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深秋,和煦的阳光映照着漫山红叶,远处圣山白雪皑皑,57岁的多吉背着药箱走过乡间的小木桥,准备去往前几天接诊的患者家里,送去自己精心调配的专治风湿病的上好藏药。
多吉是甘孜州藏医院的一名医生, 从医38年有余,像这样去病患家中送药医治的情况,多吉已记不起有多少次。
壹
千年藏医守正继新甘孜州是藏医药发祥地之一,也是南派藏医药的故乡。
早在15世纪左右, 藏药学就分为了南北两派, 历史上把以康巴为中心的藏医药称为南派藏医药,已有近四千年历史。北派是居住在高海拔寒冷地区、以强巴南杰扎桑大师为主的很多前辈,擅长治疗风湿病;南派藏药主要分布在河谷湿热地区,擅长治疗湿热地区的病例,二者并称为藏医学历史上的两大派系,均以《四部医典》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康巴地区的藏医师多数都是南派藏医的继承人,多吉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常年潮湿的气候和体力劳动,高原地区的百姓易得风湿病。这病顽固不易痊愈,善于治疗此病的藏医藏药成了他们病痛时的首选。
藏医药物治疗分为内服和外治两种,内服药物采取“热者寒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外治有灸疗、放血、拔罐、青稞酒糟贴敷外伤患处等。
识药找药,自然就成了藏医的必备技能。△采集藏药药材的时候,多吉会将其分为动物类药材、草本类药材、树木类药材、果实类药材、花类药材。”
藏药成品一般分为膏剂、汤剂、药丸、药粉等。藏医的培养首先就会从采药学起,然后才是配药。
藏医的医生因为懂药材,可以根据每一个病人,调节药材的成份比重,一人一药。4000多年的藏医造就了它的博大精深,1787年的《晶珠本草》纪录了藏医1220种草药,比本草纲目还要多423种。
每当医院里少了一味药,多吉都会自己去山里采。△多吉把挖出的药材在河边洗净泥土,带回去和其他药材一起按比例配药、捣碎制粉。
出发去患者家背的药箱里,不止装着做好的药粉,更承载着医生的责任与仁爱。
行医,就是做人。
贰
路途迢迢医者仁心对当地百姓来说,藏医永远是最亲近的,最能信赖的人之一,每位藏医都备受崇敬。 当遇到病情严重不能行动的患者,他们都愿意跋山涉水,去患者家里细心诊治。
我们问多吉老师这是为什么?他说在学习藏医之前,就先要学会把年长的患者当做自己的父母,把平辈的患者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年幼的患者当做自己的子女,才能学好藏医。
△多吉在阿婆膝盖上缠上纱布,涂上调制成膏状的药粉,并用药做了热敷。年迈的阿婆牙齿不好,吃口服药片不方便,多吉还嘱咐家人把药捣碎混在水里再给阿婆喝。
“虽然藏医学现在越来越发达,但我希望优秀的医生越来越多,帮助更多百姓摆脱病痛,这就是我的愿望。”
医者仁心,大抵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