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无人舟自横”,孤舟闲飘,静穆入画,诗与画之美于此悄悄相依。
这一切落入画家的眼中,便成了足以入画的视觉之美,一弯小船承载了画家太多的童年记忆。可以说,吴冠中的江南梦,便是从这一条小小的船牵萦开去的。
“我永远记得姑爹家那只小渔船,它永远离不开姑爹,它也像姑爹对我一样的亲切……小小渔船永远地在我脑海里留下了难忘的形象,亲切的形象,我特别喜爱鲁迅故乡的乌篷船,我的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水乡小船,正渊源于姑爹家的渔船吧!”——吴冠中
船在中国诗词和绘画中长期是启发灵感之母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成为千古绝唱。
水上那飘浮的船体被荡漾的水波摇晃着,形象瞬息多变,兼备具象与抽象之美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王之涣《宴词》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吴镜汀(1902—1972.11):别名吴名熙曾,字镜汀,号镜湖,浙江绍兴人,居北京。1918年入北京大学附属中国画研究所学习,曾任国立艺专讲师,北大临时第八班任中国画教授,17岁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从金城研习临摹古画,随金城及陈师曾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展。
在金城弟子中,其造诣属深湛者。从王翚入手,涉猎宋、元、明、清各家,同时注重写生,将传统与造化熔为一炉,山水清新雅致,意境幽远。1936年升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三十年代初,任教于京华美术学院。
1954年任中央美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8年参加筹备成立北京画院,任副院长和画师、美术编委。先后任美协北京分会书记处书记、《美术》编委、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理事、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常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等。
吴镜汀在名师金城、贺履之、俞涤凡、萧谦中的指导下,沿着一条由"四王"特别是王石谷入手,间接上溯宋元名家的轨迹,反复临摹历代名作,不断研习,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吴镜汀天资聪明而且十分刻苦,他的作品功力深厚,风格飘逸俊秀。
他前半生的作品多以细笔设色,综合运用古人画法,根据自己的体悟,形成了清劲有力的画风。解放后他遍游名山大川,力图以写生求变化,他后期的作品更注重场景气氛的刻画,笔墨着色上绚丽悦目,有时用没骨法,有时用泥金勾勒、金碧罩染,别有一种韵致。应该说他的新探索基本上仍是在传统笔墨的范围之中,但更倾向于色彩的运用。
当代资深山水画家、国画理论家关瑞之先生 指出:吴镜汀 先生研习国画的用功程度在近代国画宗师中属于罕见,吴先生认为:画国画就要下"笨功夫"夯实基本功力。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吴先生通过写生锤炼、升华了他的山水画功力,形成了在复杂、巧妙的章法中刻画树石自然形态的骨法,笔墨浑厚而富于纹理表达,成为近代国画家对传统笔墨的重要贡献之一。
据关瑞之先生考证:吴镜汀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画的传承和弘扬,他总是在国画、国粹低潮时期出手拯救,他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画学研究会、 湖社画会的早期成员,也是1952年、1953年首批北京书画研究会,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之一。
“地狱或许真的存在,它不在别处,
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年仅31岁,
画完这组画,
他就自杀了……
生前在绘画界默默无闻,因为他所有的画作内容,都让人感到震惊、恐惧、悲哀、不安,而没有任何买主关注。
死后一幅《无题》的画作,
却拍出412万港币高价。
《无题》:“我们即将被城市湮没”他就是石田彻也,
生前画了217幅画,
没有一幅是“正常的”。
石田彻也,1973年6月16日—2005年5月23日
来自成人世界的关怀,是疼爱,还是伤害?像机器一样被自动饲养的人……
人饲养出机器野兽,
野兽再生出人类怪胎。
是人,是兽,还是怪?
石田彻也的作品中,人与物已经合二为一,甚至成了一种机械式的存在。
他们面无表情,穿戴整齐,
被压缩成相同的形状。
凝视一个方向,
身体却呈现僵硬与诡异的姿态。
四肢似乎被隐形的绳索捆住,
散发出一种深陷苦难的无助感。
疏离,瞪着空洞的双眼,
他们是冷酷社会的物化存在。
一幅幅画面,
像极了人们的生活,
被时间、工作、规则束缚,
没有人生规划的自由,
也没有表达己见的空间。
一个又一个,
被迫不停运作和工作。
城市的建设,
由我们的血肉铺就。
我就是螺丝钉,
螺丝钉就是我,
哪里需要哪里安。
我是开车的人,
还是被开的车。
“集体生活”……
“个人生活”……
我有很多面孔,
它们都藏在我的身体。
一层一层的躯壳,
哪一个才是真的我?
人人被困在冰冷的世界中,
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画作中极为罕见的女性,
被卡住双腿。
身首分离的厕所……
长着螯爪,
只会抓取金钱的人。
有人说画作中的青年,
面容几乎相同,
是作者本人的自画像,
但作者却予以否认。
所有的这些,都是沉默寡言、不善社交的石田彻也,对日常生活所触及的周遭事物,随时随手记录观察的结果。
他大学毕业后,求职面试一直不顺,便开始一边打工一边绘画的生活。
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专注于绘画,他靠在夜间工厂、工地巡逻打零工维持生活。
除此以外,他将所有的精力投入绘画,并力求画作的原创性。
梦想织就的网,人如蛹活着。
这个社会的病,不会好了……
还有一些画作,让人说不出准确的含义,看后,却有深深的共鸣。
在少年犯罪和儿童杀害事件,成为社会问题的今天,石田彻也也会以柔弱的心,描绘出一幅超越真实的图景,揭示潜藏在现代人深处的疼痛和悲伤。
2005年5月23日,石田彻也死于火车平交道事故,结束了年仅31岁的生命,死前他怀才不遇,画作无人问津。死后作品却屡屡在拍卖会拍出高价,刷新纪录。
生前讽刺这个社会,
死后身价与画作,
却被这社会反讽着,
选择自杀离世,
或许正是他看透这个世界,
冷冽而又决绝的选择。
在什地镇合结村三组,有一位沉迷于绘画的耄耋老人。
从60岁开始,老人20年笔耕不辍,勤于自学,
其创作的画作多次获得各类大奖。↓↓
老人名叫蒋亨寿
今年80岁,从小就特别喜爱绘画和篆刻艺术,由于家庭贫穷的原因,蒋亨寿一直没有机会系统学习绘画。后来,为了生计,他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名裁缝,并在当地开了一家裁缝店。蒋亨寿:“画画是我童年的一个梦想,也是我的一个爱好,但是我书读得少,现在老了,也是想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由于心灵手巧,老人的裁缝店生意十分兴隆,他一边为顾客服务,一边抽空自修绘画。60岁那年,蒋亨寿索性将缝纫店交给女儿经营,自己则一门心思地扑在绘画艺术的学习上。通过这些年的艰苦摸索,蒋亨寿在绘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蒋亨寿 :我自学遇到了很多难处,因为我家地处偏僻,经济条件差,绘画工具书很少。60岁以后,就开始在家自学画画,栽养盆景。我主要是画中国画,以歌颂国家、歌颂社会这方面的。同时我还在画年画,年画画得少一点,国画画得多一些。前些年
蒋亨寿还在老家举办过个人国画展、书画盆景展。其国画和年画作品相继获得过北京国家博物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书画大展二等奖、北京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书画大展优秀奖等各类奖项。
(部分获奖作品展示)
蒋亨寿这些年创作了很多画作,其创作的年画和国画作品达200多幅。
其中有描绘家乡美景的山水画,更有表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佳作。
↓↓部分作品展示
绵竹中心广场之夜 2005年
1
绵竹年画节之夜 2005年2
绵竹北门花桥之夜 2005年
3
绵竹飞云桥之夜 2006年4
今年年初,蒋亨寿老人精选了一百多幅作品,整理出版了一本名叫《晚成集》的画集。该画集收录了老人的绘画作品90余幅,书法作品10余幅,盆景作品10余件。他的绘画作品多从写生和创作而来,内容丰富。在技法上有大写意、小写意,也有工笔加写意。
这些绘画作品表现出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展示了蒋老的艺术匠心和良好的审美意识。对一个文化程度不高,且未受过专门培训的农民来说,已经实属不易。
蒋亨寿:我出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宣扬社会、歌颂祖国。这本书就是我的一个艺术梦想的展示,也是我的艺术成就的一个总结。
蒋亨寿老人说,虽然他今年已经80岁了,但是只要他的身体还能行,他就会一直拿着画笔创作下去,完成自己儿时的梦想。
//不叹桑榆晚 青山夕照明//在这里,我们祝愿老人在艺术的道路上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