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友
麦苗情思
一一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圣诞节前,小艾玛的幼儿园发给两小袋小麦的种子,让家长帮助种植、观察。后来我又在街上多处卖圣诞礼物的小木屋内发现了这种小包,一欧元一包。
小艾玛就读的是一所教会创办的百年幼、小连读的学校,其用意如何我不得而知。但这无论从启蒙孩子的科技意识,还是感恩面包的来之不易,都应该说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麦苗情思《散文》](https://px.lanyin.net/image/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104/726b4e22fa18498f934eb91c3118d5cc.jpeg?imgsec=bWvzQuRKDbyDYuztHI0qTg&imgexp=1739412000)
因此,我和小艾玛把其中一小袋中的半袋倒出来,分种在4个小的、1个大的餐具调料盒内,并且浇上水,慢慢观察。第2天,每粒种子的一头便露出了一个小白点,这是它的根,3天后,从它的另一头便开始萌芽了。为了再行试验,我从河里装来沙子,压在了其中的4盒上面。1个星期后,没压沙的根部已扎在下面,上面长出了1、2公分的芽,盖上沙子的也破沙而出,显得更加茁壮。
![麦苗情思《散文》](https://px.lanyin.net/image/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104/d098711c6fbb415b9619b029409c4ffa.jpeg?imgsec=bWvzQuRKDbyDYuztHI0qTg&imgexp=1739412000)
女儿一看,精神大振,干脆把剩下的1袋半,分别倒在了一个长方形和圆形的餐具盒内,并加上了水。这下好了,不用我在上面盖沙子了,因为它已比我盖过沙子的还要厚,每个盒内都有小半盒小麦粒。我说这不是太多了吗?她说越多越好看。
就是这样,也没影响它们生根发芽。5天后,等我们从阿尔卑斯山度假回来,它们都已长成一揸多高了。
![麦苗情思《散文》](https://px.lanyin.net/image/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104/335145dd6e834f31a76154f2933b0117.jpeg?imgsec=bWvzQuRKDbyDYuztHI0qTg&imgexp=1739412000)
麦出阴凉。是父亲生前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小麦的种子是最容易成活的,只要为它遮一下阴,它就能生根发芽。
父亲是种小麦的能手。当时在他那个年代,北方农村种小麦有两种耕作方法:一种是耩,即用一种叫耩子的农具,像犁田一样把小麦的种子均匀地耩到地里,一次可以耩两垄。另一种是点,即把小麦的种子拌在干粪里,前面用犁,后面一把一把地点到犁沟里。操作时要把特制的粪筐斜挎在胸前,没有经验的就用碗或一只手点,有经验的就同时用两只手点,这需要腿、腰、手的协调动作。父亲就是善于用两只手而成为有名的点麦高手。
![麦苗情思《散文》](https://px.lanyin.net/image/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104/c469eb59aea242d7905ea300f2598415.jpeg?imgsec=bWvzQuRKDbyDYuztHI0qTg&imgexp=1739412000)
父亲生于农历1920年12月初9,16岁时从爷爷手里继承了十几亩土地,26岁时在家乡土改、复查中,没有多也没有少。他就带着这些土地进入了新社会,从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一路走来,辛勤劳作。那是一个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剧烈变动的年代,每年经他双手点种的小麦,首先要交够国家的,然后留足集体的,剩下再分给自己的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麦苗情思《散文》](https://px.lanyin.net/image/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104/1d337b7006544a9eb00d1cfeb968b164.jpeg?imgsec=bWvzQuRKDbyDYuztHI0qTg&imgexp=1739412000)
少年不知愁滋味。小时候,总盼着逢年过节时,尽快吃上一顿用小麦的面粉做成的水饺或馒馒,而不知父亲用双手点麦的艰辛。真正的体验是当兵前的那几年。
那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年代,我先是通过考试上了初中,又不用考试而被推荐上了高中。知识无用,劳动光荣。不愿在学校抓革命自然就是回家促生产了。种小麦是个技术活,分工首先要从像父亲那样能双手点麦的开始,临到我们时就是用小车往地里送粪了,虽然累点,倒也简单痛快。最怕的就是收小麦的时候了,那是一个天气变幻无常风雨说来就来的季节,成熟的小麦见了水就会发生质变,在麦穗上就能生根发芽。因此必须“虎口夺粮”,颗粒归仓。但地里的小麦不能用镰割,而必须用手薅,因为小麦的根部可作柴烧,要用铡刀铡下来分给大家,以解燃柴之急。中午阳光最暴烈的时候,正是收割后的小麦最易干好摔的时候,必须不失时机的到打麦场上去摔小麦,四溅的麦芒沾到满是汗水的身上,刺痒交加。
![麦苗情思《散文》](https://px.lanyin.net/image/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104/fe1de8832e44400ba4b2976a642ded82.jpeg?imgsec=bWvzQuRKDbyDYuztHI0qTg&imgexp=1739412000)
不是有句成语叫“如芒在背”吗?这种体验,对我是屈指可数,而父亲则经历了大半生。
物质不灭,思念无限。
今天,在父亲诞辰100周年之际,谨以我们三代人种下的这几盒麦苗,献给5年前离我们而去的父亲。
2020年1月3日于法国艾克斯
![麦苗情思《散文》](https://px.lanyin.net/image/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104/ea576c3fcc8d4491b38b9688b01ddac3.jpeg?imgsec=bWvzQuRKDbyDYuztHI0qTg&imgexp=1739412000)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莒县人,大专文化,1970年12月入伍,1984年1月集体转业至中铁十四局党务部门工作。爱好文学,喜欢读书,有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和各大网络平台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