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代虽然苏轼开创了豪放词,但诗词界的主流依然是婉约词。实际上柳永的词作风格也是苏轼一直追求的。否则对于这个当时就名满天下的大词人来讲,也不会贸然拿着自己的词作问别人:我词比柳七如何?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可以说是直面地反映出了柳永诗词的传唱度之高。柳永奉旨填词,在当时非常有名气。虽然总是醉卧花丛,总是离愁别恨,但是他诗词的表现力非常之高。
今天谈到的这首诗,就是柳永非常著名的一首词。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那么这首宋词在当年应该人人会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就是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这首诗词句所以流传甚广,就在于最后两句非常精彩。“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这两句诗词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可以看得出他的爱情表达之真,对爱情的付出之多,以至于“
衣带渐宽”,以至于“
人憔悴”,但是在他的心中,却是“
终不悔”。

上片一开始就是思念之苦,“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长时间依靠在高楼的栏杆,至少感受着微风拂面,眼前就有望不尽的春日离愁,心中更是沮丧无比。那种愁绪就像着从天边慢慢升起一样笼罩在心头,久久不能离去。
“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抒情主人公抬眼望去。只看到满眼都是碧绿的草色。烟雾缭绕营造在落日的余晖当中,把行人远去的身影越拉越远。词人一个人感受到离愁别恨之苦,又有谁能真正的理解他?

整个上片字字含情,字字写景,所谓情景合一。
下篇一开始就是词人找到消解这种苦闷的办法。“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借酒浇愁,举杯高歌。想要借酒把这一颗离愁别恨的心完全遮盖,不料却发现,强颜欢笑更觉得心中苦涩。

但心中对那个意中人的思念,从来不曾断绝。即便是身体消瘦从来也不后悔,即便是憔悴不已,或许这就是因为爱情而付出的代价。
柳永的诗词之所以有这么高的传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诗词的表现力足够丰富,所描述的场景所描绘的情景,普通人能够想象甚至还都曾经亲身经历。而唯有柳永把这条情感提炼出来形成着精彩的诗句,篆刻在文学史上,成为一朵美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