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时节 | 秋雨见凉 月出白露近中秋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人间时节 | 秋雨见凉 月出白露近中秋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2个回复

[转载美文]人间时节 | 秋雨见凉 月出白露近中秋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9-08 0


谚语云:“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称“白露”。到了白露节后,天气就开始告别酷热而转凉了。
古代白露分为三候: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鸿雁来: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玄鸟归:后五日,"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如今北飞为归,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要白露满山叶飞坠了。
群鸟养羞:再五日,"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白露至,则秋雨见凉,阴气渐重,晨昏凉气起,草木叶变色。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白露湿萤火之后,该清霜凌兎丝了。从节气上讲,立秋的秋、处暑的秋都还挣扎在“秋老虎”燥热之下,而只有到了白露时节,我们才能感受到那种明净、爽朗的秋天。“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似潇湘”,印象中,过了白露,不久便会迎来中秋佳节,可谓:月出白露近中秋。
倘若二十四节气是二十四位佳人的话,那么,白露就是最温情、最浪漫、最诗意的一个;它舒缓、幽柔、典雅;它感性不张狂,典雅不孤傲,内敛又不失风趣。
《诗经》中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深秋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亦只能远远地朦朦胧胧地看到她的裙裾飘在风中。蒹葭就是芦苇。苇丛拂晨光极目苍凉,清露凝雪莹遍地残芳。伊人在雨霏烟蒙中,秋波阻隔,只闻秋风吟。“白露为霜”指的正是白露时节,此霜并非霜降之霜,霜降之霜为冰晶,白露之霜是清露因气温骤降而变白。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绝美画面,其文字、意境传诵千年。
我国古代描写“露”的诗不少。孟浩然诗云:“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诗中的诗情画意,读罢便会融如与心。“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霜露太白了,即映衬了秋色,又抢占了月光,无不让人心旷神怡。李白笔下的“露”都很美,比如“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秋露白如玉,团团下翠庭”;“白露垂枝滴秋月”。杜甫写的《白露》诗,也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风景图,“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不过,最为人熟知的还是他的那首《月夜忆舍弟》,诗中写尽远方游子的满腔思乡之情。尤其是后两句,已然是经典名句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光常会引人遐想,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这样的夜晚,不知是明月给了他绵绵思念的缘由,还是白露给了他岁月递嬗的感伤?
在农耕时代,到了白露,就意味着人们进入了一年辛苦后的收获季节。人们在此季节里有了交换生活日用的物资,偿还春天时所借的钱物,由此逐渐演变成礼尚往来的社交礼仪。这个节气,因此也意味着熟悉、学习权利义务和礼节的阶段。另一方面,古代私塾开学多参照农时,私塾的先生和学生们都有可能要参与农忙,故一般开学的时间是在秋季的秋收后,就是白露时节。到了现代,学校新的学期开学,一般选在9月1日前后,也是临近白露之时,恰好高度契合。

安徽泾县 红星宣笔厂
一位工人在把笔头装入笔杆中。
毛笔是农耕文明时代学子们必备的书写工具。
古徽州宣笔制造历史悠久,
产自安徽泾县的宣笔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笔之一
一只合格的宣笔,
需要经过108道工序制作而成。
想要制作一支完美的宣笔,
需要的不光是耐心,
还有那份一辈子只做一支笔的匠人精神。
在《礼记·王制》中,这样记载古代私塾的入学启蒙仪式:“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在中国古代,入泮为隆重的入学大礼。作为教育的象征,古时学生入学称为“入泮”。而当时学子就学的渠道就包括官学、私学和学院。
官学和“学塾”、“乡塾”、“家塾”形式的私学多为大众所熟知,而书院制度却逐渐淹没于历史之中。书院,作为有别于传统官学和多以学前教育为主的私学体系不同的教育形式,以注重弘扬中华民族正心诚意、修身为本的传统精神为己任,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毫无疑问,是做出了积极贡献的。“书院之费,实在是中国一大不幸之事。一千年来学者自主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这句话出自全力倡导全盘西化的胡适先生之口,就不足为怪了。

安徽黟县 南湖书院
如果不留意
你很有可能会错过南湖北畔,
始建于明末的南湖书院。
蓝色的牌匾,
在斑驳的夕阳余晖的映衬下,
诉说着旧日的荣光。
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
清朝徽州一府六县科举之盛位居全国第二,
仅一个休宁县历史上就先后出了13名状元。
“十户之村,不废育读”,
其对教育的重视,
可见一斑。
甚为遗憾的是,书院体系宋代达到顶峰之后,明清之时,书院教育的精髓,自由讲学的风气、博采众长的学术风均逐渐开始被背离,书院亦就名存实亡。1901年,清廷宣布新政,下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书院作为一种文化的承载,成为历史。
在现代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再提书院体制,有何实际意义?钱穆曾在《我和新亚书院》一文中追述书院精神时述之:“以人文主义教育宗旨沟通东西文化,以如何对国家社会人类前途有切实之贡献为目标,惟有人文主义的教育,时至日后,未曾不可用。”
一语成谶。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功利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尘嚣甚上的今天,这些话听来更是振聋发聩。回望过去,不论是岳麓书院院内的“朱张会讲”,还是白鹿洞书院院外的“鹅湖之辩”,那种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海纳百川的讲会制度、不同学派的学术之辩,这些,某一层面上讲,不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大学理想吗?
前几日,在湖南大学的微信公众号上读到一个推送,标题是:“一到秋时,湖大便变成了书院。”当时就让我想起一个词牌名“撼庭秋”,这是一幅别致生动的秋景图。在那温煦微拂的晨晖里,恰是阁楼秋深,红叶清泉。儒雅的学风与翩翩的礼仪跨越了时间的涤荡,时光仿若退回一千多年前,回到那个精致幽静,充满理想主义的时代。
在那时,岳麓书院里,青年学子们,围着石凳阁栏,一个个白衣胜雪,璀璨明艳。琅琅书声里,不知时光流转,天地变迁。

云南大理 洱海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今在何方?

浙江温州 雁荡山
与君初相识,
犹如故人归。

江西 石城
清晨的山雾
在这个静谧的小山村的上空缓缓的流动
眼前的一切
如梦似幻

福建厦门 鼓浪屿
每每偶尔有人提到这小城,
心也会跟着莫名温暖起来。
总想什么时候会来趟这里,
不看山不看海,
看看你就好。

内蒙古 呼伦贝尔
思念如马,
自别离,
未停蹄。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9-09-08

๓活动奖励 ๓ 咖啡聊天、纪念馆、校园青春、微信 •  欢迎您!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9-08 0

张爱玲逝世24周年,她的不幸源于原生家庭和遇人不淑?
2019-09-08 11:31
1995年的今天,正是当年中秋节的前一天,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在洛杉矶家中寓所,被房东发现已经逝世。
24年前的9月8日只是张爱玲被发现逝世的日子,她真正过世的时间,应该还在多天以前。
一代女作家就这样苍凉地在异国他乡故去,她的人生像极了她自己说的那句,仿佛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

苍凉,大概就是张爱玲的人生基调。
用现在的话说,她命运的种子,从她“原生家庭”的困境中就已经种下了。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左二),母亲黄素琼(右二),姑姑张茂渊(右一)等在天津英租界住处的花园里。
她出身满清名门,父亲是旧派子弟,祖父在光绪年间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母亲和姑母又受到西洋文明的影响。张爱玲父母婚后,父亲开始花天酒地,母亲忍无可忍,以“出国留学”的名义离家出走,后母也因此走进了张爱玲的家庭。
张爱玲的父亲与后母都沉迷大烟,张爱玲17岁时想去和母亲同住,却遭父亲毒打和禁锢,得病了也不给医治。那种感觉就像《半生缘》中,曼祯被曼璐囚禁在小阁楼中一样,无助,无望,死了,不过就是拉出去埋了。

《半生缘》电影剧照
后来,张爱玲逃到生母那里,却因为钱和母亲慢慢心生罅隙。后来张爱玲去港大读书,母亲竟然把她的奖学金打麻将输掉。

张爱玲的另一段传奇,大概就是她与胡兰成的禁忌之恋。胡兰成有妻有女,还是个汉奸身份,但张爱玲还是把自己“低到尘埃里”,轰轰烈烈地与他相爱,但终究免不了一个凄凉的收梢。
张爱玲在她的文章中说过:“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不知道她人生的终结,是否结束了她遭遇的磨难。她是否能像自己写的《霸王别姬》中,虞姬在临死前说的那样:“我比较欢喜这样的收梢。”
或许是因为她传奇般的人生,或许因为她意象繁复又充满哀伤底色的作品,“张爱玲热”一度席卷了中国。那时候她的作品都是畅销书,尤其受校园中的女孩青睐,几乎人手一本。

不过,痴迷张爱玲与痴迷她作品的感觉并不相同,不知多少人在读她的小说时,感受到很强的“被冒犯感”:她文字中的刻薄比苍凉更多,而且作为女性作家,她对女性的态度,更加刻薄。
她笔下的女性,很少是可爱的。世俗的白流苏(《倾城之恋》),病态的曹七巧(《金锁记》),沉沦的葛薇龙(《沉香屑·第一炉香》),这些人,被她刻薄地称为“女结婚员”。
女结婚员,一个多么讽刺的称呼。她们不是为了爱情,而是出于物欲、虚荣,又或者是跳板于依赖,从而把结婚当做一项“事业”。无论是在数十年前那个女性刚觉醒的时代,还是在9102年的今天,如白流苏般“还是想找个人是真的”的“女结婚员”依旧存在。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当然了,张爱玲对男性肯定也没有嘴下留情,“红白玫瑰”的说辞戳穿了多少男人内心的隐秘。不过,她更狠的是对自己也刻薄,毫无遗漏地表现在她与胡兰成的分手上。
在张胡二人许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誓言之后,胡兰成不顾张爱玲内心的熬煎,也不顾张爱玲背负着爱上汉奸的骂名,先后爱上护士小周和一位朋友的妻子。直到1947年,胡兰成脱离了危险处境,张爱玲才寄出一封分手信。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张爱玲
跟随这封信一起寄出的,还有30万元钱的分手费!是张爱玲新写的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的稿费。
分手还给分手费,看起来很绝情对不对?但请读“分手信”的内容:“我已经不喜欢你了……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如果真不喜欢一个人,会用一年半的时间去决定?结尾还说:“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这哪里是真的放下了,这分明就是用公开信来虚张声势:“虽然你早就不喜欢我了,但这一回合让我结束吧!分手的主动权,在我。”
这样公开的宣告,自然是无法反悔的,她刻薄到把自己也逼上了绝路。可她内心的自卑,早已不言而喻。
但刻薄只是她的面具。
一位有才情的女性作家,无论是家庭的困境还是爱情的际遇都令人唏嘘。我们无法判定,是她独特的悲惨遭遇成就了她的写作视角,还是她的性格令她关注到这些凉薄的角落,或许是相互成就吧。

张爱玲晚年
后来,张爱玲在美国居住,也曾有过一段婚姻。她在文艺作家救助营中结识了一位同样潦倒的作家赖雅,与这位比她大29岁的老人结为夫妻。但赖雅终究先她而去,张爱玲晚年也过上了频繁搬家的生活,从一个旅馆,搬到另一个旅馆。
有人说她是得了精神疾病,还有人说她得了皮肤病。因为她搬家的原因,是为了躲避撕咬自己的“虱子”。虽然晚年的张爱玲不算清贫,但为了频繁搬家,她扔掉了不少家居和随行物品,以至于最后被发现身亡时,她几乎家徒四壁。

张爱玲的人生是苦的,但她的遭遇却让她的文字在苦难中生辉。中国现代文学从1919年开始,文人小说说理想的多,谈爱情的也多,但张爱玲笔下都是饮食男女的钱财困境,她似乎对生活没有激情,也很少描写浪漫,笔下都是社会变动下的失落者,充满无助的色彩,但她很少摆出说教的面孔。
张爱玲选的是通俗文学的路,却对世事倾注了文人式的关注。她在《花凋》里写:“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这和鲁迅说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何其相似。张爱玲所处的时代是比鲁迅晚一些的,但在她的时代,不止出走的娜拉们没有出路,旧式的男男女女也在挣扎中浮沉。
文学评论家田晓菲曾经对比《金瓶梅》和《红楼梦》,称少男少女对《红楼梦》爱不释手,但《金瓶梅》的阅读者必须有“健壮的脾胃”“健全的精神”和“成熟的头脑”。张爱玲也称这两部古典文学作品是她创作的源泉,借用一下田晓菲的说法,想阅读张爱玲的作品,你也要足够坚强,坚强到全盘接受她文字中的无助和苍凉。
或许,一波一波的文化事件让“张爱玲热”成为现象,她的作品也成为象牙塔学生手中的畅销书,但真正能读进去、敢于读进去的,大概是彷徨在社会洪流之中的人们。
- END -
你是否有这个脾胃
接受张爱玲的刻薄
亖 

ZxID:4279694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9-08 0
๓活动奖励 ๓ 咖啡聊天、纪念馆、校园青春、微信 •  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