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在形象中展现的。但有形象的东西不一定都美。
绘画是艺术美学的重要内容,它明确地表明了美学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常说美在形象中展现,这种形象是感性形成的物化形态。
但单有形态不能说它就是美,如植物挂图、人体解剖文本,都有形象,都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要素制作而成的,它们在自己结构系统中传播的信息,是生物学要求的自然形态。这一点,早有人指出过了。
作为绘画,其特点是情感的物化表现。如中国画常见的花卉、翎毛、走兽等等,它所传达的信息,其主体是现实生活中作者思想、情感和个性的对象化,它虽然以形象的形式来展现,但其结构形态并不一定按照生物学的组织方式来进行。
齐白石的虾和牵牛花,摆脱了自然结构的限制,剪除了不必要的结构细节,按照画家个人的审美要求去组织,作表意性的描绘,以传达作者在具体时空中的感受所获得的审美印象。
古人说“澄怀味象”、“似与不似之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都表明了这方面的意思。用鲁迅的话来说则更为明白,他说“刻玉之状为叶,髹漆之色乱金,似矣,而不得谓之美术”。
故在绘画中,形象是重要的,但不是判定作品美不美,以及是否为艺术的最后边界,其标准,是看画家自己是否把个人体认到的情感以有限的笔墨结构概括为形象,传达给了观者,进而引起观者的认同,并引出相应的,类似的情感和审美体验来。为此可以说:绘画中的形象,是画家作为情感的对象而存在的,这也就是绘画与非绘画的区别所在。
绘画被称之为艺术中的高级形态,其所以如此,就在于画家以自己具有的聪明才智、个性意趣和所掌握的形式、章法、技巧和特色表现出自己的审美情怀,借以引发观者近似的情感体验而得到美的享受。千多年来,中国绘画在长时间的磨练中,留存至今而又为数量有限的佳作所显示出的生命力,就表明了这一点。
所以追求艺术美,是画家创作的首要目标,也是艺术鉴赏者、评论家关注的直接对象。故可以说:中国绘画是再现中的表现,是以笔墨系统结构出的、多彩的造型性作品,反映了时空中多彩的生香生意和多彩的情感的世界。
中国画与中国诗词和书法相通,抒情性很强,并以传统的笔墨语言把大千世界中有关事物的生命状态表现出来。
画家在“四时并运、发于天然”的创作活动中,以“穷神变,测幽微”的探索态度,细心构筑作品,所以它是时代的记录,是情感物化的历史。通过作品的解读,对一个时代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以及社会思潮的演变等等,其可见性,比之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具体得多,真实得多。
马王堆的帛画,关仝的《关山行旅图》、李波的《风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周之冕的《墨笔花卉》、郑板桥的《兰竹》、郎世宁的《八骏》、何香疑和张善孖的《老虎》等等,所表明的形形色色的生活场景所提供的形象化认知对象,超越了语言的描述。
因为如此,人们在读历史、小说、诗歌和科技论文之外,还需要绘画,以满足精神方面特定的要求。绘画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的插图,是时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