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趣谈:最懂晴雯之人,不是贾宝玉,而是坏事做尽的贾雨村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红楼趣谈:最懂晴雯之人,不是贾宝玉,而是坏事做尽的贾雨村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经典转帖]红楼趣谈:最懂晴雯之人,不是贾宝玉,而是坏事做尽的贾雨村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9-08 0




初读红楼之时,每每细究晴雯这个人物,却是越研究越糊涂,她的判词有“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一语,明示她身处贾府,身份低贱,虽是个小小的丫鬟,心性却很高,从来不拿自己当下人,跟主子贾宝玉也经常是顶着干;可晴雯又不是一个纯粹的平等主义者,她心性高傲,对待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丫鬟,非打即骂,弄得怡红院丫鬟界“谈晴雯色变”。

曹雪芹写《红楼梦》一向遵循写实的风格,可在晴雯这里,却貌似半点写实也没有,晴雯从小家境贫寒,被赖大家的买进贾府做丫鬟,先后在赖大家的、贾母、宝玉三个主子手下干活,她如何产生这种追求“平等”的意识?若晴雯自幼出身富贵之家,饱受溺爱,后不幸堕入红尘,饱受世态炎凉,方知平等可贵,尚且解释,可从未享受过“平等”的晴雯,如何莫名其妙就产生了这种超时代的“人人平等”意识。此好比两千年前秦朝之上空,飞过一架波音七四七,不由让人纳罕。
但最近再次细细阅读《红楼梦》,这才发现,曹公早已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就将此bug修复了,细看不仅仅是晴雯,曹雪芹站在文化视角,通过贾雨村的一番“正邪两赋”的言论,将红楼中所有奇女子之思想乃至作为,全都提前解释好了,笔者惭愧之余,写下此文表示对曹公献上自己的膝盖。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贾雨村与冷子兴在村肆中相遇,由此冷子兴对荣国府的一切大肆演说一番,当子兴谈到贾宝玉的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到女儿,便觉清爽,见到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并嘲讽贾宝玉将来必定是酒色之徒,贾雨村却罕然厉色,正襟危坐,用“正邪两赋”之说进行了详细解释:
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馀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置之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家,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亦必为奇优名娼。”——第二回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始之初,就为这部书塑造了一套自己的文化视角,他认为天地之间有四种人,一种是大仁之人,如尧、舜、禹、孔、孟等人;一种是大恶之人,如蚩尤、桀、纣、王莽、曹操、安禄山、秦桧等人;一种是“正邪两赋”之人,如阮籍、嵇康、刘伶、温飞卿、宋徽宗、秦少游等人;最后一种则是普通庸常之人。
所以在曹雪芹的设置中,《红楼梦》中的大部分主角都属于“正邪两赋”之人,“正不容邪,邪复忌正”,晴雯这个角色就是在这个文化底蕴的前提下产生的,她虽然很小就做了奴仆,可心中却“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这种心理便外现成了晴雯对地位平等的追求,她对其他丫鬟的随意打骂,更体现了正邪两赋的“邪气”。

因此,晴雯的心理状态,如果简单用现代的人物分析法以及哲学观,真的没办法解释,一个从小就被奴役,并且周围人都被奴役的晴雯,她只会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的卑微身份,然后好好照顾自己的主子宝玉,成为奴仆程序的一颗螺丝钉,可她偏偏不是这样,在曹雪芹塑造的“正邪两赋”文化视角中,晴雯的思想有了根源可寻,由此观之,贾雨村倒成了最了解晴雯之人。
其实不止晴雯,鸳鸯也是如此,她只是个家生奴隶,按理只能听从主子安排,嫁给贾赦当姨娘更是众多丫鬟的首选,可她偏偏不接受这个结局,奋力一搏,在贾母面前竹筒倒豆子一般,将贾赦强娶之事含泪说出,最终在贾母与贾赦两个统治阶级的斗法中取得了生存权。

同时,曹公借贾雨村之口,阐释自己的思想框架也别有深意,因为此时的贾雨村正担任林黛玉的老师,雨村虽然后来出现了“黑化”的情况,沦为“国贼禄蠹”之徒,可此时却仍然是一个高士,他学识渊博、性情高傲,由他来阐释“正邪两赋说”,可见其心胸之广,对贾宝玉的“女儿水作”之说表示理解,贾雨村的这种学识与状态,必定也传授给了林黛玉,提前为宝黛之间的相爱相守打下了思想基础。不然且看林家乃书香世界,林如海又是温柔敦厚之士,如何林黛玉却偏偏生出一番孤傲性情,除了是受老师贾雨村的影响,还能是什么呢?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19-09-08

   ˆˆ韶华包包﹤﹤﹤﹤

倾觞不记韶华

ZxID:20720787

等级: 元老
配偶: 冷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9-08 0
   ˆˆ韶华包包﹤﹤﹤﹤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