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第一人"的达·芬奇,究竟有哪些"密码"?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贴图&拍客"500年第一人"的达·芬奇,究竟有哪些"密码"?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图文分享]"500年第一人"的达·芬奇,究竟有哪些"密码"?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5-17 0

作者:蔡运磊
提起达·芬奇,你会想到什么?
那部叫《达·芬奇密码》的老电影(The Da Vinci Code,2006)?

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
抑或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我先想到的,却是小学课本上他画鸡蛋的故事。当然,该故事现已被证伪。

但不管怎样,无论是电影、机器人还是画鸡蛋的故事,所有信息的主角有且只有一位——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语: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
2019年5月2日,刚好是达·芬奇老先生去世500周年纪念日。
达·芬奇A面
有道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达·芬奇不是这样的——他不仅名副其实,而且就像一座用钻石构筑的迷宫,处处是闪光的侧面和幽深曲折的通道。
迄今为止,世上还有谁能像他一样,画技超然的同时在音乐、建筑、雕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甚至军事工程等方面都遍地开花、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呢?
还有谁能让自己的名字随着一颗名叫"列奥纳多"的小行星翱翔太空、作品成为巴黎卢浮宫的三大镇馆宝藏之一呢?
还有谁配得上"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称号呢?中国新《广告法》规定,禁止使用"最"、"顶级"、"国家级"等极端词汇,但这些词汇用在达·芬奇身上,却显得那么合情合理——人家当之无愧。

我不知道吉尼斯世界纪录是否收录了众多的"达·芬奇之最",但他确实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第一个画出子宫中的胎儿(他希望了解"生育奇迹"),第一个画出腹腔中的阑尾……在他的画笔下,头骨的形态及脑部不同的交叉截面图(横断面、纵切面、正切面)被精确地表现了出来。他甚至还画了肺脏、肠系膜、泌尿道、性器官乃至性交的画面。
更令人称奇的是,2005年,达·芬奇的画作激发了一位英国心脏外科医师创造性完善了一个修补受损心脏的新方法。
他之所以对人体如此痴迷,并非只是出于绘画艺术逼真的需要,而是他坚信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模特既然会是活人,也会是死人。画模特不能仅画外表,作画者还要对人体构造具备基本了解,以便在没有模特的情况下,也能凭借犀利观察积累的素材而创作出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画像来。因此我认为,美术专业绝非一个文科专业,它是一个"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增添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学、服饰学甚至色彩学等多个自然学科。
在达·芬奇看来,画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甚至把多个学科的精髓融会贯通。他身体力行,确实做到了——他会像研究几何、物理那样去细心研究光影的变化,在他的笔记中,不乏数学老师般的纪录——"角c接收最强光线,因为这里正对着窗户a、b和整个地平线mx;角e、角i将收到较少的光线,因为它们与光线ms接触较少……"不可思议的是,其日程表中甚至有这样一项安排——每周六去公共浴室,可以搜集裸体素材。
"切记,先求得勤奋,勿贪图捷径。"达·芬奇在笔记中这样告诫自己和世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兴趣升华的热爱则是坚实的基础。对此,达·芬奇体会颇深,他写了这样一段话——
"你可能对这个学科感兴趣,也可能因为厌恶和恶心而止步。但如果你没有被这些吓倒,你可能也不敢在漫漫长夜里与那些被切成四等分的、被剥了皮惨不忍睹的死尸为伍;如果这些都吓不倒你,你还是没有能力学好,如素描技巧确实是从事这种示范工作不可或缺的本领;即便你已掌握了素描技巧,但也不一定就能结合透视学的知识;即便结合了,你还可能不懂得几何学的证明方法,或是对肌肉、强度的估算方法;另外,你还可能欠缺耐心,这样就无法坚持不懈了。而上述这些是否在我的身上得以发现了呢?我所撰写的那一百二十卷书就足以裁定这个答案是'是'还是'否'了。"
因此,从《蒙娜丽莎》、《抱银鼠的女子》、《最后的晚餐》到《岩间圣母》甚至为无名氏所绘的作品,"达·芬奇人体画"总是那么形象动人、摄人心魄。

▲《蒙娜丽莎》

▲《抱银鼠的女子》

▲《最后的晚餐》

▲无名女子头像(素描·局部)
除了实打实的艺术作品,他的著作《哈默手稿》也蕴含了海量的"达·芬奇密码"——早期科学知识。究其精密和复杂度,可与现代科技相媲美。这本著作里,你可以窥见现代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掘进之处,如物理工程学、机械动力学、生物工程学、人体解剖学、天文学和建筑学等。我想达·芬奇关注、研究这些,并非出于炫技,也不是奉命行事,而是发自肺腑地热爱——他力求用最完美的数学公式将自己的发现、感悟表达出来,他还称数学为"一门美丽的语言学"。

如果当时有知识产权体系的话,我想达·芬奇完全会成为那个时代的爱迪生、卡拉什尼科夫甚至特斯拉、乔布斯。举个例子,早在1490年,他就将无段连续自动变速箱概念绘制成图。
由于军事工程师的经历,他在笔记中记录了多种军事机械的设计,如机关木仓、人力或以马拉动的武装坦克车、子母弹、军用降落伞、含呼吸软管的、以猪皮制成的潜水装等等。不过,后来他认为战争是人类最糟的活动。其他的发明创造,则更让人瞠目结舌,如潜水艇的设计、被诠译为第一个机械计算机的齿轮装置,以及被误解为发条车的第一部可程序化行动机器人。

如果你觉得他也不过如此,那么这位外星人级的地球人还有其他"高大上"的发现——他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东西将从地底下爆起,使人在无声的气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彻底毁坏,看起来在空中似乎有强大的破坏力……"我读到这段文献时,不由得想起法国籍犹太裔预言家诺查丹玛斯。难道,一切真的如爱因斯坦所言,"当科学家好不容易爬上科学的巅峰,却发现神学家早就坐在那里等他们了"?
那么,彼时彼刻的达·芬奇,究竟是科学家还是神学家?
达·芬奇B面
我相信,在达·芬奇迷宫般的智慧之躯内,一定是科学家+神学家的化合物。但,"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伟大如达·芬奇者亦不例外。
达·芬奇究竟悲不悲惨呢?
他很好,并不那么惨。与同时代的另一位"三杰"之一米开朗琪罗完全不同,比起米开朗琪罗的母亲在小米六岁时就走了,虽然达·芬奇的妈妈卡泰丽娜是个农妇,达·芬奇是他们的私生子,但可以确定的是,小达至少在五岁前,都和母亲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他就像大观园里的贾宝玉一样,周围有一大票亲人,如父亲、祖父母、叔叔等。
不过貌似除了叔叔外,小达的儿童时代并没几个可以让他感到快乐的人。无论其父还是其母,都不是这个孩子的精神依靠。这方面,小达有两则记述:一是他年幼时重复做的一个梦,梦见自己在摇篮中,一只飞扑下来的兀鹫反复将其尾巴插入自己口中;二是他进入一个自己发现的神秘洞穴中探险。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两个记载都很不祥——至少表明童年的达·芬奇不幸福,他不安、紧张、孤寂、无助,渴求温情的慰藉,很可能还有点儿自闭甚至轻度抑郁。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被迫离开母亲的达·芬奇具有强烈的恋母情结——"兀鹫尾巴插入口中"应是达·芬奇想象自己吮吸母亲乳头的潜意识表现。弗洛伊德更进一步认为,正是出于恋母情结的无意识冲动,才使得达·芬奇在创作肖像画时,反复想象和塑造母亲的形象。
至于父亲,虽然客观存在,但给予小达的基本上是一个丧偶式的教育模式。达·芬奇是私生子,其父皮尔诺公务繁忙,不断婚娶,因此继母频频。异母弟妹的接连出生,势必分担其父有限的精力。因此,小达不可能不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意外"和"多余"。
从心理补偿原理讲,父母之爱的双重缺失,对达·芬奇的心理成长造成了一定创伤;而疗伤的动机,也成为达·芬奇毕生永无衰减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力量源泉。
由此观之,我们即可解释并理解达·芬奇记述父母死亡时的"冷血"了。
幸运的是,小达的自我疗伤、自我修复能力非常强大,他没有成为马加爵、药家鑫、吴谢宇,而是把自己对父母之爱的饥渴和对世界秘密的好奇,浓缩成一颗勇于探索与创造的心。

▲韦罗基奥的雕塑,为我们留下少年达·芬奇的"小样"。
达·芬奇的老爸是公证员,公证员在当时堪称"金领",收入颇丰。但这活儿是世袭的,私生子没份儿。所以达·芬奇当了很长时间的独子,甚至一直等到其父驾鹤西游时,他也没有遗产继承权——他老爸结婚频频,已经有了十个儿子。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私生子的身份,所以小达一直不能以合法子嗣的身份继承遗产,这也导致他后来不得不借助世俗的权势来维权——天才也和咱老百姓一样啊!
幸运的是,达·芬奇的老爸在小达14岁时,把他送到了当时的美术名家韦罗基奥作坊学画,希望他有一技傍身。没成想,上帝+艺术女神一下子就看中了这位少年。

▲《阿莫谷》,达·芬奇现存最早画作,画于1473年
达·芬奇之所以成为大师、巨匠,天分固然是因素之一,但若完全剥离他异乎寻常、超出常人的勤奋与精专,那么他势必江郎才尽,泯然众人。
比如,为了铸造一匹马,达·芬奇就实事求是地先解剖了马,探究了马所有的肌肉、骨骼和动态,他甚至注意到马在抬高鼻孔时的肌肉与人的异同。光是一幅前腿的细节图,他就不厌其烦地从马蹄到马腿不同部位的宽度足足标注了29处实测结果。
更要命的是,达·芬奇在研究马的过程中,决定撰写一本关于马的解剖专著,并顺手改良了一种让马厩更为清洁的办法,为马厩设计了通过顶棚管道向食槽自动填充饲料的机械系统,以及利用水闸和倾斜的地面清理粪便的系统……我在畜牧局工作过,亲眼看过现代化的养殖系统。现在写达·芬奇的这些,心里唯有惊叹:我们在科技大道上奔跑了500年,才跑到了500年前达·芬奇的起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那尊堪比特洛伊木马的雕像的巨大黏土模型完工时,所有人都为之惊叹,宫廷诗人更是穷尽一切词汇写诗讴之歌之,如"情绪激昂,鼻息喷涌","似乎打个响鼻,前蹄一跺,就可活转来……"
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由于工程浩大,达·芬奇先是打算分块铸造,然后又打算挖个大坑来整体铸造。为此,他又马不停蹄地围绕模具设计、青铜铸造、分层干燥、蒸汽研究等开始发散思维,不时和团队来个"头脑风暴"。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达·芬奇把自己忙成了一个飞速旋转的陀螺:庙堂之高,他是总设计师、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兼项目第一负责人;江湖之远,他是采购经理、招标专员……
不料"计划赶不上变化",风云突变,战争瞬间爆发,法王查理八世的军队呼啸而来,原本用作浇铸雕像的青铜直接被拉去铸大炮了,那个备受赞誉的黏土模型被法军当成了箭靶……最终,可怜的达·芬奇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精益求精,完美主义,这种工匠精神始终在达大师的脑海里占据着举世无双的地位。但在其他人尤其是投资者看来,他们要的首先是速度。所以尽管他们坚信达大师的作品质量,但无法信任他做事的效率,于是一个怪象就此出现:达大师的那些粉丝兼雇主,在委托自己的偶像去完成某个项目之后,常常忍不住暗中另请高明。
达大师交付一幅肖像画往往要十几年甚至更久,有些雇主到死都没有看到成品。教皇算厉害的角色了,可在委托达大师制作一件作品后,大师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完成作品之后怎么办:嗯,必须涂清漆!可是东西呢?怎样提炼,过程如何控制,对了,还有各种配方配比……没完没了。
对此,教皇也忍不住抱怨:"唉,这个人绝不会做成任何事——八字还没一撇呢,就开始纠结结果了。"
没办法,你说他"拖延症"也好,不能合理分工也罢,反正当时达·芬奇这样的做事风格已名声在外了。为此,修道院与其签订的合同不得不明确规定,要画家自己先支付"颜料、金料和其他相关费用",还限定了交货时间,若无法如期交付,已创作完成的部分将被没收,而且得不到任何补偿。
1477年,二十多岁的达·芬奇开设了自己的画室,但并不成功。在之后的五年间,他也只接到了三份委托订单,其中一件从未开始,另外两件半途而废。他并非不敬业导致功败垂成;恰恰相反,他是因为太敬业、钻研过深致使迷途不知返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历史也没有明显迹象显示他这辈子穷过,他虽然骨子里是个勤勉辛苦的工匠,但内心却常年居住着一个韩熙载式的小人儿。他这么低下的效率,又如何实现"财务自由"呢?
大师自有大师的法子——他写了很多封哭穷的信,抱怨雇主们迟迟不付钱:
"我仍未领到两年来的薪酬……"
"可能大人您认为我的钱够用,所以没有下令(支付我薪酬)……"
"我迫于生计,不得不中断手头的工作,去做一点小事情,无法继续阁下您委托我的工作了,这让我非常恼火……"
当然,他恼火归恼火,并没有把雇主们称之为"老赖"。雇主们却毫不示弱,针锋相对,群起而攻之,抱怨大师迟迟不交货。
米开朗琪罗终身未娶,不少人据此推断他可能是个GAY。米氏确实与多个男模有过情感纠葛,还为他们写下了不少诗篇。无独有偶,恰好达·芬奇也有此断袖之癖。
1508年前后,他在笔记里与萨莱"吵架":"萨莱,我想要和平,不要战争。不要再吵了,我投降……"这样的情话式牢骚,达大师给我们留下了不少。
在文艺复兴时期,纸张的价格真的是"洛阳纸贵"。初学画者通常只能使用上漆的木制画板和铁笔练习。达·芬奇早年画于纸上的素描作品,在用钢笔画线条之前,也都是先用银尖铁笔或铅尖铁笔打底。但是,他却毫不吝啬地用宝贵的纸张,抒发自己对男伴的情感。
纸张算什么!可怜的达·芬奇不仅忍受萨莱反复偷窃自己的卑劣,忍受他对自己终生的榨取,而且临死还留给他半座葡萄园,甚至可能还留给了他最重要的几样作品:《蒙娜丽莎》和后来丢失的《丽达与天鹅》。
大师的B面,终非常人所想。
达·芬奇不但会画善画,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归纳出绘画作品的两个主要作用:第一是传播知识;第二是让人能欣赏到美。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识到绘画这两种功用的人,达·芬奇的绘画作品,确实起到了这两方面的作用。比如他在《救世主》之作中呈现出的耶稣,先不说神圣无比的上帝表情、手势在暗色的背景里几乎呼之欲出,单就其捧着的那个半透明的、象征无限法力与宗教权力的水晶球,就颇具意趣。首先,达·芬奇作为一个科学家,其身份、智慧早已毋庸置疑,但我们透过水晶球,却发现上帝水晶球后的衣服皱褶、上帝的手部肌肉并未被扭曲放大。这太诡异了,完全不符合物理与光学常识啊!
但如果你认为这是达·芬奇一时粗心,留下了一个BUG,那就大错特错了。试想,如果光线真的发生了折射,那么上帝的这个水晶球,与你我随便捧个水晶球,又有何区别呢!由此看来,达·芬奇应是有意为之,就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悬于帝王头上的某些"错字"一样,书写者有意缺少一些笔画,其实蕴含了规劝、告诫乃至警示等"文化密码",绝非一时粗心,提笔致谬。

"那些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只会抄袭摆在面前的一切东西,却对它们一无所知。"达大师在笔记中如是说。
151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以聘用机械设计师的名誉延请达·芬奇到法国安度晚年。达·芬奇将《蒙娜丽莎》随身带到法国。据文献记载,直到他逝世的前两年,达·芬奇还在他客居的克洛·吕斯城堡里修改《蒙娜丽莎》。1519年,达·芬奇与世长辞,《蒙娜丽莎》这幅旷世巨作依然处于"未完成"状态。
在"文艺复兴三杰"中,米开朗琪罗(1475-1564)活了89岁,拉斐尔(1483-1520)37岁,达·芬奇年寿居中。虽然米氏拉氏的作品数量都远超达·芬奇,但他们的绘画成就和个人影响力,均远逊"居中者"——卓越非凡的艺术家对于人类文化的意义,从来不在于他们做了多少,而在于他们做得怎样。一如中国唐代的张若虚之于那位乾隆帝。
达·芬奇承认自己"未受过正统教育",因此无法阅读全部经典典籍。他究竟受过哪些教育,现已不可考,但从其留下的13000余页手稿中,我们可以逆向思维、推测他在成年前接受过系统的、良好的人文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教育。不然,真的无法解释他在建筑学、机械工程、地图测绘学和运河设计等重大工程方面的成就。达·芬奇之博学、深刻和渊博,折服了歌德:"今天我阅读达·芬奇《论绘画》,我才明白为什么我对它所讲的内容一无所知。"
尾 声
老年的达大师究竟又有哪些"密码"呢?先看两幅图吧。

▲达·芬奇最心爱的学生麦尔兹所作《达·芬奇画像》
达·芬奇是如何度过的晚年生活?别担心,他没有像托尔斯泰那样出走、孤寂地死于车站,也没有像杜甫那样,在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中离世。他在他的粉丝之一、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怀抱中溘然去世。虽然没能叶落归根,但也相当不错了。

▲法国画家安格尔在1818年绘制的《达·芬奇之死》
达·芬奇被葬于距离克劳斯-卢契庄园不到1公里的昂布斯堡内的一座教堂里,但后来教堂被毁,遗体至今下落不明。目前较为公认的看法,认为其墓地在该城堡东南角的圣胡波礼拜堂。
他最钟爱的学生弗朗西斯科·梅尔兹(达·芬奇临终前将所有绘画作品和大量手稿都托付于他)说:"达·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出一个像他这样的天才了。"
达·芬奇本人却像他当年拿起解剖刀去解剖那些尸体一样来解剖自己——他在笔记中抄写了一段但丁的《神曲·地域篇》的句子:"改掉这懒散的毛病吧,没羞耻的人!坐在羽绒垫子上,躺在毯子下面,如何扬名天下;没有声名,人生就是虚度,在世上留下的尾迹,犹如水中的泡沫或风中的烟雾。"
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
蹉跎了岁月激荡着情怀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9-05-19

๓活动奖励 ๓ 校园青春、贴图拍客、QQ飞车、微信 •  欢迎您!

亖 

ZxID:4279694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5-19 0
๓活动奖励 ๓ 校园青春、贴图拍客、QQ飞车、微信 •  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