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埋下的三条线索,贯穿整部红楼,写出尘世多少真假虚幻之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曹雪芹埋下的三条线索,贯穿整部红楼,写出尘世多少真假虚幻之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经典转帖]曹雪芹埋下的三条线索,贯穿整部红楼,写出尘世多少真假虚幻之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9-12 0



红楼梦以神话开篇,从女娲补天说起,引出了一块被弃之不用的顽石,从而敷演出一段世态炎凉故事。通部红楼,虽写人世之情,家族之败,但贯穿其中,曹公却铺下了三条重要的神话线索,以不时警醒世人。

第一、太虚幻境之虚幻
太虚幻境是曹雪芹吸收了古之志怪小说梦境之后,创造出的独特的艺术写作手法,他模糊了朝代邦国,亦未如别家小说,平铺直叙,而是在甄士隐家一段小荣枯之后,通过黛玉进贾府,揭开故事帷幕,并通过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为我们展现本书所要讲述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一段闺阁群芳悲欢离合故事。
太虚幻境,大似黄粱一梦,先一写甄士隐梦境,略一露幻境之面貌,再通过宝玉神游,详写其仙境风光,提前揭示金陵群芳之命运、结局,为别家小说所未有。
幻境中的贾宝玉,犹如黄粱中的卢生,在梦中度完人世悲欢离合一生,醒来后却如午睡的甄士隐一般,仍旧是炎夏永昼,仍旧是黄米饭未煮熟,仍旧是秦可卿吩咐丫鬟看猫儿狗儿打架,写出梦之短暂,寓意红尘乐事之不长久。
太虚幻境为红楼梦一书大关节,后文多次提到梦境,如贾宝玉梦到甄宝玉,贾瑞正照风月鉴、王熙凤夺锦之梦、尤二姐梦到尤三姐、王熙凤梦到秦可卿……皆是太虚幻境之再现,为曹公提醒世人醒目处。
开篇曹公即借僧道吐露真言: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脂批曰:四句乃一部之总纲。
甲戌本凡例亦曰: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由此可知曹公之苦心,其十年辛苦著书立传,一把辛酸泪,总希望有人能传之后世,透过虚幻之表象,解得其中之真味。
然而太虚幻境中,偏偏又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有。一部红楼,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曹公总不肯明言,偏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以假写真,以虚幻写真实,以虚妄之景物寓真人真事。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真(甄)藏在(假)之中,假(贾)即为虚幻,真(甄)才是真实?
第八回有诗云: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则写出生活真谛,揭露人世真相。
太虚幻境,本不虚也,更无幻象。

第二、一僧一道之荒诞
一僧一道两位神仙,连通仙境与凡间,不仅将顽石携入红尘,那一干下世造劫的风流冤孽,在尘世的种种,亦逃不过一僧一道法眼。
一僧一道能普渡众生,救人性命。贾瑞病危时,跛足道人出现,赠予产自太虚幻境的风月宝鉴,若贾瑞听从道人之言,则性命无忧,但他却因贪欲而丧命,写尽人对红尘之欲望和留恋,写出福祸相依、生死无常等事。
一僧一道能预知祸福生死,做出预警。香菱、林黛玉、薛宝钗无不是在僧人警示下,给出了保全性命,把握命运之良方,可谓泄露天机。此天机即暗示太虚幻境,亦可知僧道早已知晓下凡造劫之人命数。
然而曹公却通过甄士隐、林如海等写出古今之痴心父母,直映照好了歌,恰无意间改变了香菱、黛玉之命运,一个为奴为妾,结局凄凉,一个汤药不离,泪尽夭亡,尽是红楼薄命女。
一僧一道能度人入化,导人出家。柳湘莲因尤三姐之死,忽而斩断情丝,随道人不知往何处去了,自然是看破红尘,出家去了。贾宝玉因家族败落,黛玉之死,忽而悬崖撒手,出家为僧,自然亦是道人度化。他亦曾多次说要出家做和尚去,一语成谶。甄士隐更是早早随道人飘然而去。
一僧一道是携这一干风流冤孽入红尘的导引者,他们造劫结束后,自然也会是这一干人去警幻处销号的引路人,其神出鬼没之荒诞不经,形容装束之清奇不凡,大说大笑之高谈快论,为曹公穿插于红楼之中的一条或明或暗之主线,推动着情节发展,牵引着人物命运,预示着红楼结局。
第一回里,僧人对道人说: 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脂批云: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
诚如那俗语所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不过短短百年光景,便要同去北邙山,聚齐后往警幻处销号,可见那红尘确不能永远依恃的道理。宝玉神游太虚梦不醒,红尘多年后,大梦终须醒,落得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第三、通灵宝玉之隐现
贾宝玉含玉而诞,这通灵宝玉即是那女娲炼石补天被弃之顽石所幻化而成,要随神瑛侍者的今生贾宝玉一同造劫,故而其自宝玉诞生,便形影不离,与宝玉成为命运共同体,不能离了彼此。
通灵玉名声在外,黛玉初进贾府,就因玉引发了宝玉痴病,林妹妹亦对那玉有好奇之心,不知是何来历。宝钗早想看一看那玉,此前未曾细细欣赏,得了机会,终于大饱眼福,亦伏下金玉良缘事。
就连位居王爷之尊的北静王,亦知宝玉乃衔玉而诞,并令其取下那玉细细的看了。甚至那来自下层百姓之家的孩子,亦对这位衔玉而生的富家公子的玉心生好奇,于是宝玉去袭人家一回,袭人亦曾取下通灵玉与家里姊妹看那稀罕之物。
这一切,无不为通灵玉增加了神秘色彩,而在宝玉凤姐遭魔魇一回,它更是应验了其三个功能中的第一个“除邪祟”,它在危急关头,竟能救人性命,助人渡劫,想来此后贾母、王夫人等更是将其视为命根子。
然而通灵宝玉也有不灵验之时,诚如僧人所言: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脂砚斋批曰:石皆能迷,可知其害不小。观者着眼,方可读《石头记》。
一块顽石,尚且能被俗世声色货利所迷,更不用说那世人极易沉迷其中的酒色财气四字了,此一段情节,曹公痛下笔墨,以无生命之顽石,直刺耽于红尘乐事,被各种声色所迷的贾府子孙,甚而因此伤及自身,愧悔不已,亦说不定。
为黛玉,宝玉曾两次摔玉,一次为黛玉进府之始,一次为贾母清虚观打醮之后,这是曹公以顽石写宝黛之情,以顽石之完好无损,寓意宝黛爱情之坚牢,亦以摔玉写宝黛感情纠葛日常。
宝玉之玉亦曾被盗,脂批有“误窃”一事,后文平儿提及,窃玉之人为宝玉屋里的丫鬟良儿。脂砚斋亦有甄宝玉送玉批语,及凤姐扫雪拾玉情节,可知八十回后,宝玉之玉曾丢失,而玉之丢失,暗示其尘缘将满,欲归太虚矣,亦是寓宝玉尘缘将尽之兆,贾府败落之时。
通灵玉若隐若现,时而口吐人言,为眼见繁华富贵一叹,时而缄默不言,挂于项前,见证花前月下,风流云散,贫富流转,兴衰巨变。
这通灵玉最终复归于青埂峰下,恢复顽石本来面目,其上记述着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这便是《石头记》之由来也。
综上,红楼梦里的这三条神话主线,太虚幻境为一部之总纲,串联起众多人物命运、结局,亦是一干风流冤孽之出处和归宿。一僧一道为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牵引者,携冤孽入红尘,度冤孽归太虚,是行走于天地之间之通灵者,载有大智慧之通达之士。通灵宝玉为一面镜子,映照和记录红尘种种,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摄像机,把人间的悲欢离合尽数记录在案,以备后世之人检阅传世。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19-09-13

   ˆˆ韶华包包﹤﹤﹤﹤

倾觞不记韶华

ZxID:20720787

等级: 元老
配偶: 冷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9-13 0
   ˆˆ韶华包包﹤﹤﹤﹤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