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三段闺蜜情,揭示了成年人的交友真相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张爱玲的三段闺蜜情,揭示了成年人的交友真相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张爱玲的三段闺蜜情,揭示了成年人的交友真相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8-13 0


作家刘瑜说过:“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人来人往,暑往寒来,刚开始要好的朋友,可能提前就离了场,而中途出现的人,却可能和我们相伴到老。
就像陈奕迅歌词里唱的:
“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
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这让我想到了张爱玲的故事,她的三段闺蜜情,揭示了成年人的交友真相。

张爱玲与炎樱
有些朋友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
炎樱是张爱玲的大学同窗,炎樱热情直爽,聪明有趣,张爱玲沉默清冷,性格的互补,让两人亲密无间。

张爱玲十分欣赏炎樱,将她说过的一些有趣的话,记录下来,编成了一本《炎樱语录》。
炎樱为她的书画封面,只打了草稿,张爱玲喜欢得不得了,一笔一笔地临摹。
一次放暑假,炎樱没有等她就回上海了,张爱玲倒在床上嚎啕大哭。
后来炎樱去了日本,发展得顺风顺水,而张爱玲的境况却不太好。
早年在中国,炎樱仰仗张爱玲结交名人;
到了纽约,主场发生了变换,张爱玲要倚仗炎樱才得以住进救世军办的贫民救济所。
大概在她最失意时,受到了炎樱的冷遇,加上炎樱的夸夸其谈,有意无意炫耀自己,让张爱玲感觉很受伤。
两人没有了共同语言,只能从回忆里找共鸣。
炎樱给张爱玲写了好几封信,都未得到回复。
有一次炎樱给张爱玲写信,一开头便满腹委屈地抱怨:
“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使得你不再理我。”

但接着又继续夸耀自己挣了多少钱,有多受欢迎。
张爱玲回复她:
“我不喜欢一个人和我老是聊几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

作家闫红说:像张爱玲和炎樱这种友谊,是只可以共青春,不可以共沧桑的。
想起了一位网友的故事:
她生活在长沙,她的闺蜜嫁到西雅图后,和她聊天时总有意无意透露着优越感,说话夹杂着英文,一副指点江山的高姿态,让她很不适。
闺蜜经常将西雅图与长沙对比,网友说不喜欢这种无意义的对比,可她仍然我行我素。
还经常对她说:“真希望你来西雅图看看,你肯定就不想回去了。
如此几番,网友便主动疏远她了。
不禁让人感慨,“不是所有人,都能原谅朋友的得意洋洋爱炫耀。”
《千与千寻》中说过: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有人在中途上车,有人在中途下车,有人陪我们到终点,有人只能陪我们看一段风景。
生活轨迹的偏离,三观的改变,都让我们渐行渐远。
时光无法帮我们留住所有人,总有人要先走。
分别才是人生常态,而体面告别是最好的姿态。

张爱玲与苏青
再好的关系也会输给没有分寸感
张爱玲还有一个闺蜜,是苏青。

她们彼此欣赏、惺惺相惜,两个人被称为民国文坛双姝。
张爱玲曾说过:
“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苏青也在公开场合说过:女作家中,我只看张爱玲的。
当时苏青办《天地》杂志,急需一批作家,便极力邀请张爱玲供稿,就这样两个人从编辑和作者的关系发展为了闺蜜。
当时的《天地》杂志,基本上是靠张爱玲挑起了大梁。
她们之间没有一点文人相轻的习气,张爱玲的名气比苏青大很多,但苏青从不嫉妒,反而卖力帮她宣传。
苏青很感激张爱玲,张爱玲亦十分欣赏苏青。
但后来,却因为一个男人渐行渐远。
苏青与胡兰成相识更早,当时胡兰成看到了张爱玲的小说《封锁》,一见倾心。
便追问苏青作者是谁,苏青介绍张爱玲给胡兰成认识时,万万没想到会成全一段倾城之恋。
胡兰成与张爱玲在一起时,还曾密会苏青,被张爱玲撞个正着,当场醋意大发,面色十分难堪。
之后便心存芥蒂,和苏青也就渐行渐远了。
朋友之间相处有一条铁律:千万别和对方的伴侣走得太近。
讲究分寸感,不仅是洁身自好,更是保护了一段友谊。
闺蜜之间插入了一个男人,友情分崩离析也是无法避免了。
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网友说:
自己想向朋友的老公请教一些工作上的专业问题,但为了避免尴尬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她建了一个微信群。
将朋友和她老公、自己的老公都邀请到群里。
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让彼此都感到舒服。

就像袁咏仪在节目里说的,有什么事可以和我商量,不一定要主动加我老公微信。
章子怡很认可这一点,不是说要给人误会的可能,而是不给别人幻想的空间。
关系再好的朋友,也要懂得避嫌,不该越界。
周国平先生说过一句话:
“分寸感是成熟的标志之一。
分寸感,不是指疏远,也不是指傲慢,而是指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清醒认识自己的位置,然后做出合适的举动。”


张爱玲与邝文美
余生,没必要把太多人请进生命
对张爱玲来说,在香港那段日子里,唯一值得庆幸的便是,结识了邝文美、宋淇夫妇了。

他们是她无尽黑暗里的一座灯塔,不仅给予她精神上的慰藉,更在生活上指引着她前进的方向。
当时张爱玲在美国驻港领事馆新闻处任职,邝文美和宋淇是她的同事,也是做翻译工作。
邝文美是张爱玲的读者,很喜欢她的作品。
很快两人便成了闺中密友,邝文美几乎天天去张爱玲的住处小坐一会儿,谈过去聊未来。
张爱玲在给邝文美的信里说过:
“我绝对没有那样的妄想,以为还会结交到像你这样的朋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没有这样的人。
不过有了你这样的朋友之后,也的确是宠坏了我,令我对其他朋友都看不上眼。”

张爱玲刚到美国时,手头没钱,是宋淇作担保,预支了剧本的费用,张爱玲才得以成行。
宋淇给她提供许多写作机会,让她得以维持生活。
为她的作品出版四处奔走,才让她的作品再度走红东南亚。
张爱玲给邝文美和宋淇夫妇写了六百多封信,跨度长达40年。
在张爱玲最失意时,他们给予她无限帮助和温暖。
张爱玲亦十分感激,在她去世后,将遗产赠给了邝文美夫妇。
张爱玲在纽约时,已经阅尽千帆,灵魂和身体都很疲惫。
时间不够用,精力也不够用,她必须删繁就简,大刀阔斧删去一部分友情。
张爱玲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孤傲冷清,她只是懂得把时间和精力留给值得的人。
苏芩说:
“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若他们走进不了你内心,就只会把你生命搅扰得拥挤不堪。”

钱钟书80岁那年,大家要给他做寿。
一位朋友打电话来询问他生日具体是哪天,夫人杨绛玩笑着挡驾:“没有那一天啦!”
原来钱钟书早已有言在先:
“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每个人都渴望知己变老友,但时光像一把筛子,总有人遗留在了过去,也总有人会参与我们的未来。
就像蔡康永说的:
“永远不要把友情放在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上,有些朋友就是在一个阶段带给自己美好东西的人,互相享受而不要互相捆绑。”

在的时候,互相珍惜,走的时候,体面告别。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9-08-14

๓活动奖励 ๓ 咖啡聊天、纪念馆、校园青春、QQ飞车、微信 •  欢迎您!

亖 

ZxID:4279694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8-14 0
๓活动奖励 ๓ 咖啡聊天、纪念馆、校园青春、QQ飞车、微信 •  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