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郎世宁的画只有工笔技法,缺少国画的气韵与神态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贴图&拍客黄宾虹:郎世宁的画只有工笔技法,缺少国画的气韵与神态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文字美图]黄宾虹:郎世宁的画只有工笔技法,缺少国画的气韵与神态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5-25 0

中国画应该如何来审美,对于这一个普遍的话题其实大家已经早就有了答案。毕竟看齐白石,看黄宾虹 傅抱石的画就能明白其实的韵味性。

看不起他们的画作就是看不起中国画,但对于中国画的审美,在清晚期并不是所有人都一致的认为齐白石的大写意就是好画。而且有一段时间受到了宫廷画师郎世宁的影响,大家对于中国画绘画艺术的审美也是出现了疑惑!

中国画可真不是画出来的,如果你细细口味名家大作,它们一定是写出来的,这是郎世宁的画作不具备的,当然也是黄宾虹这些画家的个人看法。郎世宁的画只有工笔技法,毫无气韵可言,缺少国画韵味!

到底是不是这样子,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郎世宁的一些佳作,从作品之中来寻找答案!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郎世宁的画作的确是不能代表着中国画,他的绘画风格是属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东西文化的一种产物。算不算上乘的绘画作品,答案是肯定的,但站在中国艺术绘画的层面上来讲,作品是不被认可的。

就算是黄宾虹老先生所说的一样,只能代表着属于他个人技法的笔法,毫无气韵可言。欣赏他的绘画,更像是在记录当时宫廷之中的生活一样,是一位不错的记实画家。
但为什么郎世宁的绘画获得了皇帝的认可?可不是艺术性被肯定了,只是大家都觉得新鲜。他所画出来的东西都是有着一种与当时朝代所符合的“丰富感”,漂亮,美丽的工笔每一个绘画的人都表示羡慕。

但站在中国古画的层面,郎世宁的画不被认可是肯定的。气韵没有了,他的绘画不具有这精神感,这是中国人看画最忌讳的一点。这也是大家说“中国画是写出来的,可不是画出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浅绛”的绘画大家有很多,比如张仃,还有宋朝的那些绘画大师,他们都不爱好笔法。反倒是喜欢那种文静的绘画表达,笔法用得少,但看作品却是很丰富,用情作画,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最喜欢宋朝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欣赏绘画首先就是讲究其神态与神韵,比如齐白石大写意的国画作品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了。其次才到了工笔技法之上,为什么郎世宁的画永远是比不过这些大家的作品,也是吃亏在了这一点上。
最近几天,全国各地,基本上都进入了炎热的夏天。如此炎炎夏日,估计好多怕热的朋友,都开启了空调时间。今天,作者和大家分享几首关于夏天的古诗词,看看古人的夏天如何度过!

宋·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小荷叶才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上头。
杨万里这首诗,描写初夏池塘景色,美丽清新,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杨万里这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堪称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宋·苏舜钦《夏意》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小院幽深寂静,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虚堂。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正是中午时分,我一觉醒来,耳边传来黄莺儿断续的啼唱。
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风拂面之感。

唐·李白《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披散头发悠然自得的呆在苍翠树林中。将解下的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这是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夏日生活的场景,真实、贴切地展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这样子的度假方式,想来也只有李白才能想到吧。

唐·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这首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宋·杨万里《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想不到夜晚还是那么热。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吧。 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
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




「十问」是Ground的特别企划栏目
通过十个问题与艺术家对话,不定期更新。
在这一隅天地中,作品是我们和艺术家沟通的纽带,朴质和深刻是我们想要呈现的态度。
希望这个系列可以给喜欢Ground的你带来不一样的观感体验,也谢谢一直支持我们的你:)



墨白,中国福州出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专业。
现在居住在中国北京和日本伊豆。
个展
《着华服的鸟》(福州,2009)
《邊藍》(北京,2015)
《半山伏线》(杭州,2016)
《蒸发》(北京,2017)
《蒸发·海边特展》(Aranya,2018)
《生之曠野》(成都,2019)
群展
《因为 所以— WOW当代女性艺术家联展》(北京,2017)



Mobai.
Born in Fuzhou, and currently residing in Beijing, China and Ito, Japan.
Graduated from China Academy of Art, majoring in Chinese Painting.
Solo Exhibitions
Birds dress in finery (Fuzhou 2009)
Edge of blue (Beijing 2015)
Mountains on the horizon (Hangzhou 2017)
Evaporate (Beijing 2017)
Evaporate · Special Exhibition (Aranya 2018)
Wilderness of life (Chengdu 2019)
Group Exhibitions
Women of the world: a exhibi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artists (Beijing 2017)




Ground x 墨白
Q:「墨白」其名,初识会有种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感觉。您本人的性格与之是否有所关联?
A:墨白是我的本名,我父亲是一位国画家,他给我取的这个名字也源自于他对中国传统水墨的情感。我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人但要说泾渭分明也不是。



Q:自幼学习绘画到如今以绘画为职业,您对绘画的喜爱由何而来?
A:其实最早的时候是被父亲要求练习书法,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可能是因为父亲不想太早就限制了我对绘画的想象力,所以高中时期我才开始正式学习国画。但是对用笔的掌握是从小就开始的,其实小时候对练书法还是觉得痛苦的,因为所有的小朋友放假都可以出去玩,可是我只能在家练字,并且并不知道为什么要练字,只是必须去做而已。但当我想要学国画的时候开始,我就发现练习书法的好处使我学习国画非常容易入手,因为我对毛笔的使用非常熟悉,可能这是童子功的好处。我觉得我对绘画的喜爱是从真的了解了国画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开始能用它创作我想创作的题材之后我才真正的爱上它。在学习的初期,比如大学的临摹课的时候只是对古人创作技法的实现有着可试验的好奇。



Q:从学生时期的花鸟国画的工笔技法到如今泼墨写意的山水云空,心境是否有所变化?您是怎样看待不同的表达方式?
A:现在更像是为自己有欲望的题材创作,我学习花鸟是因为继承了我父亲的课题,在大学的时候学习了很严谨的技法和传统国画审美,到现在,自我创作的时候更恣意一些。大学时候的创作有一点是为了课题而完成的,什么样的花草搭配什么样的鸟虫,用宋画的技法还是兼工带写一点,都是基于这样的课题在思考需要提前做好规划,现在的创作完全不用提前把这一切设计好,我画我所想,想法随着画而走,技法这件事情早就落在笔头而不在脑子里了。所以有时候很难为我自己的画做国画语言里的注解。




Q:作品中有大量的“山”、“云”与“海”,您如何记录这些自然之景。它们常存在于您的脑中,还是亲历之后的有感而发。
A:我爱滑雪,没滑过雪的时候觉得离雪山很远,滑雪的时候就觉得离山近。离的近了就爱看它有多美,不能滑雪的时候就看雪山,想了就画它。这事挺自然的。
我是来了北方定居之后爱看云。南方阴天多些,云厚,北方晴天时候的云的姿态特别明晰,光的转化下云的色彩丰富极了,有些想也想不出的搭配很让人叫绝,我很喜欢看也喜欢拍。在画完雪山之后我就开始想画云了,我自己手头积攒的素材不少。有时候画着画着就画到自己的想象去了。


Q:可以为我们解读一下您在创作时“尽量将作品中的「自我放得很小」,用笔触讲未经预设的故事”吗?
A:有的艺术是喜欢讲述自我的,有时候会在作品中埋入许多未及表达的语言。对我来说《边蓝》这个系列作品就是情绪本身,可能这样的表达方式更简单,所以有时我说不出我想要表达的,我也很怕读者要求我来解读画作本身,我愿意跟你说画面的空间布置,我愿意跟你说我在绘画时经历什么有趣的事情,这些是我用语言来传达的。但是我很难去解读我的画,如果我用语言能说的明白,那么我也不需要通过绘画来表述了。情绪或者含义其实是很微妙和个性的东西,一言以蔽之是做不到的。其实更有意思的是,我发觉别人对我的作品的解读到最后更像对我个人的一种解读。有时候他们看出了平静,有时候他们会觉得感动,我觉得很愉悦当我发现我的画能传达给读画的人一种感触的时候。这更像是一种信息在不同媒介里流动的一个过程,只要情绪是真实的,这个流动就会是鲜活的。




Q:家乡福州到北京再到伊豆,您的成长伴随着完全迥异的生活空间。从气候到文化,三个城市带给您怎样不同的感受?这些内容是否会反射在作品之中?
A:其实福州和伊豆有相似的地方,离海很近,有山,有河,不是大都市也不是个纯粹的山村,他们都是很惬意和慢步调的地方,我父亲二十多年前在福州周边的山里建了一个小房子,他在那里创作了许多的他的作品,享受离城市不远也不近的一种生活。其实伊豆有点像他的那个小房子,半山上的屋子,能远眺大室山,不远处有海,绿树环绕,小店零星。我很喜欢在那里生活和创作。它跟北京是完全不同的地方,我可能暂时无法完全地生活在那里。但是我们很享受时不时去那里放松和创作的日子,那是个特别适合沉淀下来的一个地方,没有过多的信息搅扰,只有自己和自然相处着。




Q:非常喜欢您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与其背负珠宝,不如头顶果实」,这是否也是您自我价值观念的体现?
A:是的,我最早的一个自我创作系列就是“着华服的鸟”,它更像是一个自画像系列,我把我的一些观念转化为图像,是一个自我解读的过程。我生活中也喜欢好设计,但是不是因为品牌而是物件本身。我不很迷恋华丽和精美的物质,它们的存在一定会带来某种程度的自我满足,但是他们存在也会让“满足”这个房间被扩大,然后我们需要用更昂贵或者更大量的东西来填满,所以我在寻找一种可以持续追求的快乐。我希望我能一直享受创作的激情,我愿意花钱去旅行,也愿意努力学习滑雪。当然我并非觉得钱财毫不重要,而是物质没有那么重要,这两者是不同的。我近些年受 minimalist 的观念的影响,想要摒弃更多的东西,只留下最爱的那些,然后享受更少负担且更自我的快乐。


Q:「生之旷野」系列中对空间的巧思很令人着迷。观者视角透过「框」这一媒介从现实跳跃到画中的“室内”再到自然这个过程非常妙,甚至有些超现实的意味。这些看似不合理却在您笔下和谐共处,您的创作动机是什么?这个系列背后又有什么深层次的意味?
A:我一直很喜欢自然的景观,但我更像一个叶公好龙的人,我喜欢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空间里安静的欣赏它。所以我幻想在一个属于我的世界里,有一部分的空间由我跟自然共享,如此一来,这个空间就成了我的旷野。
可能因为去年在创作“生之旷野”这个系列的作品时我的生活动荡非常,同年有了小朋友的诞生,我的出行也有了一些限制,这个系列更像是我想要而不得之后的一种假设。




Q:家对您来说,是怎样的存在?
A:我从小就不是一个很恋家的人,很奇怪,也许因为我家太舒服了,所以我一直是很有安定感的人。家对我来说是一种情绪的根源,我是一个比较平和的人,可能跟我从小的家庭氛围有关。这样想也许我的画的气息也许也来自于此。


Q:现在您的身份中,又增添了母亲这一角色。这是否会令你对绘画有新的视角和感悟,会变的更加细腻吗?
A:我也常常想这个问题,其实到现在为止我都还没有明显的感受,对于绘画和新身份之间有没有直接的关联,我也很好奇。
我有为小朋友画了一些小像,但是不打算做为主题,只是记录性的且零碎的创作。


Q:不画画的时候,您都在做些什么?
A:平时零碎的看点书,冬天的话我会去滑雪。看看电影,计划下一次的旅行。
最近时不时想要收拾屋子,扔东西……


Q: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A:年中会去美国加州住一阵子。下半年会去日本,明年可能会有一个展览在东京,要去了解一下,也会在那里待上一段时间,创作明年的作品。年底会在杭州办一个新的系列的展览,这个系列也是从去年开始画,现在有了一些积累和新的想法,想要跟好朋友一起实现。



🗻
用视线轻抚过墨白的山水,目之所及,是一种静寂的美好。这是不甚投染于红尘的平和,因少识烟火,继而内心专注,毫无旁骛,故欣赏到最美好的景致。Ground 不禁去猜想,生活中的墨白也许仍有孩子般纯粹的快乐与悲伤。经过岁月的洗练,变成一种由衷的淡然与对生命美好的珍视。呼吸在墨白带来的美好之中,心中无二,只有旷野的风,于耳边低诉,呢喃。


© 墨白All rights reserved
感谢 墨白的真诚受访及精彩创作!
Ground 将继续为您带来优秀的艺术作品,请期待我们!
约定你!

书法大师启功的国画作品欣赏!
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出生于书香世家,曾祖和祖父都曾参加科举开始进入翰林。 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启功先生是集书画、文博、诗人、古典文献、文物鉴定几个领域的大家,是我们当代公认的国学大师,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学者,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启功先生家学渊源,自幼聪慧好学,他是清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嫡孙,自幼就喜欢书画,而且最早的时候喜欢绘画,他曾经有过一个理想,将来想当画家,当然最后实际就像启功先生自己说过,他说我是画名被书名所掩,他的书法名气已经大于他绘画的名气,所以现存启功先生的作品是书法作品是大量的,绘画作品的数量相对比较少。他的画在自小时就已画得非常好,他的名师,比如吴敬汀、张大千、齐白石对他的绘画都有过指点,所以他自幼就喜欢绘画。




出门游玩的时候经常要拍照,想要拍一组看起来比较像样的摄影作品,其实非常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我们看很多摄影师拍的作品,看起来都非常有格调,作为普通人,我们有时候也许可以拍出一两张好看的照片,但是要怎么才能做到,持续稳定的拍一组好看的照片呢?在小编看来构图非常重要,在一个好构图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构筑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主题吧!
1、中心构图法最简单,最保险的构图方式。

如果想学习更多的摄影技巧,推荐您阅读由雷波老师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摄影构图99法则》一书。

2、化繁为简法
摄影跟绘画有很多相通之处,当我们想要突出表现一个主体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弱化背景,而从构图的角度来说,你可以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或者场景,将背景简单化。例如下图,抬高你的摄像机,以蓝天为背景;又或者向下,以大海为背景,简单的背景就像一个大色块,中间的主体会显得异常突出明显。


3、框式构图法其实这些构图方法,以前都提过,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是很理解,摄影中指的框式构图,可以简单理解为有形的“框”和无形的“框”,有形的框很好理解,就是画面中形成一个框形,可以是方形、长方形、圆形、异形等等,通常是利用这个框框住人或者我们要表现的主体。而无形的框,可以是利用镜头四周的树叶,形成对画面的一种包围,变成一种无形中的框。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30
DB+30 2019-05-26

๓活动奖励 ๓ 校园青春、贴图拍客、QQ飞车、微信 •  欢迎您!

亖 

ZxID:4279694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5-26 0
๓活动奖励 ๓ 校园青春、贴图拍客、QQ飞车、微信 •  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