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出锅的大棒骨。在拥有漫长冬季的东北,肉食是获取热量最直接的途径。加之早期许多游牧民族发端于此地,形成了这里大口吃肉的饮食习惯。
东北菜不洋气?你品你仔细品无论是近期大火的
东北文艺复兴,还是B站著名文艺地标
“中国哥谭市”铁岭,东北都一改传统语境里单色调的钢筋森林形象,
多彩又包容,极具蒸汽波色彩。
▲ 最美味的“混血”——锅包肉~
任何文化来到东北,都能被迅速解构,而后融入这片黑土地。食物同样如此。在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除了最原始的
少数民族,更多的还是来自山东、河南、河北
“闯关东”的百姓。加之东侧受
朝鲜半岛影响,北侧受
俄罗斯影响,各种饮食文化在东北交织共存,让这片包容的土地,在饮食上
极具国际范儿。
▲ 极具国际范儿的东北,你还不来尝尝~
中俄混血的食物长啥样?大多时候,一道河、一座山,就能划分一座城、一个省,乃至一个国家。但
地理范畴的划分,并不能区隔生活、饮食习惯。▲ 俄式?中式?美食也可以混血啊~
正如俄罗斯人热衷于在中国网购,跨河来站点取快递,很多俄罗斯式的饮食习惯,同样在黑龙江一带普及生根,交融“混血”后,被烙上东北的印记。
在东北,最不缺的就是“混血美食”。在所有的中俄混血食物中,除却早已“出圈”的锅包肉,
哈尔滨罐虾是东北小朋友最喜爱的食物之一。
▲ 酸酸甜甜的罐虾。
类似于中俄混血的红菜汤,罐虾同样以
西红柿作为底料。罐虾的做法,并不复杂。裹上鸡蛋、面粉的虾仁,过热油炸熟后,放入以西红柿为底料的焖烧杯中,最后加入芹菜、胡萝卜等配菜,焖制一小时左右即可。
在真空的罐中,大粒的虾仁逐渐变红,释放出浓郁的鲜香。之后番茄酱的酸甜味道,“步步紧逼”,丝丝缕缕地浸入虾肉,让质朴的虾仁摇身一变,跃为极具混搭滋味的国际范儿美食。除却罐虾,
罐牛、罐羊等美食,也有着相同的烹饪手法。
▲ 几乎每个黑龙江孩子外出上学时,行李箱里肯定装有带给舍友的哈尔滨红肠。
如果要选一种食物,为哈尔滨代言,
红肠很有可能是你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名词。红肠又称里道斯,自俄罗斯、立陶宛“远道而来”。从19世纪末传入中国,红肠并没有“水土不服”,反而“如鱼得水”,和
哈尔滨、七台河、佳木斯一带的饮食习惯融合,成为极具当地风味的特色食物。
浓郁的蒜香,是哈尔滨红肠的精髓所在。咬过烟熏的红肠外衣,肥肉的盈润充斥在齿颊之间,此时溢出的蒜香,让整根红肠,都“灵动”了起来。层次分明的味道,在舌尖轮播,经久不散的香味,是让东北人感到踏实的生活气息。
▲ 里脊肉过油。
不同于锅包肉的“原教旨主义”之争,溜肉段在黑吉辽的做法基本一致,唯有配菜略有差异。“溜”,是鲁菜的传统做法。
但凡“溜”的菜,一般是先炸后挂浆,而后再放入油锅复炸。溜过的猪里脊肉段,和着呛辣的青椒翻炒,有种
焦灼的烟火气。撒上些白胡椒粉,胡椒和醋碰撞出直愣愣的
冲味儿,直勾得人口水上涌,不由“支棱”起来。
▲ 从外观上看,溜肉段和锅包肉像一对双生子。不同于锅包肉创新的酸甜口,溜肉段是传统的咸口菜。
食物即生活。东三省的饮食习惯上,有着多个民族、多个国家的影子。混血也好,乡土也罢,
各种概念都能被接纳与消化,这恰是东北的包容与柔情。
这么洋气的东北菜,你最喜欢哪一个?-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