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以一种定型的、简练而形象化的语句表达出来,这些话语具有通俗和广泛流行的特点,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正所谓“听人劝,吃饱饭”,这些俗语不见得都正确,但必然对我们有借鉴意义,有些俗语看起来“不着四六”,深究之下却有很深的道理,比如老祖宗时常告诫我们“一家不容三姓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何谓“一家三姓”据《中国通史》记载:姓氏最初起源于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多少带点“神秘主义”的色彩。难道说有些姓氏的人是不能“组合”在一起的,他们彼此之间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致使夫妻反目,同室操戈甚至鸡犬不宁?
其实没有那么玄乎,确实有些姓氏的人不会结合,比如“岳”姓之人和“秦”姓之人,但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与“神秘主义”挂不上钩,我们这里所说的“一家三姓”并非固定的三种姓氏,严格来说应该是三种关系!
一个“标准”的中国家庭有两个构成要素:父母和子女,子女一般随父姓,所以一个家庭也就是两种姓氏,如果出现三种姓氏,就意味着这个家庭有了“外人”,这不外乎两种情况:婆媳同在屋檐下、二婚家庭。
所以“老祖宗”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婆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和二婚家庭不利于家庭和睦!
是这样吗?我们先来看婆媳一起生活的情况婆媳关系是一种比较特殊、比较难处理的人际关系,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可谓“千古难题”。
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谁当家”的问题,中国式的家庭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内,家庭的日常事务都由女主人决定。
但若是婆媳生活在一起,一个家中就出现了两个“女主人”,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人都想掌管家庭,彼此之间必然会出现纠纷,产生矛盾!
其次婆媳关系还涉及到男人的“归属”问题,婆婆认为儿子是自己一手养大的,应该“属于”自己。
而媳妇认为丈夫是自己的男人,理应“属于”自己,这中间就产生了“归属权”的纠纷,婆媳之间彼此嫉妒,水火不容,长此以往,家庭如何能够和睦?
此外婆媳之间还涉及到育儿观念的分歧等诸多问题,而婆媳之间又没有血缘关系,很难做到彼此体谅,互相宽容,这会给家庭的男主人造成很大的困扰:到底应该偏向自己的母亲,还是讨好妻子呢?这是个“送命题”,永远没有正确的答案,所以为了家庭和睦,婆媳最好还是不要处在同一个屋檐下!
我们再来看二婚家庭二婚家庭若是出现“三个姓氏”,必然是有一方带了孩子或者两方都带了孩子,重组家庭若是没有孩子,两人可能会如同新婚夫妇那般甜蜜,但若是带上孩子,则会矛盾频发!
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后爸或者后妈”是破坏自己家庭的罪魁祸首,心里会有敌意。
从“后爸后妈”的角度来看,如何对待自己的继子继女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自己的孩子可以毫无顾忌的管教,犯了错误该惩罚就惩罚,而对于自己的继子继女则不知如何着手,对他们太过宽容会被别人说“不是自己的孩子就是不一样,管都不管”。
而如果对他们严厉一点又会被别人说“到底不是亲生的,好狠的心”,“后爸后妈”无论怎么做,都是错的,这就相当于进了一个“死胡同”!
如果重组家庭的两人都带了孩子就更“热闹了”,不仅有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还有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矛盾,长此以往,家庭谈何和睦?
小结:凡事都有例外,我们所说的“一家不容三姓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婆媳关系和睦,重组家庭幸福的例子,像电视剧《家有儿女》不就是讲述重组家庭的幸福生活吗?
所以我们既不能把老祖宗的告诫当成“金科玉律”,也不能对其视若无睹,老祖宗在生产生活中得出的经验必然对我们有借鉴意义,不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