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有十三门课的考试安排,像一场下皮实了的梅雨,前前后后,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放了假,我在慢八拍的世界里做留守儿童。自习室滋滋啦啦的电灯下,偶尔抬起头,看到同样念念有词而没有声音的默记者的嘴唇,这样的日子是要永远过下去。腌制泡菜般的复习,脑子开始发霉。

每天的娱乐退化为手机,是的,很遗憾,在湿漉漉的季节丢了耳机,我不去运动;在琐琐碎碎的考试和琐琐碎碎的复习里,我不会选择电影,于是就剩下这方小屏幕,寡淡得很,焦躁。很多年前天然信奉学校生涯为基本点的那个小屁孩,一个月或许也读上半本,灰头土脸,若有所思。
离开那些滋养我的东西越远,就越知道这样的努力是另一种逃避:我晓得,我当然晓得,还有多少伟大的思想和叹为观止的故事一勺都没尝过呢还,却越发容易地可以一把推开。我可以假装它们不存在,这就是个熟练工问题:捂住眼睛,从 我看不见 到 我很好。
实际上我觉得很难过,像盯着一个巨大的空括号那么难过。
「未踏上必经之路,就如同没有真正地进入时间。」
本来,这句话是写在又要备考下一场前的。这些日子不能说没有收获,我戒掉了拖延症是真。要背书了就扔掉手机,自习室里时间逮不着我,即便还是通过天色判断比如是否过了八点半,但天色毕竟是黑下来了。于是,做了不得不做的事情,逮不着人的时间才货真价实地倾注到人身上,于是早点开始,就早点安心。我不觉得考试值得抱怨,都是自己选的,即便是在很幼稚的少年岁月,也坚定地一遍遍宣布:“做决定就要负责任”。人有没有抱怨自己造成的“烂摊子”的权利呢?而今想到这一层,才发觉信念里似乎有一种不近人情:我会回答“没有”。但似乎是该有的。眼下这点“我执”还是执得理直气壮。
只是,那些都不属于「人生的事件」,是太次、太次了。
热爱才是大正经,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古人言诚不我欺。书到今生读已迟,不读呢,不读已经半死了。
其实,无论是同着作者一起呼吸(绝不总是愉快的),和让笔役使着,看看自个儿创作的壁垒在何其咫尺的地方(出奇痛苦),还是选择志虑忠纯地完成体制内的一场场考试,都不是容易的事,都没有完结的那天。
所以,除了忘我,除了捡拾此刻的麦穗,找不到更真实的出路。
放假了,对,今天我考完了最后一科。假期应该做一些平时没法做的很棒的事。不要忘记读书,不能假装没有这个东西。即便再精致地修改生活的边角,没有输入,人就会变成一滩精致的烂泥。
何况我本来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