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丨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重阳节丨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重阳节丨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0-07 0

天高云淡,秋风乍起,
黄叶飘零,重阳又至。
诗云“一叶落知天下秋”,
古人常将生命轮回与时令往复相比,
因春生秋落而叹生命盛衰,
对秋日怀有别样情愫,
遂演化出独特的重阳佳节。

重阳,从辟邪到祈寿
一般认为,重阳节俗始于汉朝,成于魏晋。南朝梁吴均所作《续齐谐记》中记载: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这当然虽然只是古老的传说,但它反映出:重阳节最早起源于人们驱灾辟邪的祈愿。
九月九日已是深秋,正如苏轼《重九诗》所说,已处“秋冬交”,是气候的转折点,天气将由凉转寒。从数字来看,《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与月皆逢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它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同时,九又与“久”同音,寓意健康长久。从阴阳上来看,此时阳气达到极点,而阳极必变,在阴阳转化之际,未知的灾祸易乘机侵入,所以要有驱灾避祸的举措。
在古代,我们的先辈只能用时令的天然植物来防病避疫。就像端午用艾草和菖蒲一样,重阳主要用茱萸和菊花。
茱萸是茴香科落叶小乔木,香气浓郁,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消积食、利五脏等功用。西晋周处《风土记》说:“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以此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锌恶气,而御初寒。”说明晋代人已佩戴茱萸,认为可以驱邪辟灾,抵御初寒,茱萸因此也被称为“辟邪翁”,成为重阳节的吉祥物之一。至唐代,茱萸由单纯药用增加上装饰美容、寄托离情、祝颂延年益寿等含义。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反映出茱萸在唐代重阳节俗中的重要地位。

重阳节前后正是菊花当令之时,很自然菊花就成为重阳节的节花,重阳因此又被称为“菊花节”。菊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多方面的医学价值,被视为长寿的吉祥花,有“延龄客”“寿客”“长寿花”等别称,古人云“菊能轻身益气,令人久寿”,《千金方》中说“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袋枕头,能去头风(偏头痛)、明眼目”。笔记小说《琅嬛记》里还有食菊升仙的传说:武林人曹子虚,仰慕陶渊明,雅好种菊,各个品种都有。一日早起,见大黄菊心生一红子,三日竟长成樱桃般大小,邻家女偷偷摘了吃下去,吃完便乘风而去,飞升成仙了。
赏菊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陶渊明对重阳赏菊风气的流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菊花也因此有了“陶菊”“彭泽菊”的雅称。唐代时期,重阳赏菊的风气依然很流行。初唐王勃《九日》诗云:“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诗人用风趣的口吻说明了当时重阳赏菊之盛。
明代李时勉在《九日赏菊诗序》中说他在庭院里种了一些菊花,每到重九,繁英欲吐,秀色可餐,他邀请一些朋友来他家观赏,大家传杯换盏,赋诗抒怀,其乐融融,这是京城士人的赏菊情况。明代著名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六《菊海》中记述了山东兖州地区的赏菊之风:说兖州张氏邀请他赏菊,他到张氏的园圃一看,一大片空地上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菊花,张岱惊叹道:“真菊海也!”作者进一步介绍说:兖州缙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肴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一家一户而艺菊成海,堪与今之公园媲美。缙绅之家处处都要点缀上菊花,夜晚还要在菊花间点上蜡烛,渲染出一种别样的观赏气氛。
在重阳节人们不仅要赏菊,还要簪菊,把菊花插在头上鬓边,晚唐杜牧诗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壸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除了簪菊赏菊菊,而且还要饮菊食菊。农历九月,百花凋零后,菊花独迎凉风盛开,古人认为其凝聚了天地灵气,因此对食菊、饮菊诸事寄予了延年益寿的祈望,其中喝菊花酒当是第一件。陶渊明《饮酒》诗里说,“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从此忘忧物,遣我远世情……”这里喝的就是菊花酒。古代酿制菊花酒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菊花盛开时,连茎叶采下,泡在米酒或麦酒中,把酒坛密封存放到次年重阳节时,开坛饮用;一种是在九月九日时摘下菊花晒干,用糯米一斗蒸熟制米酒,配上五两菊花末泡制而成,贮放一年后饮用。
登高当然是重阳节最古老最基础的节俗。最高的是天,登高可以靠近天,便于沟通天人,先民崇拜和敬畏天,以登高的形式进行沟通。传说黄帝就是在九月九日乘黄龙升天的,天后妈祖也是在九月九日升天成仙的。
在桓景的故事里,登高是为了消祸避灾,这是这项民俗最初始的内核,随着文明的发展,辟邪避灾的色彩逐渐淡化,求愉悦、娱乐和祈增寿的主题越来越浓。史传东晋谢灵运为了登高还发明过登山木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这是一种鞋底有可拆卸木齿的木屐,李白“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所说的“谢公屐”正是此物。在中秋节祈愿“圆”,团圆,圆满;在重阳节祈愿“高”,百事高,步步高。登高,健身爽神,延年益寿,“高”在年龄上就是“高龄”“高寿”,“九”同“久”,都含有祈寿的意蕴。
重阳节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古代称糕为饵,无论是糕还是饵,古人都赋予其吉祥的含义,一是避邪,《西京杂记》说“食蓬饵以祓妖”;二是“糕”与“高”同音,古人以此寓意吉祥,吃重阳糕就寓意步步登高,吉祥如意。同时,重阳节蒸糕给老人吃,表达“敬老”之意,又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宋代以降,重阳糕的花色品种日益繁富,有在糕上插菊花或剪菊彩装饰,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有的把重阳糕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有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重阳,从惜秋到胜春
在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影响下,中国人总是把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联系在一起,潮起潮落,花开花谢,都会引发生命的颤动、盛衰的感喟。面对岿然不动的山岳和长流不息的江河,文人本来就在慨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山川永固而人生几何,“人生易老天难老”,这已成为千古之憾恨。
另一方面,古人把从初春到暮秋视为生命由盛到衰的过程,初春是青春勃发,暮秋是行将衰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心为愁,“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天凉好个秋”就蕴含着愁。愁什么呢?各人自有各人的心事,作为文化群体的共有心事是盛衰忧思。欧阳修《秋声赋》描摹秋,称其色惨淡,阴晦密聚;其气凓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常以肃杀而为心,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这典型地表现了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蕴涵着古人深沉的盛衰忧思、生死忧思。
如果说清明节是“踏青”迎春,重阳节则是“辞青”送秋了。以什么心态送秋,以什么情调咏重阳呢?中国文人从悲秋中挣脱出来,抖擞起精神,强调重阳的另外一面,在人生的征途上继续登高,珍惜最后一抹夕阳,与黄菊、红叶共抗寒霜。
经历了艳春和炎夏,到重阳,秋高气爽,天宇朗彻,犹如上了年纪之人,阅历了人生,神清气定。面临冉冉将至的肃冬,重阳珍惜生机,珍惜生命:入冬前再次呈现大自然的生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垂暮前再度释放生命的辉煌,“莫道桑榆晚,红霞正满天”,这些旋律,在重阳诗词中不断奏出。与此种心态相融通,除登高和赏菊之外,夕阳红和红叶也成为重阳诗重要的意像。
晚唐诗人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的乐游原(这正是重阳登高之处),慨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以落晖寄寓人生迟暮垂老的伤感,憾恨绵绵。而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则反其恨而达观: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晏子春秋》载:“(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临淄)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留恋都城,惧死而泪下沾衣,与李商隐的《乐游原》同调。杜牧一并反其调:不但“牛山何必独沾衣”,而且“不作登临恨落晖”,而是要“菊花须插满头归”。后人主张可将李商隐的两句名句颠倒过来:“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辞却迟暮的伤感,再看暮秋重阳,景色也就焕然一新。韩琦《重九会光化二园》说:“谁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阳景自新。”马致远的《秋思》:“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黄、紫、红,色彩鲜新,生机盎然。
重阳节虽值深秋,但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呼朋引伴,登高望远,赏花酌酒,吟诗作对,岂不乐哉!秋日确可胜春朝!

重阳,尊老敬老爱老
九月初九的“九九”谐音“久久”,众人常借此时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平安、幸福。1989年,国家把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为全国的“敬老日”。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从舜帝以孝德闻名天下的传说,到汉代将“孝”纳入选拔人才的考核;从唐玄宗李隆基亲注《孝经》,到清康熙皇帝大办“千叟宴”……孝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也写道:“中国文化自家族生活衍来,而非衍自集团。亲子关系为家族生活核心,一孝字正为其文化所尚之扼要点出。”他一语道出了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渗透至几千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一种民族修养,更是一种文化境界和内化力量。
我们为什么要敬老?除了传统,敬老也是敬我们自己。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人还说:“莫笑别人老,自己终归老。”时间对谁都是公平的,总有一天,你也会老去。也会在重阳这样的日子里,思念已故的亲人,翘首等待着归人,我们终将会发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月无情是个贼,它会偷走青春、记忆,然后推着我们慢慢地走向生命的终结,我们都会有老去的时候,敬老,就是敬自己。
敬老爱老不仅仅在物质,更在心意。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如今,高铁很快,视频很简单。可是一句“工作忙”经常横亘在子女和老人中间,我在工作这头,父母在思念的那头。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现代人虽已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然而节省一些娱乐、应酬的时间,尽量抽空多陪陪老人,多与他们来聊天,多送上一些关怀和问候,却没有那么难。“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年重阳恰逢国庆假期,莫让父母尊长“重阳独酌杯中酒”,我们不妨回家耐心地听听他们的“唠叨”。
孝悌之心有之,则情感必发乎初心,尊老、敬老、爱老是重阳的主题之一,但敬老爱老并不仅在重阳这一特定的时间里,如果我们内心时刻充满爱意,处处有爱心之举,哪一天都是重阳节。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9-10-08

๓活动奖励 ๓ 咖啡聊天、纪念馆、校园青春、微信 •  欢迎您!

亖 

ZxID:4279694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10-08 0
๓活动奖励 ๓ 咖啡聊天、纪念馆、校园青春、微信 •  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