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馆藏中,一个金光闪闪的鸳鸯莲瓣纹金碗总能吸引参观者驻足欣赏,这件疑似皇家专用饮酒器出土自西安市南郊何家村。而在优酷视频正在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皇帝近臣郭利仕疑似盗宝案,葛老追寻的最终线索,指向的目的地正是何家村。
时光穿梭1400多年,历史和戏剧的小巧合,让懂行的观众会心一笑,而 这类俯仰即拾的细节碎片,无不展现出创作者对唐文化的细腻还原和真诚致敬。随着第一季前12集一口气放出,《长安十二时辰》的精致品相令业内和观众颇为惊喜,从剧情、节奏、表演到服化道,大量自来水的出现更让“拆解”《长安十二时辰》成为近日国剧中的一门“显学”。
很多观众留言,在这部剧中,看到了泱泱中华的盛世气象。但气象,虽然虚无缥缈、触手难及,却在导演曹盾的手中,凝出了可供表述的实用方法论。
长安市民的精气神《长安十二时辰》导演曹盾曾表示:“文化不是几身衣服,文化是点点滴滴。”作为一部以悬疑推动,高能烧脑的案中案,《长安》的文化自信与大国心态如何呈现?中国影视剧从来不缺恢弘的建筑与华美的服饰,但这部剧的用心恰恰体现在随处可见却又极易被忽略的背景中。
长安不仅是一个坐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灯节更大大提升了长安市民的出镜率。事实上,在剧集8个多月的拍摄期内,每天群演数在200到800不等,他们是路人、是活动的人肉背景、没有姓名,但《长安十二时辰》却用对待主演的态度妆点每一位群演。《长安十二时辰》的化妆组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戏称,“这个戏的妆,把群演当主演化”,而街上路人的服饰,也是极尽工巧,毕竟适逢佳节,上街游玩的男郎女郎,谁不想要衣着光鲜?
在剧中著名歌姬许合子与人路边都艺的桥段中,镜头扫过沿街围观的长安百姓,妆发整齐、容光焕发,与台上的歌姬一同唱喝,放松而自在的状态,处处透露出民生富足,自信张扬的国民心态。
开放包容中华的青春朝气与个性张扬作为一部致敬唐文化的古装大戏,当时的长安不仅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更堪称世界的中心,作为一个开放多元的国际大都市,除了唐人,长安有2%的人口其实是外国人,高丽人,遣唐使,越南人,昆仑奴,波斯人,还有阿拉伯人,罗马人……外国人不仅可以在长安贸易,甚至还能做官,剧中长安地下城的带头人,最初就是一名昆仑奴。而剧中出现的傩舞,胡旋舞,美食如胡饼、水盆羊肉等,都是热烈拥抱外来文化后,沉淀在长安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结晶,这样广开国门,需要极大的文化自信。
主要人物向来能给观众带来最直观的价值观点和美学感受。张小敬是有“五方阎罗”外号的长安不良帅,却愿意为保手下暗桩的全尸不惜切指交换,是个有情有义的江湖儿女;李必代表的是新生力量,尽管家世显赫,又是太子近臣,却从不以权势压人,由他执掌的靖安司一心保长安,官吏们上下齐心,也并无太多规矩束缚;而剧中的女性角色,也并非后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女子,女主角檀棋不仅忠心不二,而且有勇有谋,而女子以英气勃勃的男装出街,在唐朝也随处可见,足见社会风气之开放;作为帝国高官,身居高位的太傅何监因嗜酒竟与平民焦遂结为密友,而程参为代表的文士阶层,敢于为爱马之死复仇,更自带诗作入京求官的张扬个性,同样植根于盛世心态。
没有严苛的规矩束缚,不代表《长安十二时辰》丧失了中华礼仪之邦的千年传承。《长安十二时辰》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就是该剧特殊的礼仪表达,这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双手交握于胸前的优雅礼仪,剧中无论男女老少,唐人外国人,都能熟练使用。而伴随行礼,剧中人口中的唱喏(re 三声)同样有着尊敬、问候、祝颂、感谢、应答等丰富含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而以礼相敬,而非用礼教压迫,正是当时盛行于长安,也根植在君民心中的自信、尊重、从容的普世价值。
作为“国剧出海2.0”阶段的领跑之作,《长安十二时辰》近日以“准同步”形式在海外多地陆续上线,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等亚洲华语地区国家几乎同步youku视频上线观看。还首次以付费形式在北美地区三大平台Viki、Amazon和youtube上线。日本等其他欧洲、非洲等地区也将陆续上线。《长安十二时辰》的传统文化基因、浓郁中国风,都让它拥有了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该剧同时也是新媒体平台对“讲好中国故事”、“推广传统文化”的一次大胆尝试,在中国进入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长安十二时辰》不仅折射了一种大国心态和文化自信,更是大中国盛世气象的一次生动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