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来源于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传说。但古代的七夕节还叫乞巧节,是个女孩子的节日,公开活动就是女孩子对着月亮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巧。但是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过于感人,所以女孩们在乞巧的同时,也会祈求得到一份像女郎织女一样,彼此忠诚的姻缘。
吟咏七夕的诗词很多,宋代秦观的《鹊桥仙》是七夕词中的翘楚,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打动了无数有情之人。但是,相爱的人谁不渴望朝朝暮暮呢?因而李隆基与杨玉环在七夕许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杨贵妃是幸运的,虽然“宛转蛾眉马前死”,但却得到了唐明皇全心的爱情。但更多地宫中女子则是“红颜未老恩先断”,杜牧的这首诗,就唱出了她们绵延千古的深宫寂寞。
《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不是爱情赞美诗,而是七夕梦想幻灭诗。
首句:室内的场景。
银烛是白色的蜡烛,画屏则是画着图案的屏风。秋夜之中,摇曳的烛光让屏风上的图画都显得很幽冷。那银烛,那画屏都是华丽的,都是富贵人家精致生活的象征。但是一个“秋光”已带来了秋天的寒意,“银烛”点明夜的到来,再加上一个形容词作动词的“冷”,整首诗的基调就出来了。冷冷的色调和华美的屏风,那就是繁华背后的冷落。
第二句:室外的场景。
美人从室内走向室外。她手里拿着轻罗小扇,正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这个场景很美,恰似夜间版的宝钗扑蝶。但已是秋天的七夕之夜了,她还拿着扇子,扑打着流萤。这向我们释放了三层意思:第一,有萤火虫,说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少有人来。因为萤火虫怕光,就生在荒凉的草丛间,如今萤火虫在这里飞来飞去,就意味着这里“门前冷落车马稀”。有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一样,如果桥上熙熙攘攘,就不会长出野草闲花了。第二,从她扑打流萤的动作可以看出,她很寂寞又无事可做,她是在打发无聊而难捱的长夜。第三,在古典诗词中,扇子是个丰常重要的意象。汉代班婕妤失宠后,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是最早的宫怨诗,从此“秋扇见捐”就成了美人失宠的代名词。由此判断出这是位失宠的美人。
前两句交代了一个清寒的秋夜,一个孤寂的失宠的美人,在百无聊啦的扑打了流萤。扑打一会儿后,美人似乎是累了,引出下面两句——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乏累的她坐在了台阶上,天阶:皇宫里的台阶,原来她是一个宫娥啊!夜越来越深,天越来越凉,她还是不肯回到屋里,屋里不也是“银烛秋光冷画屏”吗?她本来就是因为受不了屋子里的凄清才出来的。但外面也同样是冷凉的。纵然夜凉如水,但皇帝的恩情更是冷似寒冰啊!
在凄凉的环境中,在凄凉的心境下,宫娥抬起了头,凝望着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她不由得感慨起来:今天是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牛郎织女隔着天河,每年还要相会一次,而自己与皇帝,却是咫尺天涯,这样看来,还是他们更值得羡慕。
想来,少女时候的宫娥,她也曾在七夕之夜乞过巧,也曾在七夕之夜期待过美好的爱情。而现在,她只能在清凉的夜色中,羡慕一年相见一次的牛郎织女。
此时的宫女是哀怨的,但也是怀有期盼的。可诗人不肯再说什么了,一腔心事就落在了“坐看牵牛织女星”上,是那么含蓄蕴藉而又意在言外。
李白有一首《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也是一首宫怨诗,也是在秋夜,也是在户外的台阶上,也是举目望天。但《玉阶怨》结在了“望秋月”上,而《七夕》结在了“看牵牛织女星”上。
有人说,《玉阶怨》的结尾更宽泛,你可以理解为对一切美好情感的追求,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理想。而《七夕》的结尾只能理解为爱情的追求。
其实,杜牧的这首诗题目就是《七夕》,结在牵牛、织女二星上,本就是恰如其分。况且对爱情坚贞和婚姻忠诚的追求,也是人类自古及今的永恒话题,所以,杜牧的这首诗担得起咏“七夕”的绝妙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