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小长假的第一天,央视少儿继续带你开启艺术之旅。
艺术给孩子插上翅膀,带他们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艺术之旅】让画面变立体的神奇魔法
【艺术之旅】色彩与色调的故事探索艺术世界
听箫然姐姐讲艺术的故事
央视少儿的大朋友们、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DK儿童艺术百科全书》的编辑箫然姐姐,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个端午假期,一起来听箫然姐姐讲艺术的故事吧!
史前艺术大家可以一边听音频,一边看图文哦!
1879年,一个9岁的西班牙小女孩跟着考古学家爸爸去阿尔塔米拉洞穴寻找古代遗物。爸爸专注于工作,无事可做的小女孩东张西望,她忽然惊呼到“爸爸,这里有好多牛!”当考古学家爸爸抬起头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看去时,他被眼前的画面震撼了,洞顶和壁面上画满了红色黑色的野牛,马和鹿,有的牛竟然有两三米长,而且绘画技术高超,保存完好。这是什么呢?
这个小女孩的发现在198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就是著名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但是我们都知道美术馆里的绘画是供人们欣赏的,可是史前人类为什么要把画画在少有人去的漆黑的洞穴深处呢?
阿尔塔米拉,约公元前1.5万年1879年,一名9岁女童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群中发现了这些史前绘画。在很久很久以前,史前的人类没有房子,人们在山洞里居住,那时候他们还不能像现在的人们一样驯养动物,他们只能让身强体壮的男人们去打猎,而女人们留在山洞里抚养孩子,采集果实。从史前洞穴壁画留下的手印可以看出,很多画家是女性,也许女人们很担心在外狩猎的男人,于是就想在岩壁上画些什么,祈求男人可以成功抓到猎物,平安回来。
洛斯马诺斯岩画,约公元前7300年位于阿根廷圣克鲁斯的这个洞穴以大量成年男女和儿童的手印闻名于世。利比亚的阿卡库斯山脉的壁画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发现的,我们能看到长颈鹿、大象、骆驼等形象,虽然画的很符号化,但还可以看出狩猎的场景非常激烈和危险。很多科学家猜测,这些巨大神奇的绘画可能并非为日常欣赏而创作,而是用于祈求狩猎成功的宗教仪式。
利比亚阿卡库斯山脉,约公元前1.2万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长颈鹿、骆驼、大象和人的形象都曾出现在岩画之中。了解了他们的作画的动机和绘画的方式,我们就更加能读懂他们的绘画了。下面这幅最著名的史前绘画位于被称为史前的卢浮宫——拉斯科洞穴的“公牛大厅”里,这个洞穴里的绘画约有600多幅,是世界上最为壮观的艺术品群。其中以马最多,还有驯鹿和公牛,有的公牛甚至长达4.9米。形象生动,色彩明快,富有生气。
拉斯科洞穴,约公元前1.7万年为了保护珍贵的绘画,原始洞穴已经在55年前停止对公共开放了,但是小朋友们还是可以去法国拉斯科游客中心参观洞穴的等比例复制品,这些复制品现在也在世界巡展,2017年在上海科技馆展览过,不知道有没有小朋友们去看过。
拉斯科游客中心,法国今天我们讲了史前艺术家的故事,在几万年前,没有纸,笔和颜料的情况下,史前人类用强大的信念作画,外在条件的艰苦也无法阻止他们的创作和表达,我们是不是也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呢。明天我们要讲一个神奇的盒子的故事,我们一起期待吧!
《DK儿童艺术百科全书》
《DK儿童艺术百科全书》是DK儿童百科系列的又一力作,中国专业的百科专业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英国著名的出版公司DK公司共同打造的经典儿童百科系列。内容包括绘画、雕塑、摄影、音乐和舞蹈五个部分,是一本包罗万象的艺术百科全书。本书用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语言,丰富全面的知识带领孩子们进入一个缤纷的艺术世界,穿越艺术的历史,满足孩子们的种种好奇心,全面讲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的演变过程。译成12种语言在16个国家出版,深受全球数百万儿童喜爱。
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里提出的绘画“六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最高标准,可见其“气韵生动”对中国画分量的重要性。气韵生动,是指绘画中万物的神态,要能够达到活生而灵动的程度。自“六法”论问世以后,“气韵生动”就逐渐成为中国画创作及评价的最高准则。
我们在欣赏或鉴定一幅绘画作品时,首先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神似,然后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等其它要素,最后看造型。而并不是看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是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来的某种思想观念、情绪,能否紧紧的抓住欣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且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幅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表达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
气韵生动虽然起初是针对人物绘画而提出的,但它也包含着中国画创作的一般原理,其具体的地位和作用在其它题材的绘画作品中也同样无可替代。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才能气韵生动。甚至许多画家认为作品没有气韵是不能称为真正的绘画作品。离开气韵生动作品就成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在书画鉴定中,气韵生动是书画作品内在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如同人的气质、气魄,这是个人所独有的。缺少这点,作品就平淡、乏味、呆板、空虚。因为一幅好的书画作品,其构图都是疏密有致、景物明快,有一种蓬勃之气,贯通之气,神韵之气。不论其风格如何,当人们接触到它时候,总有一种感觉,或雄伟壮观、或意境动人,或精神勃发,或感人肺腑。这些都是作品给人的外在形象感受,既是一种宏观的艺术效果,又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效果,所以,书画中的气韵生动最能经得住观察审势,使人感受艺术魅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作伪者所难以达到的。
所以我认为,气韵生动运用在书画鉴定上,首先是“气”,气是生命的存在。气有两个形态,内在形态和外在形态,外在是气势和气魄,画面生气足、灵气足;内在是胸中之气,是精神状态,画家底气足,神气足;“气”是画家的自信和果断在画面上的呈现,”气”是作品的灵魂和生命。
其次是韵,即韵律、节奏,画面的笔墨、造型、空间分割等形成的韵律感、节奏感,和音乐一样,不同的音符产生了不同的节奏,其“韵”也不同,让人精神感受也不同,审美感知也不同,韵不足,便如病妇呻吟,毫无律感。
三是“生动”,生动有两个意义,一是生命的存在,也就是“气”的存在,二是“生气”,是生命的鲜活形态。“气韵生动”就是气在画面上运动的方式,“生生之气”存在的方式。“气韵”动起来,画就活了,像音符一样律动着,那么这件作品就有了灵魂,有了生命,让人观后眼前一亮,这就是书画鉴定过程中的气韵生动。
吴秀之,现为文化部艺术中心艺术品评估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共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网顾问,企业家日报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东方文化周刊》总顾问,吉尼斯世界记录艺术类评委,全国传统文化产业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其在全国多家媒体有个人评论专栏,为书画、陶瓷、紫砂、建盏等艺术家撰写评论文章1000余篇,出版有《明清紫砂收藏与鉴赏(合著)》、《中国书画名家作品赏析》花鸟卷、山水卷、人物卷等多部,2014年,策划了中国文化旅游部与哈萨克斯坦文化体育部主办的“中国文化日”以及“瓷韵风华”中国陶瓷紫砂艺术展,向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捐赠中国陶瓷、紫砂艺术品88件,同时策划了“中国梦想,艺彩龙城”等多个大型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并代表200多位艺术家向中国陶瓷博物馆、中国科举博物馆等捐赠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