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未泯的艺术家孙毅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贴图&拍客童心未泯的艺术家孙毅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图文分享]童心未泯的艺术家孙毅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6-01 0
— 本帖被 亖  执行加亮操作(2019-06-02) —

琉璃厂自古以经营古玩字画闻名遐迩,在这条不到800米的文化街,进去的每一店铺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这里聚集了文人雅士、中外游客,大家来参观、旅游、学习、欣赏,追求,感受传统的文化洗礼。然而一个节日的到来,在这条文化古街中有了不一样的气息。
由原创艺术馆常务馆长孙毅策划的2019年庆六一“童心涂鸦”儿童作品预展亮相在琉璃厂东街的原创艺术馆。此次展览以童心、涂鸦、创意、想象为主题思想,参与活动的小朋友百余人,在众多的作品中挑选出优秀作品在儿童节当天进行预展。

孙毅,字了一,号不二,别号飞仙佛子。2007年与其父编撰书籍《中国石文化》,受到广大石友的喜爱,称之为石文化界的字典。现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原创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楹联书法家研究会副主任、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副院长、原创艺术馆常务馆长。

1981年生于北京,自幼动修儒学,博通多闻,后入空门,慕禅道,参临济得悟。又得名师娄师白、刘炳森等先生教益。弱冠时隐居山林,闭关修行,自在清净。每每留心山水乐于丹青,力行禅门“无念、无相、无往”之妙法,以“清净、庄严、淡泊”为生活的精神规范,并坚守不攀缘、不依附、重修养、严律己,实为禅者风范。

娄师白(左)、孙毅(右)

刘炳森(左)、孙毅(右)
其书法作品从汉碑入手,继之北碑及晋宋法帖,碑帖并举,诸体皆擅长,尤长草书,用笔峻快点画飞动,结体绵密跌宕多姿,章法自然时出新意,风格潇洒飘逸,豪迈清俊。传统绘画作品以水墨人物、没骨花鸟、泼墨山水见长,画风清新灵动,笔简意远,作品重其神韵不拘于形。基于儒,染于禅,归于道,空而不虚,寂而不灭,简而能远,淡而有味,高古脱尘。在脱尘境界的简远笔墨开示中,体现了一种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直观简约主义思想和卓而不群的禅境风骨。



一位自幼学习传统绘画、崇尚禅道的艺术家,为何会在这琉璃厂这条近百年的古街策划如此的“另类”展览!
孙毅认为艺术是不分年龄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婴儿时留存的手印和脚印也许是他们人生的第一幅画作,对于父母来讲这就是无价的艺术品。儿童时期的绘画小朋友倾向于直觉和随意性,下笔从不犹豫;成人涂鸦的颜色、形状看似杂乱无章,而事实是有选择性的。孩子的作品展现了更真实的世界,在征集到的涂鸦作品里,他感受了孩子们的内心的快乐同时也找到创作灵感。
年少时为寻找喜欢的石头,他开始游历全国各地,每到一处就会相约当地石友同去捡石。交友广泛善于人谈,见过的朋友无不被他肆意潇洒的性格所吸引。他的作品里有着情感的释放和性情的表达,漾溢着天真与本色合二唯一的气息,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
已近不惑之年的孙毅没有被年龄所束缚,保持一颗年轻的童心,是他的行为方式和人生观。我们小时候的有一种美好的的东西叫做梦;上学时,老师轻轻的告诉我们那叫理想;可是长大了,理想却离我们渐行渐远。在追逐美好的路上,他没有被世俗化,没有变成规则化的人,用智慧探讨人生真义,始终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创造力。儿时的“梦”一直都在,他终究成为了他想要的样子。


余承信,已经年近古稀,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按理说,像他这个年纪,应该在家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可他不是。
四年前,就离开繁华的瓯北闹市,背上画具,只身上山,躲进陋室,夜以继日,创作出一本又一本高质量的连环画,一时声名鹊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4月里的一天,我和几个好友一起,从瓯北出发,翻山越岭去瓯江北岸一个小山村采访他。四十分钟后,到了余承信的创作地。
余承信的房子是旧式民房,十分简陋,但周围的风景独好。远眺瓯江,近观梯田,房前屋后,一片翠绿,的确是静心绘画创作的一方宝地。
承信兄看见我们的到来,笑着跨步迎上,一一握手。他,高鼻,大眼,宽额,轮廓分明的脸上,显示着真诚,不胖不瘦的身材,一副黑色架子的眼镜,一尘不染的穿着,越看越不像农民,越看越像一个知性的文化人,但他又的确是农民。


生于农人家 绘画有天赋
余承信,1951年出生在永嘉县瓯北镇浦西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
父母目不识丁,父亲是个既老实又固执的农民,对承信这个独生子没抱多大的期望,只希望他早早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
可承信却志存高远,一心想跳出农门。
童年,他和村里大多数孩子一样,砍过柴,放过牛,干过农活,但这期间,他有两样爱好没有变,一是爱看书,二是爱画画,特别是画画,看见什么就想画什么。
当时,由于家庭条件差,买不起画具,但余承信没有放弃画画的爱好,而是克服困难就地取材。
绘画没有纸,他就在生产队的晒谷场上画;没有画笔,他找来树枝或滑石粉代替。一次,他到瓯江边游玩,看到上海轮船进港,回家后就按照记忆的场景在自家的板壁上画出来,还原得非常逼真。

虽然家庭条件差,但余承信天资聪颖,悟性很高,在小学里就显露出艺术的天赋,学校里出黑板报是他的“专利”,他画的英雄人物雷锋、杨子荣、刘胡兰等特别出彩,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
美术老师对他格外关照,除了教他如何绘画外,还送绘画的学习资料给他。
有美术老师的悉心指导,加上他坚持不懈,绘画进步很快,除了在学校的黑板报上画以外,村里的宣传画也都出自他手,小小年纪,在乡间他已经小有名气。
可是,老实固执的父亲对于他画画一直反对,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浪费光阴,甚至出言:“画画是不能当饭吃的,必须立即停止。”
父亲的强势打压,反而激起了余承信的斗志,扬起了一生画画的理想风帆,他想花更多的时间画画读书,立志考美院,长大当画家,发誓不考美院不娶妻。
这固然是年少承信的偏执之想,但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已经表露无遗。


高考路渺茫 追梦却不断
1967年,余承信17岁,初中只读了两年的他,因“文革”的原因,学校停课了,他只好回家跟随父亲在生产队里劳动挣工分。
学是上不成了,书也没法读了,靠读书考美院的路断了,怎么办呢?
承信没有灰心,他坚信“条条道路通罗马”,没有正规的学校可上,就走自学成才的道路。
白天,他跟随父亲在生产队里劳动挣工分,晚上,他躲进阁楼在煤油灯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美术书本,边读边想,边想边画。
余承信说,在那段日子里,他最期盼老天爷下雨,越大越好,因为下雨天不用出工劳动,他可以安心地在家里读书画画。
1970年,永嘉县文化馆举办工农兵美术展览,余承信被抽调去创作美术作品。
在此期间,余承信创作了宣传画《赤脚医生》。这幅作品不仅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而且画面上的女赤脚医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领导和名家们赞不绝口。
不久,《赤脚医生》作为永嘉县的选送作品参加温州市展览,展览后是唯一一幅刊登在《温州日报》上的永嘉作品。
虽然当时没有稿酬,也没有署上作者的名字(署名是浦西大队),余承信感到无比激动和开心,因为自己的作品得到专家和社会的认可。

从此以后,余承信更加自信,决心朝着画画这条道路走下去。他渴望自己能考上美院,接受正规专业的教育。
因此,他虽然在家里务农,但一直跟浙江工农兵美术大学(现中国美院)保持联系,经常给美院老师寄些自己的习作请他们点评或索取资料。
同时,他坚信“文革”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复课,大学还会招生的。1970年一个夏日,余承信接到浙江工农兵美术大学的来信。
来信说,凭他的专业水平完全可以去上美术大学,为此,校方专门分配给永嘉县一个名额,希望永嘉县能推荐他上浙江工农兵美术大学。
余承信得知此消息后,心花怒放,欢天喜地,仿佛自己的一只脚已经迈进了美术大学的校门。
翌日大清早,余承信步行了20多公里,满怀欢喜地来到永嘉县招生办公室。
谁知县招办负责人告诉他,今年推荐的人已经确定了,不是他余承信,而是一名退伍军人,又是共产党员,自身政治条件和家庭出身都比余承信强,因此,余承信没戏了。
余承信闻言,如雷轰顶,刹那间觉得天旋地转,差一点昏迷过去。心里愤愤不平,但又无奈。


搁笔与重拾 时隔三十年
1972年,余承信22岁,此时,永嘉县画帘厂招工,因为余承信画画已经小有名气,所以他免试进了画帘厂。
承信非常喜欢画帘厂这份工作,因为这份工作不仅解决了他的生计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可以继续他的绘画创作道路。
在此期间,他通过一同事的介绍,认识了上海著名画家李成勋先生,李先生一看承信带去的画作,眼睛一亮,觉得承信是个绘画的好苗子,除了热情鼓励指导外,还介绍承信去北京结识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温籍著名画家孟庆江老师。
孟庆江看了余承信的作品,也大为赞赏,认为承信是个难得的绘画之才,并表示愿意扶持他成长。
不久,孟老师就给承信提供了第一个创作脚本——《李凤仙招亲》。余承信没有辜负孟老师的期望,圆满地完成了出版社的约稿任务。
《李凤仙招亲》正式出版,承信很兴奋,因为自己在创作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980年的一天,余承信到广州出差,他看到《广州日报》周末版上有刊登连环画,于是,他就动了心,回家后画了连环画《四荐贤人》,投寄给《广州日报》。
不久,就在《广州日报》上刊登了,收到稿费54元。稿费寄到之日,他请工友们在小酒馆里朵颐一顿,大家开心极了。至今回忆起来,余承信心中还是满满的喜悦感。
第一次投稿成功后,余承信利用业余时间又创作出版了《小英雄林森火》。正当他要铆足劲大干一番的时候,天不遂人愿,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影视作品带给观众的冲击力更强,连环画也逐步失去了市场,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这样,余承信只好停止了连环画的创作,画帘厂也解散了,这一停,就是三十年。可是,他的画笔一直没有搁下,主要是从事木雕作品上的描金工作,有空余时间也到全国各地写生,转型创作山水画。
重绘连环画是30年后的2015年。一天,余承信接到孟庆江老师的电话,邀请他一起参加连环画《孙子兵法》的创作。孟老师的邀请让余承信既激动又迟疑,觉得自己毕竟30年没有画连环画了,现在重操旧业,心里没有谱。
可是孟老师热情地鼓励他说:“你先画几张试试,画着画着就会有灵感的。我也是这样的。”听了孟老师这番话,余承信打消了疑虑,接受了任务。

余承信接受任务,如领军令,马上离开家庭,背上画具,躲在小山村的一个陋室里潜心创作。
面对脚本,余承信反复阅读思考,如何描绘使人物更加生动,线条更加挺拔,色彩更加和谐,背景更加简洁,遇到难题不是在网上搜索,就是打电话请教孟庆江等老师。
两个月里,余承信夜以继日,渴了,喝一口山水,饿了,就泡方便面吃。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看了承信创作的《长勺之战》的画稿后,连连说好。此时,余承信才如释重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接着,余承信的创作一发不可收,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先后创作出版了《康熙大帝》《高则诚》《南怀瑾》《聊斋》等连环画。
为著名作家二月河帝王小说《康熙大帝》线装书画插图。眼下又在创作南宋名相《陈傅良》的连环画。

自强是关键 名师少不了
在一般人的眼里,好像连环画是个小人书,没有多少名堂,可是著名画家李成勋说,连环画是美术行业中的“重工业”,看着容易,画好很难。
因为它有人物,有景物,又有道具,非常讲究。连环画的作者就像影视剧里的导演,人物的道具、情绪、场景都是由作者一个人独立完成。
在创作中,如遇有些动态不好画,承信根据脚本的要求,自己扮演一些动态,请家人拍摄照片参考。
余承信说,现在出版的连环画与过去的连环画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大部分是彩色的,过去是黑白的,彩色的创作于作者来说,难度就大多了;
二是过去印刷的都是小开本,现在是大开本,用的纸张也不一样,有的是用宣纸印的;
三是过去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来消费的,而现在是作为经典来传承的,要求更高。
因此,每当接到任务时,余承信总是如履薄冰,毫不马虎,尽心尽力,总想圆满地完成任务。

余承信回顾自己的从艺道路,他说自己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一路上遇到好多良师,每一步都离不开他们的指导和提携。
余承信说,之所以在20岁时,就能画出《赤脚医生》参加市里展览,小学里周老师和郑老师送给他的两本美术书起了关键作用,使他掌握了描绘人物的基本功。
而后,著名画家李成勋先生把他推荐给孟庆江老师,起了伯乐的作用。孟庆江老师又像一盏明灯一样照亮着他前进的道路。
特别是画彩色连环画时,色彩如何搭配像“拦路虎”一样挡在承信面前,当时他头脑里是一片空白,不知所措,在这关键时刻,孟老师把他叫去,当面悉心指导他色彩搭配的技法,使他豁然开朗,很快掌握了彩色用笔和色彩搭配的技法。
因此,每当余承信回忆起此事,总是动情地说:“如果没有孟老师等人的指导和提携,就没有我阿信的今天。”
如今,余承信虽然已经年近古稀,但信心满满,精神矍铄,决心继续在这幽静的小山村里,一边赏景,一边创作,用那潇洒的画笔勾画自己的独特水墨世界,过着与常人不同的晚年

当年4位天才小画家,最不看好的他,如今反而成了最厉害的一个!

▲刘中作品《瑞雪国宝系列之二》。
当我们为一件事情争辩的时候,最后使的杀手锏,会扔一句话扬长而去。
这句话就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今天我们不说皮囊,也不说灵魂,只说天才。

▲刘中国画《国宝系列之一》局部。
天才可遇不可求,据说是几百年出一个,所以人人敬仰之。
1983年,当改革的春分吹满大地,一下子就出现了4位小天才,都是专注于绘画。
于是乎,在6月1日儿童节这一天,中国邮政第一次发行了四枚特种邮票《儿童画选》,专门请当时在全国颇有名气的这4位神童画的4幅画。

▲中国第一套《儿童画选》邮票。
于是乎,神童终于小名远扬全世界,以致于时过境迁,36年后,还有很多人惦记着他们。
在这4位神童中,8岁壮族小姑娘王亚妮画的两只猴子最有趣,一大一小,小的给大的挠痒痒,取了个很温馨的名字《给妈妈抓痒》。

▲王亚妮《给妈妈抓痒》。
当时名气最大的是10岁毛南族小朋友阿西,真名谭文西,他以画猫出名。

▲《阿西的猫》画集。
6岁就上了《人民画报》封面,据说上次上封面的人物是国画大师齐白石。阿西还获过亚洲儿童画金奖、国际儿童绘画比赛金奖。

▲《人民画报》封面上的阿西。
阿西画的《小猫咪》很萌呆,一双草绿色的眼睛,中间放着两道黑光,炯炯有神地看着你。

▲阿西《小猫咪》。
比他大81岁的著名老画家朱屺瞻称赞他:“阿西之画,老屺钦佩”。
8岁那年,英国艺术家大师,即现在被誉为“在世最贵艺术家”的大卫·霍克尼访华,第一次见到阿西,就认定他是“小天才”“一定可以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并把这次所见的阿西写进了他的回忆录《中国日记》。

▲大卫·霍克尼。
和阿西同岁的汉族小女孩卜桦,她画的《太阳、小鸟、花和我》绚烂多彩,10只色彩斑斓的小鸟把五色的太阳围成了一个圈,一齐在歌唱,“我”双手捧着两朵小花,走在花丛中……

▲卜桦《太阳、小鸟、花和我》。
而14岁的回族小朋友刘中画的《我爱长城》,虽然很不错,但是相比较而言,他比较中规中矩,没有其他三位有灵气。

▲刘中《我爱长城》。
另外,当年这4位神童,刘中是名气最小的,也最不被看好,毕竟他比人家三个大了4到6岁,在年龄上已没有优势。
但是人生的变数太大,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刘中6岁《北京饭店夜景》。
就像坐过山车,你到达最高的位置时,就是冲向低谷的开始。人生就是如此。
你想牢牢抓住成功,那就要坐一次又一次的过山车,从巅峰跌到低谷,再从低谷爬上巅峰,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坐到你荣辱不惊,笑看一切的时候,巅峰还是巅峰,低谷也就成了下一个巅峰的起点。

▲刘中作品《净》。
这4位神童中,谁坐的过山车最多?

▲王亚妮画猴作品。
最小的王亚妮如今也44岁了,21岁那年到德国留学后,就成了一位职业画家。
她的人生就像一条直线,平稳,自然也有它的好处。

▲王亚妮。
46岁的卜桦,当年荷兰艺术学院留学后,回到北京,在28岁转向数字绘画,开始涉足Flash动画创作。

▲卜桦。
她的成名作就是看一次“让人哭了八遍的Flash猫”,如今是flash世界的顶级网红。

▲卜桦《猫》。
她几乎每天都在坐过山车,网络的瞬息万变,让成功和失败都是稍纵即逝的事,所以过山车就等于她的专车,这已经不在我们能作出正确判断的范畴。

▲卜桦《补画郑渊洁》。
而最看好的阿西,却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在遭遇了车祸的生死之战后,他和一切都和解了。

▲阿西。
只是他现在已不再画画了,对画也没有了感觉。只是教学生画画,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偶尔也和我们一样,会为子女的补习费担忧。

▲阿西在教学生。
经历过一次次的过山车,现在他把自己滞留在低谷,好在他觉得低谷也有自己的风景。这就够了。

▲阿西学生画的作品。
而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当初最没名气,也最不看好的小哥刘中,竟然把绘画这条路走得风生水起,要名有名,要利得利。

▲刘中在画画。
现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外联部主任,与全世界的美术界联系交流学习,就从他这里出发,这可是广交朋友开阔眼见的窗口。

▲刘中国画《圆》。
就连虚衔中美协理事也是那么货真价实。在这个圈子里混,都知道这个理事头衔的分量,一些省份的美协主席也就是个理事。
还有法国教育部造型艺术硕士、“中国熊猫大使”等头衔很多,这是名分,也是资本。

▲刘中作品《春夏秋冬》。
最能体现他成功的,自然是他的创作实力。这一点,看看他每年创作的系列主题,就不言而喻了。

▲刘中国画《瑞雪情缘系列之七》。
所以,这4位神童中,只有他不忘初心,始终走在绘画这条路上,不但给他走成功了,而且路越走越宽。
他是把过山车拆了,变成了天梯,一步步往上爬。

▲刘中国画《瑞雪情缘系列之十七》。
36年后的今天,似乎已到了可以盖棺论定的年纪,但就目前而言,可以说其他神童在绘画这方面,都没有刘中取得的成绩大。至于其他方面谁过得最好,这个我不知道,我们不谈这个。

▲刘中《熊猫和他的新西兰朋友们之六》。
当初神童中最差的刘中,现在已成为最好的画家。
这就像当初名气最大的阿西,如今反而放弃了绘画。

▲刘中作品《熊猫旺财系列五》。
谁会想到是这么一个结果

月溶无痕
春之晨
悠悠闲处月
流水抚轻舟
疏影横斜水清浅
似画一卷
十里风细细
心路
寻梦江南
寻梦江南
梦江南
梦江南
梦江南
梦江南
梦江南
梦江南
梦江南
梦江南
梦江南
几度斜晖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绘画作者:王其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中国民居专家。他笔下的江南水乡,所呈现出来的不止是水乡所独有的沉静安详和霏霏雨丝的温柔缠绵,更有诗词歌赋里反复吟唱的乡愁情殇。在如烟的雨中,这一切早已融为一幅梦中朦胧的画卷。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30
DB+30 2019-06-02

๓活动奖励 ๓ 校园青春、贴图拍客、QQ飞车、微信 •  欢迎您!

亖 

ZxID:4279694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6-02 0
๓活动奖励 ๓ 校园青春、贴图拍客、QQ飞车、微信 •  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