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读 | 冬至将至 试数窗前九九图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今晚读 | 冬至将至 试数窗前九九图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经典转帖]今晚读 | 冬至将至 试数窗前九九图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0 0



在漫长的隆冬三月,人们常掰着指头计算着春天的距离,企盼着春天的脚步。在此基础上,由“数九”发展为“九九歌”,再由“九九歌”演化成“九九消寒图”,进而九九消寒图又在实用性和装饰性上变化出多种样式,随即在各地也都融入了地方特色,可谓丰富多彩,蔚为大观。明清以降,上至皇家宫廷,下至平民百姓,因袭日久,遂成民俗特色文化。

图① 故宫博物院藏《九阳消寒图》

图② 武强年画《六子争头》

图③ 紫禁城养心殿西间燕禧堂的九九消寒图

图④ 杨柳青年画以娃娃与戏出相结合的娃娃戏形式表现“九九消寒”这一主题
版本各异的九九歌
冬至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北半球在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过节的习俗起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古时每届此日,上至百官朝贺,下至百业停工,相互宴请,馈赠礼品,因此民间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过了冬至,就进入数九隆冬。所谓“冬至数九”,即从冬至这天起,每数九天算一个“九”。因冬至是“头九头”,故往后数九天即称为“头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第三个九天为“三九”,依此类推。一直数到第九个九天,共计九九八十一天。度过此时,则是寒冬将尽,春天即来。
“数九”期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太阳直射纬度从南回归线北移,北半球白昼渐长,寒气渐消。所以数九的过程也就是消寒的过程。“数九”习俗源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不过早在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人们按照各地的农事物候和风俗习惯,编排出适合各自使用的九九谚语和顺口溜,逐渐形成了在全国流传甚广的九九歌。虽版本不一,但多同中有异。仅明代就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如明代刘侗等撰《帝京景物略》,其中“九九歌”云:“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虼蚤出。”觱篥为古簧管乐器名,以竹为管,管口插有芦制哨子,有九孔,由西域传入,为隋唐燕乐及唐宋教坊乐的重要乐器。而盐虎本来指古代一种虎形的盐,这里比喻人们所堆的雪人。
明代谢肇淛的笔记类著作《五杂俎》也记载了《九九歌》云:“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简单明了,更加通俗易记。
时至今日,在京津一带仍然流传九九歌,较为常见的版本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虽然各地的歌词不尽相同,但其三言两语,就把天气变化与自然景物囊括其中,还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甚至成为孩童的启蒙歌谣。
样式丰富的消寒图
明末刘若愚《酌中志》记载:“冬至节,宫眷内臣皆穿阳生补子蟒衣,室中多画绵羊引子画帖。”这“绵羊引子画帖”,今已绝迹。不过,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一幅清乾隆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应与之类似。图绣蓝天彩云下,山坡溪流,苍松翠柏,梅花盛开,茶花、青竹、灵芝、山石点缀其间,三名太子放牧九只山羊。九只山羊寓意“九阳消寒”;三在古代表示多数,男子属阳,有“三阳开泰”之意。图上有乾隆皇帝御制诗一首:“九羊意寄九阳乎,因有消寒数九图。子半回春心可见,男三开泰义犹符。宋时创作真称巧,苏匠仿为了弗殊。漫说今人不如古,以云返朴欲惭吾。”诗中称赞了宋人的九阳消寒图的巧妙和苏州工匠们缂丝仿画技术的巧夺天工。可见,九阳消寒图早在宋代就已有之。
此外,《酌中志》中还写道:“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每九诗四句,自‘一九初寒才是冬’起,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止,皆瞽词俚语之类,非词臣应制所作,又非御制,不知如何相传,久遵而不改,可疑亦可叹也。近年易以新式诗句之图二三种,传尚未广。”
在民间,九九消寒图相对更为简便易行。最简单的是九圈消寒图。顾名思义,通过在圆形内用填涂的方式标记每天的天气状况,以记录数九。《燕京岁时记》中提及:“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
九圈消寒图虽制作简单,但缺少艺术性与装饰性。又在此基础上,逐渐变化出其他样式的消寒图。
首先是从圆圈发展到铜钱形、阴阳鱼等造型。再复杂的,就有了梅花消寒图。《帝京岁时纪胜》有言:“至日数九,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毕,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图。傍一联曰:‘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元人杨允孚有《滦京杂咏》诗云:“试数窗前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日是杏株。”
“管城春满”
九九消寒图的习俗,首先在清代宫廷中颇为盛行。据清吴振棫所著《养吉斋丛录》载:“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内值翰林诸臣,按日填廓,细注阴晴风雪,皆以空白成字,工致绝伦。每岁相沿,遂成故事。”徐珂的《清稗类钞》也有言:“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寓意迎春。在繁体基础上,通过增减笔画,使每字九笔。入九后,每日填涂一笔,延续九九八十一天。“管城春满”中“管城”二字出自韩愈《毛颖传》:“笔受封于管,号‘管城子’。”“管城春满”也就是说笔画全部填满,春天即至。紫禁城养心殿西间的燕禧堂隔扇上,至今仍挂有此种消寒图。
除“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外,人们还创作了很多类似的词句,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前春幽挟草巷重茵”“亭前屋后看劲柏风骨”“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等。均是通过增减笔画,凑成九字九笔,结合韵律,朗朗上口,有蕴含盼春之意在其中。更雅致者,进而制作九体对联,如:上联“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下联“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上联“春泉正春柳春染春美”,下联“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冬尽联成,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后来又觉得每日只添一两笔,不够尽兴,便在双钩笔画上,根据留白大小,将当日天气凝练成文字,填写其中,也成为是年冬季天气状况的记录。
天津的九九消寒图
在津沽的方志典籍中,较早记录九九消寒图的,可见于清同治九年刻印的《续天津县志》。在卷八风俗中写道:“冬至日,绘消寒图。”此后,张焘著《津门杂记》、赵光宸作《津门岁时记》都有类似文字。
1931年出版的《天津志略》对九九消寒图有更详细的描述:“遇冬至日……士大夫率于是日作消寒图。图以纸绘九格,格绘九圈,九九凡八十一圈,自冬至日起,日涂一圈,其涂法为:上阴下晴,左雾右风,中黑为雪;圈涂尽,则九九毕。又有绘素梅一枝,为八十一瓣,日染一瓣,亦分别阴晴风雪者,则较前法尤为风雅。”这两种消寒图,即是上文中介绍的九圈消寒图和梅花消寒图。
幼儿教育专家卢乐山自幼成长于教育世家。其祖父是著名藏书家卢木斋,其外祖父则是著名教育家、“南开校父”严范孙。在《卢乐山口述历史:我与幼儿教育》中就记述了卢乐山接受祖父、外祖父严格而富有趣味的家庭教育。其中特别提到,严范孙曾为外孙女制作“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九字消寒图。严范孙早年入翰林院,后又出任贵州学政,直至学部左侍郎,供奉朝廷,想来必是亲眼目睹宫中九九消寒图的形制。他所制作的消寒图,基本沿袭了养心殿的传统,只是将“亭”字改为“庭”字。可见《天津志略》中“士大夫率于是日作消寒图”所言不虚。
此外,冯文洵在1926年的《丙寅天津竹枝词》也写道:“预画消寒九九图,儿童冬学正伊吾。皇皇独有教书匠,生怕明年馆地无。”后附注释:“塾师例于冬至日定馆。”所谓“定馆”是指教书先生与东家或学校确定教育契约关系的程序。“塾师例于冬至日定馆”,是说私塾先生照例在冬至这一天要与东家签订来年的契约。如东家对于先生的教学成果不满意,有可能会另请高明,所以每到冬至,独有教书先生心中惶惶,生怕不再续约。另外我们也能发现,在民国年间,九九消寒图已进入私塾,成为儿童启蒙教育的教材。
年画中的九九消寒图
清代以来,鉴于民间对于九九消寒图的大量需求,年画业也开始印制。并在原有的形制上,结合年画特色及工艺特点进行改良创新。
在河北武强的年画代表作中,有一幅名为《六子争头》,就是将九九消寒图与民间智慧、工艺美术融为一体的代表作。画作中,以三个娃娃的大头为基础,通过其身体和臀部的相互借用,形成或躬或趴的六个不同姿态的孩子。通过“争头争腚”的谐音,寓意争头名,争财富。娃娃周围辅以十二生肖、四时花卉(牡丹、荷花、菊花、山茶)、福寿花瓶,代表四季平安。
《六子争头》的最初版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三个娃娃头,通过身体借用变为六个,取“六顺”之意;另一部分是两个娃娃,通过身体借用变为四个,有“四喜”之称。在十个娃娃的肚兜中取九个,画上九个圈,就成了九圈消寒图。演化至今,消寒图的实用性已经蜕化,但其中富于变化的造型和吉祥美好的寓意仍然得到重视,由此从两组娃娃简化为一组,形成了《六子争头》。
在杨柳青年画中,九九消寒图更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杨柳青年画多以胖娃娃为人物,取吉祥寓意,更有子孙繁盛的愿望。在全国各地的娃娃年画中,数杨柳青的娃娃画技艺精绝,也最为世人所熟知,尤其是娃娃抱鱼的“连年有余”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清代以来,通过对娃娃的服装、饰物、姿态、动作、环境等内容的描绘,将各种寓意赋予其中,形成了多种变化的娃娃画形象。其中之一就是九九消寒图。图绘娃娃手提一串铜钱,多为九个,每钱上各写一字,如“原是活财神来到咱家”,就成了写九九消寒图。
另有一种是以娃娃戏为主题。清代徽班进京后,戏曲成为京津一带民众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所以在杨柳青年画中也出现了大量戏出年画。其中“娃娃戏”又将娃娃与戏出相结合,即以娃娃扮成大人演戏。画作抓住戏曲人物扮相的主要特征和典型舞台动作,配上儿童的天真可爱,观之让人忍俊不禁,趣味十足。这种消寒图,绘三出娃娃戏,在画首分别题写戏名:“破红洲”“洪洋洞”“南阳关”。共九字,就成了写九九消寒图。
民国年间,由天津和兴鼎书局出版印制的一幅具有广告牌性质的消寒图颇具代表性。画面最上方书“十二月建二十四节气候”楷书十二行对应书写十二月份、十二地支与二十四节气。左侧书编著人姓名、住址等信息。消寒图中心由双线框为边界,内部由九帧图案组成,分别为正方形、桃形、八边形、葫芦形、圆形、扇形、长方形等。九帧图形内部以行、楷结合对应书写九九歌。图形下方各绘有九枚铜钱纹样,可根据天气状况一天涂绘一枚铜钱,九个图案内部写有当时反映抗日战争国情的九九歌。双线框内部右、左两侧上半部分别以楷书书写“上点天阴下点晴,左风右雨雪当中”“点尽图中黑漠漠,便知门外草青青”,以注明在铜钱内部填涂天气状况的准则。双线框内的九九消寒歌内容为:“头九冬至天渐寒,呜呼人被名利牵,日本侵占徒名利,结果丧师受熬煎。二九朔风冷难熬,日本野心称英豪,同胞八年受日苦,降服一时乐逍遥。三九纷纷降雪霜,堪叹日本占我乡,烧杀抢掠言难尽,惨不忍睹好悲伤。四九滴水冻成冰,回忆日本大战争,飞机大炮凶而猛,耗费国本落场空。五九迎春地气通,日本害我不安生,物资高贵人难混,只到如今心未松。六九交春天渐长,见景伤情恨东洋,吾国建筑多华美,日本轰炸称破墙。七九河开水净清,盼求国内息战征,抗战八年通不易,中国人民皆弟兄。八九南来雁北飞,多数游人家难归,缺吃少穿房增价,将火熬过北风飞。九九八十一日终,东走西奔位求生,不是日本来侵占,如何中国物价增。”
此消寒图,从形式上说,包括常见的铜钱形消寒图形式,但将九九消寒歌分别书于九个传统图形之中,汇集多种形式的消寒图为一体。从内容上说,将九九歌与时事结合,可以判断应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所作。这样将民俗、气候、历史、工艺、时事融为一炉的作品,实在是消寒图意义的进一步升华。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19-12-20

   ˆˆ韶华包包﹤﹤﹤﹤

倾觞不记韶华

ZxID:20720787

等级: 元老
配偶: 冷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12-20 0
   ˆˆ韶华包包﹤﹤﹤﹤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