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摄,相信是今年旗舰手机的标配。‘超广+广角+长焦’这个组合,已经能够满足手机用户的大部分拍摄需求。超广用来应付大合照和风景拍照,标准广角用来拍摄一般场景,长焦则用于应付人像这些对视觉有需求的拍摄场景。就在 MWC 2019 开幕的这一周内,已经有三家手机厂商正在他们的新旗舰上面用上了后置三摄相机。诺基亚则来得更疯狂,把支持多镜头合成的五摄方案直接塞到手机上,进一步提升了手机拍摄的效果。这些变化,给手机带来了拍照能力的大提升,一直想要接近相机、超越相机阵营的手机,如今已经彻底打败了绝大部分卡片机,准备挑战一些入门级的可换镜头相机。这个变化也改变了大家的观念,让大家都觉得它们能够替代非专业用户手中的相机,成为新的随身拍照设备。▲ 图片来自:shabat.am
但其实,让手机可以另辟蹊径、弯道超车的多摄相机设计,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手机也去取代相机的工作。相反,手机还是取用着相机的思维,在这紧凑的机身上做一套‘可换镜头’系统,提升手机的拍摄能力。回到‘双摄’添加的最初那些年,手机最初还是以单摄像头为主。在功能机主导的那个年代,手机的拍摄效果和一般家用的紧凑型相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卡片机’)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距离。当年在手机上的相机投入,大多数都在最基础的‘基建’上—— 像素量。▲ 索尼爱立信首款 500 万像素手机 K850i。 图片来自:gizmodo
从最初的 300 万、500 万到后来的 1200 万和后期出现过的 2000 万像素单摄,手机阵营也经历过一段较长的‘像素大战’时期。经过这一轮的发展和讨论,厂商和用户都在像素这方面总算取得共识,不管是一般记录还是用来分享到各种社交媒体上,1200 万像素是颇为合适的选择。在后续的手机传感器发展中,有不少主流产品都会选择 1200 万像素。即便是最近推出的 4800 万像素传感器,在一般状态下其实都只是 1200 万像素的模式输出。继‘像素大战’之后,手机相机的发展就会变得更加多元化。而早期的发展,手机厂商往往会以增加功能为主。在 2011 年推出的 HTC EVO 3D 和 LG OPTIMUS 3D,这两款手机就是为了实现‘3D 照片拍摄’的功能,在手机上加入了双摄像头设计,这也是手机对双摄或者是多摄像头设计的一次初探。▲HTC EVO 3D 相机拍摄效果
虽然这两款手机是手机初尝多摄像头结构的标志,但它们都只是为了 3D 照片而多增加了一个摄像头,并不是跟着常规的相机思维去设计,目的也不是为了提升手机拍照的能力。所以 HTC EVO 3D 和 LG OPTIMUS 3D 这两款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跟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多摄像头方案也不那么相关。真正能在手机上感受到‘要超越单反相机’的上进心,应该是从荣耀 6 Plus 上使用的 800 万像素平行双摄说起。荣耀 6 Plus 搭载的是 800 万像素+800 万像素的双摄结构,主摄像头用于正常拍摄,另一个摄像头则主要产于测距的工作,目的是为了让手机有模拟相机加入大光圈镜头拍摄的虚化效果。虽然在手机用的广角镜头上加入大虚化效果是有点违和,但不可否认的是,荣耀 6 Plus 这种双摄搭配,是手机往相机拍摄效果靠近的一次新尝试。这个组合思路,之后也被沿用了较长的一段时间,现在有些入门级手机也会加入这种基础的双摄结构,增加手机拍照的玩法。走在‘主摄镜头+测距镜头’这个组合后面的,是‘彩色+黑白’的组合。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后置双摄’也慢慢成为了旗舰手机的主流配置。最早开始启用这个方案的公司,有 LG 以及和徕卡合作的华为。除了之前提到的测距来实现虚化效果以外,黑白相机的加入是通过同时拍摄再搭配数字算法合成的方式,来提升照片的成像效果。因为黑白相机不需记录并还原拍摄物体的颜色信息,每个像素可以独立地保存画面的灰度信息,也就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画面的细节信息。通过合成彩色摄像头和黑白摄像头的照片,所的出来的照片在锐度和解析力方面的表现,都会比只有单个彩色摄像头的效果会好一点。但对于手机来说,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提升还是有限的。
受限最大的原因,还是来自光学因素、物理因数上的限制。没有到达相机那种级别的传感器和镜头,而且也是在小尺寸屏幕的观看模式下,这些提升还是十分有限。对于手机来说,加入黑白镜头只不过是为了强化自己的拍摄效果,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下另辟蹊径的提升方式,但这个提升效果和手机想要超越相机的进取心没有太大关系,要是真的要跟相机去对比的话,那只不过是一个小打小闹的升级而已。其实不只是黑白镜头,从相机阵营这个层面而言,手机在多摄像头发展早期能带给最终成片的影响仍然有限。不管是‘彩色+黑白’的方案还是加入测距镜头模拟相机大虚化效果的功能,这些都只是增加手机拍摄效果的功能,它并没有对拍照带来本质上的变化。这便让人开始质疑、甚至争论手机多摄的必要性——我真的需要为一个不太常用的功能去换一台新手机吗?所以在这个时候,手机也就只能取代最常见的卡片相机,并未能对入门级可换镜头的专业相机造成影响。因为这个时候推出的双摄手机,在拍照效果上跟之前成像效果比较好的单摄手机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既然拍摄场景没有拓宽,画质也没有大幅度的提升,那手机的拍摄能力依旧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它和相机之间的距离并没有缩短。手机‘可换镜头系统’的成型早期的多摄方案对于手机拍摄来说,是一种‘小打小闹’级别的尝试。在双摄镜头里加入不同焦段的镜头,才是真正让手机展示出‘弯道超车趋势’的标志。2016 年 9 月,苹果发布了第一款搭载双摄像头的 iPhone——iPhone 7 Plus。这款手机所用的双摄方案跟之前用的‘黑白+彩色’不同,它用的是‘广角+长焦’的双镜头组合,两个镜头独立工作,用户可以按照场景需求来切换不同的镜头拍摄。这样的话,双摄手机在拍摄上就会多了些变化。
这样的话,双摄手机在拍摄上就会多了些变化。以前不管是拍风景、人像、近距离静物还是其他东西,都只能靠单个广角主摄去实现。哪怕是后期能够模拟类似相机的大光圈虚化效果,都还是要在广角镜头中拍摄。例如,太短的物理焦段在拍摄时会有明显的畸变效果,要是用来拍摄近距离静物和人像的话,畸变会影响成像效果;要在等效到 24mm 或者 28mm 的镜头上做虚化效果,也会让成像效果变得奇怪……这些限制对于在没有中长焦镜头加入前的双摄结构中,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用户想要拍摄出合理的照片,只能够通过放大变焦,或者是反向利用这些特性,来制造自己想要的效果。▲ 图片来自:iPhone 7 Plus 评测
但在 56mm 镜头加入后,手机在拍得清晰的同时,也能拍得更远一些。等效 56mm 镜头的出现,降低了畸变对拍照的影响,近距离静物拍摄以及要做大虚化效果的人像拍摄时,56mm 镜头出来的效果会更自然。而且因为焦段变长了,手机和被摄物也能够再拉远一点,这样的话对拍摄距离的限制也能够再少一点。最明显的变化是,之前因为靠得太近而产生的黑影,以及因为需要变焦拉近而担心画质受损的问题,在长焦镜头加入后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此时的手机也从一台广角固定镜头相机,变成了一台有广角镜头和 56mm 镜头可以选择的‘可换镜头相机’。它虽然不需要像相机一样完成镜头拆下、替换、安装这个过程,但从整个工作模式来看,手机已经跟一般的可换镜头相机没有太多的差别了。换言之,在相机界面中的那个‘2x’按钮,其实是切换镜头的开关。▲ 华为 Mate20 Pro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他们对视觉、成像结果不太敏感,可能对这个切换镜头得来的 2 倍变焦不感冒。但当手机进入‘超广角+广角+长焦’的三摄时代后,手机多摄的威力才被解放出来。‘超广角+广角+长焦’这个组合,已经覆盖了手机使用中绝大部分的拍摄场景,并且能够根据场景进行细分,让每一个场景都有相应的焦段对应,以获取画质最优化的效果。如果拿一些具体方案来做举例,那‘超广角+广角+长焦’组合的出现就等于同时给你 17mm F2.2、27mm F1.8 以及 52mm F2.4 这三只镜头。尽管这三支镜头对应的传感器会有像素上的差异,但在手机这个对图片尺寸要求不高的平台上,这些差异的影响其实不大。这样的话,那拥有三支镜头的你就能够根据这三只镜头的特性,来拍摄不同的场景:- 超广镜头用来拍摄风景,超大的视觉能够拍摄更多的图片信息,面对一些特殊场景时,超广的畸变也能够为画面带来一些特别的视觉效果
- 广角镜头,也就是手机的主摄,这个等效接近人眼视角的镜头用来拍摄大部分的场景
- 中长焦镜头,用来进行中距离静物拍摄以及人像拍摄,让照片在模拟相机的大虚化效果时,成像更自然
这个三镜组合,其实已经囊括了手机绝大部分的拍摄场景。再加上,手机用户对于相机镜头上那种‘变焦’效果没有太大需求,那给他们几个更常用的固定焦段就足够了。这样的话,手机则不需要去纠结一个大型的光学变焦结构,对手机便携性的影响,用户也不需要为收纳多个镜头和一套支持大变焦的相机而烦恼。在这里,手机其实是用了可换镜头相机的模式去实现提升。但对一般用户而言,多摄手机带来的吸引力似乎比入门级别的可换镜头相机要高。只要手机不会因为加入多个摄像头而增大了几个级别的体积和重量,又或者是背部设计得像 Light 16 那样可怕,价格也控制在一个合适范围的话,那相信绝大部分一般用户还是更愿意去选择手机来做他们的主要拍摄工具。▲Light 16 相机。 图片来自:The Verge
毕竟大部分人其实都是追求方便,都希望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既然手机在成像算法和传感器性能提升后有不错的成像效果,多摄像头的加入也能够帮助自己拍摄不同的场景,日常拍照的频率也这么高,那他们真的没有必要为了拍照这几件小事来多准备一台甚至是一套随身设备——拿起手机,随手即拍体验反而更好。▲ RX100 很小巧优秀,但它的售价也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 图片来自:cinema5D
正是这个原因,相机也是继续音乐播放器等设备后,又一个被手机踢出 EDC 名单的选手。手机也通过多摄像头加入、成像效果的提升着两大主要因素,取代了微单等入门级可换镜头相机在一般用户手中的位置。手机不能取代相机的地位,但依然会紧跟步伐尽管当今手机拍照功能已经能满足我们大部分拍摄需求,但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个前提:在网络社交成为我们生活一部分的这个大环境下,手机拍照功能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经过过去多年的发展,它能带给我们相当优秀的拍照体验,但这并不代表它能完全取代相机。一个在我身上的实际例子是,我在跑发布会拍 PPT 的时候,为了方便即时发布,会直接用手机的 2X 变焦进行拍摄,因为 PPT 本身字体够大,即使画质有损,主要内容也能被看清,在效率面前我会选择更方便的手机进行拍摄。但到了要拍更细致的产品时,我必然会选择用微单和长焦镜头进行拍摄,因为我需要在远距离外拍摄舞台上的产品,如果我只用手机拍摄,那么由放大画面造成的画质损失,就会影响到我要拍的产品细节,显然这时配有长焦镜头的专业相机更有优势。比如上面这张我在 Galaxy S10 发布会用 A7M3 和 105 焦段镜头拍摄的照片,即便我离舞台有 10 多米远,我也能将人物和产品细节完整保留下来。如果我用手机拍摄,那么这张照片的画质可能就要下降几档,也不适合被用来当文章的封面图。▲ iPhone X 对比佳能 6D 人像拍摄。 图片来自:mikeygraef
再比如说用大光圈定焦镜头拍摄人像,效果会比手机的算法虚化要来得更自然一些。当然,虽然机身体积限制了手机的拍照效果,但手机厂商仍然在努力深造相机功能,力求让手机拍照达到相机 80% 的效果。比如今年手机厂商热衷增加的广角镜头,再到 OPPO、诺基亚展出的 10 倍变焦、多摄合成,最终目的其实都是想让手机出片更贴近相机的水准。▲ OPPO 十倍光学变焦样张
总体而言,多摄系统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出现,让手机拍照获得了再进一步的提升,加上‘方便’这个特殊属性,手机似乎也有了‘弯道超车’的苗头。但事实上,两者在光学结构、配置等因数上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面对相机这种专业化设备,现在要谈手机超越相机还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未来,手机和相机将会衍生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路线,手机拍摄是不断强化拍摄效果和照片直出观感,尽可能做到方便的同时带来更优秀的画质。相机则会更加注重专业人群,做更彻底的专业化设备。在那之后,相机和手机的距离会越来越大,手机谈超越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来源:爱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