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愿望:彭昱畅主演,泪点与笑点齐飞,这才是青春喜剧该有的样子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小小的愿望:彭昱畅主演,泪点与笑点齐飞,这才是青春喜剧该有的样子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热门段子&微博头条]小小的愿望:彭昱畅主演,泪点与笑点齐飞,这才是青春喜剧该有的样子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9-18 0



说来也挺纠结。
自从《小小的愿望》放出片花起,围绕电影的各式“花边新闻”就甚嚣尘上——
撤档、改名、争番、解约、道歉。

而彭昱畅的粉丝撕完番位,撕演员,接着又马不停蹄赶去手撕片方,结果造就了通稿与热搜齐飞的盛景。
随着舆论模糊了焦点,不少路人对于电影本身的质量不再关注。
甚至有人忍不住调侃“戏外比戏里更精彩。

最终结局呢?
自然是电影口碑受到了肉眼可见的影响,上映多日票房才堪堪破亿。

实际上,光从电影质量和评分上来看,《小小的愿望》与《诛仙》尚可一战。
无奈,后者作为国民级玄幻IP改编作,含金量以及阵容号召力实在太能打,《愿望》在无形中落了下风。
在购票APP上《愿望》的评分略胜一筹
但无论如何,彭昱畅的这部新片依然值得一说——
《小小的愿望》

本片改编自韩国喜剧电影《伟大的愿望》,剧情则继承了原本简单直白的欢乐路线。
主要讲述一个绝症处男在临死前袒露心声,表示想体验一把“成人世界”的快感。
为了完成主角的心愿,就由两个好兄弟负责帮他出谋划策,最后引出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当初,电影预告刚发布时,粉丝和路人都满怀期待。
大尺度台词+青春飞扬的沙雕兄弟情+催泪的生离死别,正是国产电影难得一见的另类搭配。

不过等到成片上映之后,居然瞬间攻势一转,不仅耻感满满的台词变得委婉、擦边球也显得更隐晦。
整体来看,电影已经从原本的正牌性喜剧变成了胡闹沙雕的青春喜剧,三个字就能概括全片的基调:假正经。
或者,还可以用片花中某个宣传语来形容:伪装成年人
那么,片花中令人期待的“三座大山”垮了一座,剩下的剧情是否就沦落至一无是处?
倒也未必。

高远(彭昱畅饰)是一名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全身上下只剩下脖子以上的部位勉强还能动。
意识到他或许已经时日无多之后,家人和朋友轮番来到病床前对他旁敲侧击。
反复地问道:“你还有什么愿望吗?”
而此时的高远就像只无辜的小羔羊,全然意识不到自己接下来将会面临“九九八十一难”。

反差梗,是制造喜剧效果的最佳手段。
就像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误会了高远的愿望,一门心思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替他圆梦。
比如,高爸“敏锐”地观察到儿子经常盯着晨练的美少女看,就认定他是想体验运动的激情。
于是高爸先是对自己实施了一番魔鬼式特训,接着又把儿子带上赛场,想让他体会到久违的冲劲。
结果,一边是爸爸兴奋地喊着“是不是感觉呼吸到了新鲜空气”,另一边则是高远生无可恋的绝望脸。

比如,母亲特意写信请来NBA球星在镜头前为高远加油鼓劲,对方的满腔热情和善意都快溢出屏幕了。
结果画面一切,他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性感热辣的女团小姐姐,光看表情就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骚动。

再比如,徐浩(王大陆饰)和张正阳(魏大勋饰)决心完成一起许下的愿望:冲向大海
于是两人一拍脑门,精心策划了一场圆梦之旅。
他们不仅半夜潜进医院,顺利偷走高远,还一路骑着小电驴风驰电掣般赶往海边。

接下来,是不是该实现理想中温馨欢乐、充满朝气的冲浪计划了?
那你可就想多了。
以下画面仅供参考。

在与浪花亲密接触之前,高远就在兄弟的热心帮助下,先和大地母亲来了个“热吻”。

然而,等到三人真正撒欢般冲到海边,这日本动画里才有的少年人青春飞扬、肆意奔跑的热血场景,却仅仅维持了不到三秒。
啪。
高远又一头栽进沙滩里,实现了真·接地气。

吹吹海风,啃点沙子倒也没什么,最惨的还在后头。
两人还在兴致勃勃地玩水瞎闹,一转头发现,高远居然不见了。
再一回神,好兄弟正在远处默默地漂浮着。
没错,就是漂浮。

高远内心os:我太难了
看完这一整个桥段,我最大的感叹就是,你们这不是替好兄弟圆梦,是在把好兄弟当成工具人啊!
能怎么折腾,就怎么来。
讲真,如果是我摊上这样的沙雕兄弟,绝对会气到血压直线飙升,说不定就当场去世了。

如果说每部青春片就是一列火车,那么《小小的愿望》一定是鸣笛声最响最吵闹的一列,就像观影过程中此起彼伏的笑声一样。
尤其是魏大勋那既单纯又“做作”的表演,甚至让我长期被国产喜剧片挑逗到麻木的神经有了“回光返照”的迹象。
比如,高远母亲对着王大陆甩完一巴掌之后,正准备再次发力时,魏大勋本能的战术后仰;

比如,满脸是血的魏大勋,用他又丧又佛的声音,缓缓地说出“整个世界,都是红色的,真奇妙啊”。
不夸张地说,魏大勋这个沙雕boy这次承包了片中大多数笑料。
我相信,在以上高密度笑点的持续轰炸下,大多数观众都很难再摆出“矜持”的冷淡脸。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还涉及了另一个敏感话题:生与死
青春期最大的特点除了身体发育之外,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对独立人格的确认。
同时,这也是能够真切感知到生死之残酷的初步阶段。

尽管如此,“死亡”对于青春期少年来说仍然是个沉重且遥远的话题。
为了淡化这抹悲剧色彩,也是为了维持欢乐基调,片中转而把视线投向生命中更闪耀而美好的时刻——
夏日里,伴着海风喝着啤酒,一同欣赏着海滩上的绚丽日落,而落日余晖下则是兄弟三人一如往昔的亲密身影。

还有为了给好朋友撑场面,连最心爱的球鞋也愿意剪开的兄弟情义。

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渲染下,笑与泪都变得真实可感。
正因如此,我才会被高远那张写着歪歪扭扭字样的小卡片所打动。
明知道这是部充斥瞎胡闹劲儿的喜剧,依然猝不及防地有种泪目的冲动。
在生命的最终时刻,高远没有选择完成自己所谓的心愿,而是悄悄给最好的朋友留下祝福。
祝福他们早日成长,但千万不要经历自己当初的痛苦,愿他们继续保持欢乐,保持“年少不知愁”的状态。
这才是他“小小的愿望”。

说完电影的可取之处,接下来就该是打脸时间了。
或许是因为对原版剧情的过度依赖,秉持着“拿来主义”的导演田羽光对翻拍版剧情的打磨就显得不够走心。
以至于,我们能在成片中看到大量熟悉的影子。

不可否认,片中确实还特地添加了不少本土化细节——
锡纸烫、乔丹鞋、灌篮高手的画面,为了偷玩电脑与父母斗智斗勇的桥段。
以及记者采访报道时反复提及的“究竟是道德沦丧,还是人性的泯灭?”
再加上,沙雕三人组与交警叔叔击掌的情节,这些都算是不错的创新。

但坦诚地说,本片最大的败笔其实倒不在于对成人梗的净化,而在于叙事节奏的脱节、笑料与剧情的割裂。
所有的笑点几乎就是为了“笑果”服务,甚至可以为此牺牲剧情逻辑。
比如,我就想不通为什么徐、张二人明明毕业了,还是会在面对已经辞职下海的夏老师时,忍不住瑟瑟发抖。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余威未消?

再举个例子。
当两个好兄弟发现联络老同学来给高远充当女朋友这条路行不通时,居然转而把目光投向“点穴”。
至于为什么张正阳会突发奇想,认为点穴和理疗能够给高远带来谈恋爱般的神奇效果。
唯一行得通的解释,大概只能是他确实是被老父亲的一顿毒打给点到太阳穴,然后脑洞大开了吧。

巴掌狠狠甩出去了,甜枣也给了,最后再来聊聊这部电影的最大闪光点—彭昱畅
从表面来看,一个无时不刻瘫坐在床上或轮椅上的角色,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出彩。
因为没有太多肢体动作,就意味着欠缺爆发戏,而且发挥余地不大。
但他的演绎却足以挣脱病床的束缚,投射出角色内在的流动性。

无论是护士给他量血压时,为了防止被发现,只敢小心翼翼偷瞄的玩味眼神。

或是在二人带着他赶往海边时,他那略显空洞的神情。
在两人既兴奋又夸张的表情衬托下,就愈发显示出他苍白面色下的平淡与丧气。

以及忍不住对着二人坦露心声时,那笑中带泪的脆弱表情。
在有限范围内,他给“高远”这个角色涂抹上了十足绚丽的色彩。

确实,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演员,彭昱畅在饰演18岁少年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剧中这个身患绝症,既要直面生死,又要向家人和朋友隐瞒内心阴暗情绪的主角,需要的绝不仅仅只是少年人的活泼天真。
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他时不时会透露出一种不为人知的颓废阴郁和阳光开朗混合而成的青涩气质。

一方面是青春期少年自带的蓬勃气息与跃跃欲试的雄性荷尔蒙,另一方面则是生命力不断流失带来的虚弱和无力。两种看似互相矛盾的特质,都被彭昱畅拿捏稳当。
最重要的,他的眼神仿佛有股吸力。
不仅让人忍不住想感叹“这个弟弟真可爱”,更令人体会到他对表演的郑重与执着。

这让我瞬间想起GQ十周年纪念盛典流出的物料中,文淇那个富有层次感、略带鬼马气质的回眸。
在我看来,二人都具备一种闪闪发光的特质,那就是新生代演员独有的韧劲与镜头感。

说回彭昱畅,他不仅成功代入角色,把自己作为“高远”的容器。
如实地替他传达着喜怒哀乐,还试着融入自己的理解。

甚至,在拍摄结束之后,依然带着他的影子

“甜蜜的负担”,这是我对演员过于入戏的理解。
它既能帮助演员沉浸于灵感之中,有时也会伴随巨大压力。
就像希斯·莱杰几乎是以生命为代价,用他癫狂到极致的演技赋予小丑以灵魂。
他可以为了揣摩小丑的心理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酒店房间中整整43天,每天独自练习舔嘴唇,捋头发,说话语气等等。
最后,甚至因为不堪忍受“小丑”这个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导致药物成瘾(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也存在其他解读)。

但就像凭借《痛苦与荣耀》获得戛纳影帝的安东尼奥·班德拉斯曾在获奖感言中所说:
“人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生活在红毯上,但在任何一个艺术从业者背后,都有许多牺牲和痛苦。”


换言之,对于所有演员而言,如果不曾付出痛苦与代价、不曾燃烧自我,那么就绝不配获得任何荣耀。
彭昱畅这个宝藏男孩,亦如是。

为了拍好在沙滩的几场戏,展示出更好的画面,他不知道摔了多少次;

为了戏剧效果,他不顾危险踏进海浪,随着浪花漂浮。

在其他人眼中,这些或许都是最基础、最直白的笨办法。
但在知耻而后勇的彭昱畅心中,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付出,是在攀登与仰望的路上不值一提的磨练。
如果没有经历过《闪光少女》《大象席地而坐》《快把我哥带走》的连番磨砺和淬炼,也就没有今天的彭昱畅。
“第一次有人说我演戏不好,当时感觉所有血都冲到脑子里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但我知道人家说得是对的,演戏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诚然,哪怕戴着十层厚的粉丝滤镜,我也不敢鼓吹彭昱畅这次的演技达到了所谓“爆棚”水准。
但我敢说,小小少年,未来可期。

把目光放回到电影本身,我对它的评价其实是两极矛盾的。
作为单纯的商业喜剧片,它只能算是勉强合格。
但作为一部“清流中的泥石流”式的青春片,它又多少带给我一些惊喜。

过去,我们都爱吐槽国产青春片是多么狗血和空洞——
假模假式的套路化情节、苍白肤浅的内涵,对青春的片面解读,再配上清一色的柔光特写。
总是充斥着霸道地表白、莫名其妙的群架,尤其偏爱以误会/出国/堕胎作为剧情的推进契机,让人无力吐槽。
总之,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大同小异,恍若出自同一条流水线。

但《小小的愿望》不同。
它既非透明纯洁的像少女心事一般,也拒绝用柔光滤镜塑造出岁月静好的错觉。
而是用另一种直白、粗粝的方式打开了小小的切口,试着讨论生命、死亡,性,讨论那些更严肃沉重的话题。
而且不得不承认,即使是遮遮掩掩的暗示恐怕也好过故作清纯无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21
DB+21 2019-09-19

   ˆˆ韶华包包﹤﹤﹤﹤

倾觞不记韶华

ZxID:20720787

等级: 元老
配偶: 冷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9-19 0
   ˆˆ韶华包包﹤﹤﹤﹤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