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读到那些浸透着人生命运感慨诗词的时候,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查看诗人的人生经历。唯有有着不同人生体验的诗人,才能写出这样经典的诗词。
今天我们所谈到的这首唐诗,就是李商隐的生命最后时期的作品,写于公元857年的一个秋天。要知道在公元858年春天的时候,李商隐就已经去世了,所以这首唐诗可以说是李商隐绝笔之作。其中所表达的悲伤、凄凉,真实反映出了他诗词创作的风格,也反映出了她人到暮年时内心极度的落寞和凄凉。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首唐诗的题目是《暮秋独游曲江》,关于这首古诗的情感基调,从题目当中可以看到一些端倪。“暮秋”、“独游”已经奠定了这首唐诗内运的悲凉情感基调。更何况此时的李商隐正处于人生的暮年,距离他生命的逝去,还有几个月的时间。
这首唐诗的情感基调是悲凉的,前两句唐诗所表达的意愿也是如此。“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这两句唐诗只有14个字,却有多达4个字的重复。在向来以精炼著称的诗词当中有重复字眼的出现,一般是比较忌讳的。但是李商隐不单用到了重复的字眼,而且还把这两句加以对比,体现出不一样的味道来。
这两句写的是荷叶,写荷叶的生不逢时,其实隐喻的是诗人自己的命运。荷叶的生长期基本是在夏天,所以在刚刚生出来的时候,春愁春恨已经产生;而在荷叶干枯的时候,秋日里的愁绪也已经滋生。所以这两句唐诗,以荷花、荷叶的生长和伤春悲秋的文学传统融合到了一起,赋予其本身悲剧的命运。
“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的唐诗向来都是情意绵绵的,所以他也在感慨:只要身在,人是情意就会绵绵不绝,毕竟人自身的情感难以磨灭。
更何况此时的他被多种情绪所支配,有人生暮年的苦涩,有对于去世妻子的悼念,还有这秋天萧瑟之情带来的感受。
这样的愁绪该如何排解呢?其中多少惆怅该如何消解?诗人只能惆怅地望着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这是李商隐生命最后的作品。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几乎也是对于李商隐这一生生命的总结。他的人生是悲剧的,其中不乏有他自己性格上的原因,但终究在那个大染缸一般的社会现实当中,他那刻苦涩的心没有受到侵染,已经难能可贵。
愁绪满怀,一如这江水一路东流悠悠不尽。几个月以后,李商隐就带着这满腹的愁绪消散了生命,终于获得了内心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