当我们放空自己的时候,脑海中不乏会掠过许多天马行空的想象。那些一闪而过的画面,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仅停留在记忆中,不会过多地纠结如何将那些场景展现出来。
但是现居住在澳大利亚的艺术家却不一样,他将脑海中幻想到的场景,真真切切地通过画面,展示给了我们。


深山中悬浮的城堡与水洼里的小世界,这作品出自 Phonsay Phothisomphane 之手,他运用现代技术,通过结合摄影、PS与绘画等技术,创作出超现实极简主义作品。
他的作品怪诞而有趣:荒芜的平原、魔幻的天空、宁静的森林和棱角分明的建筑……让观看的人游离于现实与想象之间。




Phonsay 表示,所创造的这些天马行空的作品,灵感来自于佛教中关于平衡、和谐的理念。
正是如此,他的作品巧妙地平衡了画面中不同元素的反差,营造出一种和谐唯美的效果,同时这些作品,也隐含着一些社会反思以及他的个人情绪。












-The End-
夜尽之时
菲利普·雅各泰
夜尽之时
风吹过来
熄灭烛火
谁在这儿秘守
先于第一群鸟之前?
只有清冷的河风知道
一团火焰,一滴倒悬的泪:
一枚给摆渡者的硬币
(陈禺希 译)

我们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绘画艺术?
世界很复杂,艺术家更多的不是神似的复制这个世界,而是提炼描述这个世界与自己心灵的互动感应。对冷军没有微词,更多的是敬佩,敬而远之的那种。不喜欢便是不喜欢,Pretty woman很多,除了乏味,有趣一见钟情的,便不太多了,少之又少。
莫兰迪一生都在画那些瓶瓶罐罐,他甚至费尽力气,用很多的时间去凝视时间对这些瓶瓶罐罐的影响。许多内心的安静不期而至,观看王维《鹿柴》的十九种方式,不仅不见山,不见人,连后世的解读者也暂时被搁置在空气饱满的他处。
艾略特.温伯格算是个有趣别致的美国人,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着迷程度,早已超过了中国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教授,别人谋生的手段,他像当年的诗人庞德一样,徜徉在唐诗的语境中不能自拔。
读《鹿柴》,王维在辋川的空旷,已经没有时间晃动的明显痕迹,杳无人迹的空,有形之境,人语似乎若即若离在人间世,剩下的是无尽的空。在你没有确定之前,眼前的一眸一颦,仍可能是幻觉。
与艾略特·温伯格浸润于汉语中的唐诗不同的是,诗人菲利普·雅各泰迷惑画家莫兰迪僧侣般的与世隔绝,隔绝中的瓶瓶罐罐,他在那些画作之前,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时光凝滞。场景抑或心绪,皆是经历过的重现。
毋庸置疑当下时代的快速癫狂,诗与画都相对失语,对霍珀的解读,譬如《车厢》,前几天才从一场漫长的出差中解脱,做得最多的高铁同样雾霾不堪,鲜有安静的时候,总是用目光去瞥中间的过道门,那扇门若有若无地荡来荡去,黄昏来临愈加明显。
霍珀的《车厢》尽头,确切说是视线尽头,有扇没有把手像墙一样的门,这好像拒绝了前进的理由,只能懒散的坐下去,期待落空的十之八九,车厢中的四个人没有谁去关心那扇被关上的门,透过窗子,阳光慵懒的投射,倒显得选择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斯特兰德用诗人语言对霍珀的解读,是目光游移,心灵停驻的那种,有着“令人安心的清晰。”诗人和画家心灵默契,冷静的丝丝凉气与渐渐向中间聚拢的阳光,伯仲之间的停在当下,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他们分别用自己顺畅的工具,把那些熟悉的变陌生,陌生的渲染的熟悉无比。
后来多次闪烁起莫兰迪那些瓶瓶罐罐经年不变的光影,与霍珀超越时间的空房子、女人、街道,它们的轮廓,孤独的何其相似。人间世的情感,从来不会浓淡皆宜,我们把内心煎熬稀释过的那部分,随便汨汨地流出。
城市一角,待定悬而未决的时间,这种私密的孤独,实际上还是来自房子内外的人本身,换而言之就是画外人。由于受某种思绪影响左右,在霍珀几何结构叙述的开始,遇见莫兰迪谦卑的安静,什么都将要发生,也可能什么都永远不会发生。
巴尔蒂斯曾说莫兰迪最接近中国绘画,都是避世中给了平凡事物永恒的生命。当一切都难以想象时,剩下的便不难想象。极其敏感的莫兰迪兄妹四人,终身未婚,很少离家,死后葬在家族墓地。他们与世界的距离,或许更遥远,好在都在一起了。
我们瞧着莫兰迪那些瓶瓶罐罐静物,等待着一天中最好的光线来临,随之升起亲昵纯净的抒情感,明明近在咫尺,却从不回应,地老天荒的淡漠。
【 绘画:爱德华·霍珀(美国) 】[backcolor=transparent]
那个被叶永青教授不懈模仿30年的比利时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近日,比利时人克里斯蒂安·希尔文(Chiristian Silvain)通过比利时多家媒体发声,指称中国画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叶永青30年来持续抄袭其作品并从中获利,“他甚至将画展办到我们的家门口布鲁塞尔”。当事人明确表示,叶永青抄袭了他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作品,“鸟、鸟巢、鸟笼、红十字架、飞机……一切都在那里!除了我的名字,否则看起来根本就是一样的!”
据悉,30年来,叶永青一直在制作几乎完全是希尔文作品的画作。一些喜欢看热闹的“吃瓜群众”,送给叶永青一个外号“叶永侵”。如果抄袭是成立的,叶永青就不仅是侵权这么简单——30年来,希尔文一有作品,就会被叶永青拿来用,而叶永青的作品,价格是希尔文原作的100倍。
面对抄袭的指控,叶永青在回过“克里斯蒂安·希尔文是对我影响至深的一位艺术家”后,便再无消息。
那么,克里斯蒂安·希尔文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克里斯蒂安·希尔文是比利时艺术家,1950年出生于比利时的奥伊彭。克里斯蒂安·希尔文的童年可以说生活是黑暗的,因为各种原因,父母对他的生活不管不问,不能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克里斯蒂安·希尔文,由两个姑姑带大。姑姑得顾玩具店,没有能给他更多陪伴,只有一堆残缺掉的玩具成为他的陪伴。那些玩命就散乱地堆在院子里,他就常常自己默默地摆弄这些玩具一整天,所以玩具飞机,玩具小人,大鸟,鸟笼,鸟巢,树枝就是童年的记忆。
也正是因为有了和姑妈们一起生活的经历,克里斯蒂安·希尔文3岁时就表现出了对绘画艺术的极大兴趣。没有老师指导,他就自己随便涂鸦,那种拼图式的结构,画的就是他追忆中的童年。
克里斯蒂安·希尔文是个靠自学而不断成长起来的天才。他从小开始,就在不断地练习绘画技巧。青年时期,每当放学和下班,他就回到自己的阁楼里不停地画画。他用绘画和酒精将自己与外面的世界隔离。
1964至1966年间,希尔文两个姑姑相继去世后,他搬到布鲁塞尔。年仅十几岁的他为了谋生,开始在当地的一家剧院当勤杂工。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注意到保罗·德沃尔的作品,并决定自此成为一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和画家。在这一时期,他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幅超现实主义绘画,而这一作品也受到了保罗·德沃尔的深刻影响,他认为后者十分像自己的精神之父。
克里斯蒂安·希尔文早期的艺术风格受到了比利时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保罗·德尔沃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中总会带有一点超现实主义的意味在其中。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他开始注意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们所创作的素描绘画作品,他从中深受启发,并开始运用在自己的作品创作当中。
1992年,克里斯蒂安·希尔文在比利时奥伊彭创立了基金会“希尔文基金会”(Foundation Silvain),其中收藏有475幅他从小到大所创作的作品。他在世界各地均举办过作品展。欧洲和美国的多个艺术博览会也均展出过西尔万的作品。
[附]克里斯蒂安·希尔文作品选
(图片来自网络)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9-03-05

ʕु•̫͡•ʔु ✧贴 图 板 块 欢 迎 你 ✧٩ʕ•̀ω•́ʔ

门户编辑

ZxID:16356843

等级: 元帅
只做我做不到的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3-05 0
ʕु•̫͡•ʔु ✧贴 图 板 块 欢 迎 你 ✧٩ʕ•̀ω•́ʔ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