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cci米兰时装周大秀,美丑争议背后的哲学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娱乐时尚星座Gucci米兰时装周大秀,美丑争议背后的哲学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时尚衣妆]Gucci米兰时装周大秀,美丑争议背后的哲学

楼层直达
南兮 

ZxID:22322

等级: 大元帅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9-24 0

Gucci的商业成功离不开它所引起的争议,它的繁复浪漫主义一再挑战奢侈品行业传统美,试图证明“什么美都是可能的”。

作者 | 王潇洒
“神话世界被建立起来,似乎只为了再被摧毁,好从碎片中建起新世界来”,美国人类学之父Franz Boas曾如此说道。创意总监Alessandro Michele一手为Gucci构建的神话故事还能走多远,正受到业界高度关注。
据时尚商业快讯,近年来频频被质疑缺乏新鲜感的意大利奢侈品牌Gucci在米兰的Gucci Hub发布2020年春夏系列大秀。在Alessandro Michele的主导下,Gucci 2020年春夏成衣大秀现场被布置成了一个如电影《闪灵》般精神压抑的景观。
甫一开场,一溜穿着白大褂的男男女女缓缓出现,他们没有自由,不得动弹,一个个搭载着惨白色灯带的电梯传递而出,活似恐怖病栋中的工业流水线,为人们任意窥视。那一连串的白色病服,或是绑带设在背后,或是完全在胸前牢牢固定,与精神病院的“拘束服”无异,隐喻着他们不能自由穿卸,从生理到心理都为别人所控制。

Gucci 2020年春夏成衣大秀现场被布置成一个如电影《闪灵》般精神压抑的景观,模特擅自举手“精神健康不是时尚”以示抗议
突然现场一片黑暗,背景音也从伴随焦躁鼓点的二人对话转为更为悠扬的音乐,醒目灯光乍放,模特们身着五颜六色的Gucci 2020年春夏系列鱼贯而出,就如同擅长广采博收熔古铸今的Alessandro Michele过去几年成功为Gucci所建构的“时尚文化博物馆”一样,在这场秀上他融合了60年代嬉皮士&吉普赛、70年代Disco舞厅、再到80年代纽约盗版贩子Dapper Dan等,通过挪用、拼贴、反转等多元化艺术手法,再次炮制一出繁复华丽却又怪诞邪典的时尚景观。
不过业界没有预料到的是,模特Ayesha Tan-Jones在开场时擅自举起了写着“Mental Helth Is Not Fashion”(精神健康不是时尚)的双手以示对大秀的抗议,认为时尚行业应当禁止对于精神健康这一概念的滥用。截至发稿,Gucci通过Instagram官方账号回应称此举旨在凸显系列主题,相关服饰并不会投入市场发售。
Gucci、福柯与“微观权利”
和以往一样,整场秀的节奏都在Alessandro Michele的严格控制之下。他先是搬出肃穆的精神病院进行震慑,然后进行解放运动,把丰富多彩的个体生命绽放给你看。通过一张一弛、先抑后扬的对比手法,向观众进行强有力的情绪煽动,带出这场秀背后的灵感来源,既有的社会模式,究竟有利于个人进行自我规训还是进行自我表达?
这来源于福柯的权利美学,在1960年代,福柯就在法国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关心自己”: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件艺术品,用本雅明或波德莱尔的词,就是“赶时髦”(dandysme)。在由知识、模式和权利关系编织的社会结构中,开辟出个人的自由空间。这样一来,个人与权利社会的关系就不是直接对立,而能从中解脱。
由此,迎合了席卷美国的“反文化运动”与法国的“五月风暴”,大批觉醒的从传统家庭中脱身而出的女性视若圭臬,触动了当时在伦敦经营时装店的设计师Mary Quant设计出“超短裙”。并与Pierre Cardin、Cristobal Balenciaga一道,构成了1960年代的时尚面貌。
Alessandro Michele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一场秀,表达了恐怕三重意思。第一是通过时装秀场内的前后对比,为他的繁复浪漫主义美学摇旗呐喊;二是借时装秀隐喻社会当下的“微观权利”,对外部世界的束缚进行批判;第三重潜台词,则是发起对美丑观念的诘问。他从扁平化的奢侈品传统美学中抽离了出来,不走在单纯美丑的二元对立中,也就意味着有可能打破出新的审美标准。
归根结底,Gucci的争议与时尚的本质有关,即文化内容与生产关系的载体,今天时尚所呈现的“雅俗共赏”,来源于现代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解构主义
50年代列维 斯特劳斯从符号学衍生出来的结构主义,在剖析神话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社会学领域发扬光大。在他的研究中,作为人类社会最宏大的叙事“神话”,在千百年里始终用着同一结构,换句话说,对人类文明而言,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结构本身。
而时尚作为一种当代“神话”,同样是以有规则的内在变化逻辑为特征的一套衣着系统。不管设计师做一件衣服,抑或艺术家画一张画,都是用一套符号配置出完整结构的过程,从一个组合体(对象+事件)出发,通过揭示出自身结构,来体现整体特征。
刚刚展露头角的德里达针对炙手可热的结构主义,祭出了针锋相对的新论点——解构主义
对这套理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并不认同。德里达堪称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待了很久,作为老师和同学,往来于法国最聪明的人中间,包括福柯、布尔迪厄、热奈特等等。
1966年,刚刚展露头角的德里达针对炙手可热的结构主义,祭出了针锋相对的新论点解构主义。他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演讲《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中提到,解构不应该仅仅是对话语、哲学概念的分析,它必须向制度、社会和最顽固的传统挑战。
他的学生、哲学家高宣扬指出,德里达所发出的挑战,试图在颠覆传统的基础上,复原并发扬文化创造中最自由的生命运动过程。在德里达看来,人的思想创造活动、符号差异化过程以及指涉的客观存在,是与人类文化创造活动密切相关的三大基本因素。
德里达的学术论点在西方社会激起强烈反响,正契合着社会风向的转变。1968年,法国年轻人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活动。“禁止”与“解放”,这组反义词概括了60年代的西方主旋律。
从宏观的历史周期与社会发展来看,“解构”思想的诞生有其必然性。尽管德里达也承认,“解构”的思想源头深受尼采的影响。但是,经过二战洗礼之后,新生一代不愿再受传统禁锢,亟需一个新兴的、开明的思想替换,而解构思想的恰好出现,为“性解放”、“女权运动”等反文化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
往细了看,解构主义内在的颠覆性,冲击了传统文化体系的方方面面,使原先被上层精英垄断的文化解释权下放,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开始有了交集点。
撼动审美
一种货币如果没有人用它就一文不值,一脉思想也同样如此。
就像弗洛伊德与拉康开创的“精神分析”一样,“解构”成了学界的一门利器,威力巨大,却难以驾驭。
解构主义起初集中在对传统语言体系的彻底否定。但是随后,布尔迪厄、罗兰巴特、鲍德里亚、福柯等人的加入,以及拉毕卡和德勒兹等人进一步确立了整个学科的基础。而后该主义在Peter Eisenman的发展下,奠定了在建筑领域的理论体系。1977年,后现代建筑代表皮阿诺和罗杰斯在巴黎市中心建造的蓬皮杜中心,成了建筑领域的新典范。
自古以来,文化艺术都以各种形式表达内容,任何一种历史成果和创作经验,最终都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后世创作的典范。所以,文化表现的形式,既是必须采用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也反过来约束自己。
而解构所带来的的“反文化”,归根结底就是要打破一切结构形式的束缚。它带起了现代审美的一大波节奏。包括著名画家和建筑家所组成的Bauhaus学派,它主张“去无用装饰,唯功能留存”。今天的Ikea、Muji、Apple等等,都与Bauhaus有着或近或远的亲属关系。
在时装领域,从Vivienne Westwood到川久保铃,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女人,第一波挑战传统。Vivienne Westwood用Punk大闹英国,自不消多言。
而1981年,川久保玲在巴黎做第一场秀。带来日本的阴翳美学,极大冲击了当时趋向华丽的主流审美,秀没结束就走光一半人。而后,她不断从面料、服装结构等更多方面去挑战西方约定俗陈的规矩。如果没有之前那一拨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难以想象巴黎这个时尚首都能如此“大度”。
而之后的那批人,都与巴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或直接或间接都受到“解构”思想的洗礼。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6
DB+16 2019-09-25

(๑·́ ₃ ·̀๑) 『娱乐时尚星座』欢迎你!

章!!
辰默。

ZxID:19407189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9-25 0
(๑·́ ₃ ·̀๑) 『娱乐时尚星座』欢迎你!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