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纯粹”——朱颖人的艺术人生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贴图&拍客“大道纯粹”——朱颖人的艺术人生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0个回复

[图文分享]“大道纯粹”——朱颖人的艺术人生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8-27 0

【编者按:本文整理自2017年12月份,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中国蓝·书画园地》栏目之《往事并不如烟·文脉传承》系列——《大道纯粹▪朱颖人》篇节目文字稿。著作权属于《中国蓝·书画园地》栏目组,转载请注明出处。
他不善言谈,却有着江南文人的气度与风范;
他的绘画清逸脱俗,笑容谦和而温暖。
有人说他低调了一辈子,
他却用自己的一生讲述了“大道纯粹”。

(著名浙派花鸟画大家朱颖人)
朱颖人:1930生于江苏常熟。1952年毕业于原浙江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为吴茀之先生入室弟子,曾得到潘天寿先生亲授。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潘天寿基金会常务理事、吴茀之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西泠印社社员。
他是一位透露出深厚学养、文质彬彬的人,更是一位诚实敦厚的学人。他不善自荐,却因人品清淳而受人爱戴。他是著名浙派花鸟画大家朱颖人,今年虽已八十八岁高龄,历历在目的却都是恩师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老先生的谆谆教诲。他从动乱的时代一路走来,却积蓄了温暖和力量;他的人生和艺术都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彰显着文人的风骨和肚量。
第一集【传承】
【得遇名师】
得遇名师,是一种缘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师生关系非常简单,师父与徒弟往往更像父与子的关系,而类似于“私塾”的教学方式更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朱颖人回顾,当时与老师的交流十分亲近而且自然,只要提得出问题,就会得到详细的释疑。而朱颖人一直珍藏着老师们留下的课徒手稿。
朱颖人:老先生讲课的时候,我尽可能的把它记下来。潘先生讲的,我都把它记录下来了。这一张我是看到潘天寿先生,吴茀之先生、诸乐三先生在嘉兴南湖创作的,三个人合作的一张画。潘先生跟我说:“诸先生画的这棵杨柳,吴先生画的两只鸳鸯,潘先生画的荷花;他讲这个气从这里生成,这个位置很好。假如往左,就太重了。假如往右,这条溪就太长了。所以这个地方过来画,这个势很好。潘先生问我:“你看得出我为什么要在这边边上再补画些荷花吗?”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合作画稿
我当时没有想出。潘先生讲:“这样补荷花说明湖面很大,这下面还有,意境就比较开阔。”
我觉得老先生有这点好处,不会因为我们学生在就不争论,他们还是评论一张画。怎么样的就怎么说,老先生个人在考虑这张画的处理方法上,各人的想法不一样。所以得出来的结论不一样,这些争论对我来讲帮助很大,使我考虑的更深入、更细致。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合作画稿
纵观中国绘画史,中国花鸟画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随着每一个历史时期在不断地演变。画家的学养、品格、胸襟、哲思、情趣、心境和感悟等方面更多地具备了形而上的东西,使花鸟画的笔墨语境,更加强调主观意识和个性化。
【何谓笔法】
朱颖人:这个笔法是根据画上面表现的题材跟用笔的方法。我们一般来讲,就是这个画的笔法是怎么样的,这个笔法跟风格有一些关系。比如这张是民国之后的陈摩(迦庵)先生画的。他画的比较秀丽,也比较文雅,很接近吴门画派的用笔的方法。

民国陈摩先生绘画作品
这个是吴茀之先生的,用笔比较粗犷,速度比较快,下笔有力量。所以这两张一比着看以后,就感觉这个用笔方法不一样。一个注意精神,一个比较注意形象。

吴茀之先生绘画作品
潘天寿先生的用笔方法那就是很有力量,很刚健,好像是折不断的。所以我们在画画的时候,走什么样的路,就要考虑用笔怎么样。你要表现潘天寿先生吴茀之先生一路,那就是用比较厚重的笔法来画。你要表现吴门画派一路的,就要比较灵动、秀丽的一些笔法。

潘天寿先生绘画作品

潘天寿先生绘画作品
【何谓墨法】
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
朱颖人:用墨实际上就是用水,用水得当就浑厚。所以墨跟水在笔上的变化,那是画画的人要特别注意的。蘸多少墨,吸多少水。你比如这一笔画过去,这里淡一些、这里深一些,都在笔上,就包含在笔里面。笔头上淡一些,笔肚上水份多一些,一笔下去化出来。所以诸乐三先生讲:“潘先生画画是很费脑筋的,费脑筋费在什么地方,就是在这种学问里。”
朱颖人常常将老先生们传授的学问谨记于心,并做到数十年如一日的践行。回忆起过往的画面,更是如数家珍。
【何谓中国画的构图】
朱颖人:我对构图的理解跟看老先生的画,我觉得可以归纳为直线和弧线在画面上出现。比如潘先生这张跟吴先生这张,一大一小,实际上是两条线,两条线概括起来。吴先生这张画,画得很复杂,这张是上去下来再上去。这样一条线,你掌握了这个,就好把握整体的画面了。几个老先生教的,看画首先看势,气势怎么样。这个就是气势。这个地方一些空白很重要,假使这个没有,这几个画面就平掉了。所以老先生讲构图上面,画是画在实处,脑子里要注意的是这种虚的地方。你能把虚的地方安排好,你这张画就成立了。比如潘这张,从这一个走,两个松干上。这边称为阴阳面,这里少、这里多,这里深这里淡,这里是毛边,这里是光洁。像这样看上去有转折,感觉到很挺拔,他用笔轻重快慢,他掌握的恰如其分。
【何谓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朱颖人:潘先生写的这些笔法,跟这些笔法都一样,下去以后有顿挫。所以书法的笔法影响到绘画的笔法,特别是文人画。文人画兴起以后,这个笔法用笔变化多了很多。因为中国的文人画,从书法中、从各家各派的书法中吸收过来,所以变化很大的。还有诸乐三先生的是吴昌硕先生一样的,都是圆笔中锋,画也是圆笔中锋。虽然不像潘先生这样笔笔中间有变化,但也很浑厚,也很挺拔。所以,各人从哪一家的书法中转过来,都可以找到他的根源。

潘天寿先生书法作品

诸乐三先生绘画作品
他秉持前辈大师的传统美德,并将这些美德回馈于自己的学生。他画了一辈子画,却从未脱离教学。他是一个沉潜而低调的艺术家,也是勤勤恳恳的教育家。下期节目,我们将为您讲述画家朱颖人的求学经历,聆听一场岁月与艺术的对话。
——————————————————
第二集【回顾】
常熟,简称虞,地处江南水乡,有“江南福地”的美誉,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孕育了在中国美术史上八百年内的几代重要画家。1930年6月,中国画家朱颖人,出生在常熟城内的一条名叫大步道巷的商人家庭。

常熟虞山
画家们都有喜欢用故里山川名称作为闲章或用来题款的习惯,出生在湖南湘潭的齐白石有闲章“中国湖南湘潭人也”,潘天寿因为家乡宁海冠庄有一座叫雷婆头峰的山,落款就常常自署“雷婆头峰寿者”,吴昌硕也是因为出生在盛产毛竹的浙江安吉,作画落款是每每署名“安吉吴昌硕”。常熟城里的这座虞山,也就是朱颖人在画面上常用闲章“虞山叟”“的出处,有时候,朱颖人题在名款之前还有“海虞人氏”,至今保留着这个习惯。

朱颖人常用章「虞山叟」
朱颖人的父亲是地道的常熟人,在常熟城里经营一家名为“老茂林”的皮衣皮货商铺,一直希望排行老四的朱颍人能接班,为了让朱颍人能在柜台里待得住,便请了乡贤塾师蔡卓群教其画画,蔡卓群是吴门画人陈豪的学生,与陆抑非是师兄弟,为人谦和,精于水石花卉,功力扎实,画风清雅醇厚,他的及时出现,成为朱颖人少年时期的重要转折,于朱颖人而言,是庆幸和感激。
当兴趣有了相对明确的目标,朱颖人放弃了接续家业,1946年,独自去苏州投考当年由颜文梁创办的“苏州艺术专科学校”,在这里,朱颖人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洋画,学校位于苏州名园沧浪亭内,校址至今仍在,朱颖人一直有个习惯,就是每到苏州,一定要去沧浪亭转一转看一看。

1947年摄于苏州美专教室前面

苏州沧浪亭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那样一个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的不仅仅是勤奋和见识,更重要的是机遇和条件,当时就读于苏州美专的朱颖人与徐永祥在机缘巧合下转投由林风眠担任校长的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与吕洪仁,顾生岳成了同班同学,毕业的时候四个同学同时都被留校任教。留校后,朱颖人参与了学校的科系建设,于1955年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并于1960年正式拜吴弗之为师,画风开始正式由早年启蒙的吴门转入浙派。

50年代初朱颖人与徐永祥,吕洪仁,顾生岳
成了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同班同学

60年代吴茀之先生在家授课
一流的画家往往都会在艺术史绘画史,在绘画理论上下功夫,黄宾虹,潘天寿,吴茀之都有自己明晰的史论观,黄宾虹尤其具有典型意义。朱颖人十分注重对绘画史的流变的专研,他在翻阅大量书籍的同时做了数十本极为详尽的笔记,记录许多中外艺术家对笔墨,构成,色彩,美学等论述的要点,同时也记录了自己对绘画的感悟,如今这大小不一的几十本笔记本纸张泛黄,泛着时代的痕迹。

1953年拜访齐白石先生
右一为朱颖人

与授业恩师吴茀之先生合影

70年代朱颖人一家与潘天寿夫人何愔[中]摄于杭州花圃
左一为朱颖人、小孩为儿子朱锷

1979协助陆抑非先生带研究生[左二为朱颖人]

1992年与陆俨少先生合影
————————————————
第三集【探索】
2017年2月,朱颖人同著名画家杜高杰和杜巽一起,受杭州市政府的特别邀请为“西湖六月中·喜迎十九大”杭州市美术作品展”创作用于新市政府礼堂的大画。朱老创作了7.6米x2.2米的巨幅花鸟画《百合花开·香满西溪》,作品虽然尺寸巨大画面却依旧文静雅致,浙派文人画的个人风格清晰而突出,让人拍案称奇。展开画卷如春风拂面,一阵清雅脱俗之气迎面而来。
采访:这幅画说是您生平画的最大的一幅画?
朱老:原来张院长(杭州画院执行院长张子翔)跟我说要画张大画,刚开始我不想画了。想想这么大年纪了,何必再去争人家画画的机会。后来张院长说是市政府要的,我感觉到市政府要的话还是应该画。几瓣叶子的变化,杜鹃穿插上去,我觉得还是比较灵动的。当然百合是一大片了,一大片作为整片来讲,也是布置的还可以。后面那个芦花放的位置也蛮好,作为最后的画面。

朱颖人绘画作品 《百合花开·香满西溪》

《百合花开·香满西溪》局部图

《百合花开·香满西溪》局部图
有人说,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朱颖人有自己明确的绘画追求和个人风格,不仅对八大山人,石涛,吕纪,林良,倪元璐,吴镇,陈淳,徐渭有研究,而且关注国外画家是如何对生活进行表现的,在两个门类的交汇处,往往有容易被常人忽略的新天地。
绘画创作,需要有新鲜的时代感,贵在不断探索,从程式化题材,小趣味中脱离出来。
朱颖人非常喜欢大自然,自然山水中的那些未经雕琢的质朴气息,常常使他产生一种要把它记录下来并且表现出来的创作激情。
朱老:这张稿子我是讲这张画的,这个石头是仿潘先生的笔法,这个兰花是仿吴先生的笔法。

朱颖人绘画作品《诚斋诗意》
我想把两个放在一起,这个一笔勾去,并不就是这样,一笔中间有变化再过去。这个是讲构图的重要性,你把它变成一瓣叶子也可以,变成一根荷花的杆子也可以。
在前辈和老师的基础上探索自己的道路,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也有困惑和不解。画家朱颖人也曾经历了专注追求娴熟绘画技巧的阶段。朱老说: “在一个画家的成熟过程中,对技巧的追求和迷恋也是必经的过程,只是不能沉迷不然容易迷失。”庆幸的是,朱颖人在得到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先生的直接指导后领悟到画画技巧的娴熟与否只是画画表象能力的基础,而只有能将娴熟技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有机地成为一体,技巧才能发挥出它真正的力量,才能最终形成有清晰的个人面貌的风格。
采访:这些都是您平时的习作稿
朱老:对,也不是特地的。就有时候人家讲起来我就画,画给他们看几笔,这个就是线条的干湿浓淡的笔画。这个比较挺拔一些,这个是笔里变化比较多,就是线条的变化。这个也是线条的变化,这个线条中间能够看到这样毛的,就比较凝练。所以这个东西,有时候也不一定快的就很好,也不一定就是慢的很好,但笔都得要有力。那么这个就是干湿浓淡,这种就是屋漏痕的味道,一滴一滴积下来的。这种快一点,这种用笔时拧着转一点。
采访:这个相当于是您的一个课徒画稿了
朱老:我也不是特地的,是这样的。这个就是简单的章法,是一个墨法的变化,这笔水很多,中间少一些。这样也是一块石头,这是讲一条主要气势。

朱颖人课徒画稿

朱颖人课徒画稿
传统中国画色彩的调子,有青绿,有浅绛,是对自然界的四季枯荣状态的简括,大凡春夏青绿秋冬浅绛。在画画中,大面积的使用色彩,颜色变化既丰富又轻灵而与墨色还十分协调,是朱颖人常用的手法,也是他的一种本领。但在所有花鸟画种类中,朱颖人独爱松鼠,甚至画了半辈子的松鼠。
朱老:它很灵动、很可爱。好像我伸手摸摸它,好像跟我能够协调起来,感觉很默契。松鼠有次跑到我身上,从一个衣袖口进去从另一个衣袖口出来。它爬来爬去,所以我感觉很灵动,很活跃,很有情趣。
这些纸上松鼠灵动且特点鲜明,其灵感就来自于画家切身的生活感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朱颖人还没开始画松鼠,但已经跟松鼠做邻居了。在朱颖人旧居的窗台上,经常有松鼠来觅食,而松鼠各种萌萌的样态,激发了朱颖人的想象力。
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朱颖人开始画松鼠。凭着过往对松鼠的感受和记忆,画出了一只只极具生活感还萌态可掬的松鼠。
朱老:这个头时常往四周看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人,看看有没有什么动静。假设没有人,很快的到别的地方去;假设有人就很快的跑上去,速度很快。所以松鼠这个的精神状态,留在我脑子里很深。

朱颖人绘画作品赏析

朱颖人绘画作品赏析
成长于一个特定地域的中国画家,很自然地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关照,而这种地域文化会为画家带来生活和情感的直接感受。朱老则更为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因素,并将这些体会融入到自己的笔墨语言中。

朱颖人绘画作品赏析

朱颖人绘画作品赏析

朱颖人绘画作品赏析

朱颖人绘画作品赏析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