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人,都能从他的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每个国人,都能从他的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每个国人,都能从他的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0-03 0
每个国人,都能从他的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

“我这一生,不是依江,便是傍海,与水世界有缘。生在南京,童年多在江南的泽国,脚印无非沿着京沪铁轨,广义说来,长江下游是我的摇篮、木马。
抗战时期,日本人把我从下游赶来上游,中学六年就在这脚下茫茫的江水,嘉陵投怀于母水的三角地带,涛声盈耳地度过。战后回到石头城,又归位于浩荡的下游。所以我的早年岁月,总离不开这一条母河。”
乡愁诗人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备受世人推崇,拥有众多粉丝与知音。晚年时光里,他游历祖国河山,在汨罗江现场祭屈原,漫步杭州西湖、魁伟黄山、旧都西安,勾起怀古之思,回忆往昔悠悠岁月,满纸乡愁。
国庆假日,此刻,你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在余光中先生的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3/43889a17162c4540808bb823196c3fcd.jpeg[/img]
[b]西湖重游[/b]
四人沿着北山路东行,弱水背湖仰面,为我们指点山上矗立的保俶塔。终于走到白堤东端的断桥残雪,弱水说,相传《白蛇传》中许仙就是在这里邂逅了白娘子。桥上有一木亭,匾书“云水光中”,十多年前简锦松游湖,见题词含有我名,曾摄影相赠。那天游客不少,更多晨练的市民,就在亭前相拥起舞,一片太平盛世气象——不知当年父母带我来游,是否也这般旖旎风光。
杭州人得天独厚,传统特长,一道堤上有多少故事,一声橹里有多少兴亡,真令我不胜艳羡。去夏我和家人游佛罗伦萨,也不胜低回,但是杭州的风流儒雅,似乎更令我神往。苏堤与白堤,岳墓与秋瑾墓,灵隐寺与香积寺,雷峰塔与六和塔,这一切牵人心肠的地标,甚至是引人梦游的坐标,又何逊于佛罗伦萨与威尼斯?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3/94d15ca75eea4d0eb67e4757ed83316e.jpeg[/img]
[b]黄山诧异[/b]
语云:看山忌平。不过如果山太不平,太不平凡了,却又难尽其妙。世上许多名山胜景,往往都在看台上设置铜牌,用箭头来标示景点的方向与距离,有时更附设可以调整的望远镜;在黄山上却未见这些——也许是不便,但更是优点。因为名峰已多达七十二座了,备图识山,将不胜其烦;设置太多,更会妨碍自然景色。黄山广达一百五十四平方公里,山径长七十公里,石阶有六万多级,管理处的原则是尽量维持原貌,不让人工干扰神功。我去过英国西北部的湖区,也是如此。
黄山之富,仅其静态已难尽述,至于风起云涌,雪落冰封,就更变化万殊。就算只看静态,也要叹为观止。黄山的千岩万壑,虽然博大,却是立体的雕刻,用的是亿年的风霜冰雪,而非平面的壁画,一览可全。陡径攀登,不敢分心看山,就算站稳了看,也不能只是左顾右盼,还得瞻前顾后,甚至上下求索,到了荡胸决眦的地步。那么鬼斧神工的一件件超巨雕刻,怎能只求一面之缘呢?可是要绕行以观,却全无可能:真是人不如鸟,甚至不如猿猴。所以啊,尔等凡人,最多不过是矮子看戏,而且是站在后排,当然难窥项背,更不容见识真面目了。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3/c6834ed1523845a9a21ff18565a55944.jpeg[/img]
[b]雁山瓯水[/b]
温州简称“瓯”,瓯江即由此入海。河口有大小三岛,最里面的最小,叫江心屿,隔水南望鹿城市区,北邻永嘉县界。王思任的游记《孤屿》说:“九斗山之城北,有江枕曰孤屿,谢康乐所朝夕也。屿去城百楫,东西两山贯耳,海潭注其间,故于山名孤屿,而于水又名中川。”临别温州前一日,伴我和妻女共登雁荡的主人,加上文联的曹凌云主席,又伴我们游岛。
天气依然晴艳,像维持了七日的奇迹。码头待渡,我们的眼神早已飞越寒潮,一遍遍扫掠过岛上的地势与塔影。最夺目的是左右遥对的东塔、西塔。左边的西塔就像常见的七层浮屠,但是东塔,咦,怎么顶上不尖,反而鼓鼓的有一团黑影?日迁、国荣、美玲一伙七嘴八舌,争相解释,说那是早年英国人在塔旁建领事馆,嫌塔顶鸟群聒噪,竟把塔顶毁掉,不料仍有飞鸟衔来种子,结果断垣颓壁中却长出一棵榕树,成了一座怪塔。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3/f5e1368160a94388a335d1c2537fe75b.jpeg[/img]
[b]古都登高[/b]
西安之行,虽然无缘遍访古迹,甚至走马观花都说不上,幸而还去了一趟西安博物院,稍稍解了“恨古人吾不见”之憾。博物院面积颇广,由博物馆、荐福寺、小雁塔三者组成。我存十多年前已来过西安,这次陪我同来,也未能畅览她想看的文物,好在我们还是在此博物馆中流连了近一小时。秦朝的瓦当,西汉的鎏金铜钟,唐朝的三彩腾空骑马胡人俑、鎏金走龙等,还是满足了我们的怀古之情与美感。
在开花的石榴树荫下,我们仰见了逼在半空的小雁塔,我立刻决定要攀登绝顶。导游是一位很帅气的青年,他说,很抱歉,规定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不准攀爬。我在世界各地旅行,几乎无塔不登,两年前我在佛罗伦萨登过的百花圣母大教堂和乔托钟楼都比眼前这小雁塔高,我怎么能拒绝唐代风云的号召呢?于是我对导游说,何妨先陪我爬到第三层,如果见我余勇可嘉,就让我一路仰攻到顶如何。他答应了,就和炳文陪我登上第三层,见我并无异状,索性让我放步登高。一层比一层的内壁缩紧,到了十层以上,里面的空间便逼人愈甚,由不得登高客不缩头缩颈,收肘弓腰,谦卑起来。同时塔外的风景也不断地匍匐下去。这时,也没人能够分神去扶别人了。如是螺旋自拔,不让土地公在后拽腿,终于钻到了塔顶。全西安都在脚底了。足之所苦,目之所乐,登高三昧,不过如此。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3/eafc4affdcf449b599d2e72e17de62c8.jpeg[/img]
[b]片瓦渡海[/b]
凡是未登朝天门北望的人,都不能自称到过重庆。因为这是水陆重庆的看台,巴蜀向世界敞开的大门。有人不免会想到三峡,不过三峡长胜于宽,历史与传说回音不断,就像河西走廊一样,与其说是大门,不如说是长廊。
细雨洒面,烟波浩渺,嘉陵江从西来,就在广场的脚下汇入了长江的主流,共同滚滚北去,较清的一股是嘉陵之水,主流则呈现黄褐。江面颇宽,合流处更形空阔。俯临在水域上空,重庆、江北、南岸,鼎立而三,矗起的立体建筑,遥遥相望,加上层楼背后的山影叠翠,神工之雄伟,人力之壮丽,那气象,该是西南第一。
倚立在螺旋形栏杆旁边,我有“就位”之感。此刻我站的位置,正是少年时代回忆的焦点,因为两条大河在此合流,把焦点对准了。人云回乡可解乡愁,其实未必。时代变得太快,沧桑密度加深。六十年前,在这码头随母亲登上招商局的轮船,一路顺流回去“下江”的,是一个十八岁的男孩,胜利还乡的喜悦,并不能抵偿离蜀的依依。那许多好同学啊,一出三峡,此生恐怕就无缘重见了。那时的重庆,尽管是战时的陪都,哪有今日的重庆这么高俊、挺拔?朝天门简陋的陡坡上,熙熙攘攘,大呼小叫的,多是黝黑瘦小的挑夫、在滑竿重负下喘息的轿夫、背行李提包袱的乡人,或是蹲在长凳上抽旱烟的老人。因为抗战苦啊蜀道更难,我这羞怯的乡下孩子进一趟城是天大的事,步行加上骑小川马,至少一整个下午;而坐小火轮顺嘉陵江南下,一路摇摇摆摆,马达声虐耳扑扑不停,也得耗两个钟头。那时候,泡茶馆是小市民主要的消遣;加一包花生、瓜子或蚕豆,就可以围着四方小桌或躺在竹睡椅上,逍遥半个夏日,或打瞌睡,或看旧小说与俄国小说的译本,或看晚报,或与三两好友“摆龙门阵”。这一切比起今日的咖啡馆、火锅店、星巴克店,似乎太土太老旧了,但今日的重庆,新而又帅,高而又炫,却无门可通我的少年世界。
以上文字均摘自《粉丝与知音》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3/8c9f1e28cdc94a528f0108daf0b6eb68.jpeg[/img]
[b]最不喜欢有人问我:“你还在写作吗?”[/b]
[b]这漫不经心的空洞问题,我听来就像是问:“你还在呼吸吗?”[/b]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9-10-04

๓活动奖励 ๓ 咖啡聊天、纪念馆、校园青春、微信 •  欢迎您!

亖 

ZxID:4279694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10-04 0
๓活动奖励 ๓ 咖啡聊天、纪念馆、校园青春、微信 •  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