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还是项羽,还是那个西楚霸王,发生变化的是认知角度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项羽还是项羽,还是那个西楚霸王,发生变化的是认知角度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经典转帖]项羽还是项羽,还是那个西楚霸王,发生变化的是认知角度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3-18 0

吹哨人李文亮有一句名言广为传颂:“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其实呢,这是一个常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常识,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都是看庐山,因为视角不同,庐山也必然不同。

不光是看景物如此,看人物也是如此。今天就以三首评价西楚霸王项羽的古诗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同的是“生”与“死”,相同的则是“人杰”与“鬼雄”。这里的“当”不能简单理解为“应当”,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追求,“亦”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仍然”,这个“亦”是典型的不忘初心。

当我们抓住了这两句诗的精髓之后,项羽的英雄形象一下子就立起来了。但是,英雄成为英雄,不是喊个口号,表个决心就能会被当成英雄,而需要有实际行动。

项羽的实际行动是什么呢?就是“不肯过江东”。抛开“生”与“死”的选择,而把“作人杰”和“为鬼雄”放在了首位。这也是李清照“至今思项羽”的最充足的理由。诗句中的“思”不可以理解为单纯的怀念,而要体会出其中蕴含的一种思慕之心,一种景仰之情。

李清照的这首诗,有女性的视角,站在女性的视角去看男性的英雄。也有亡国者的视角,是在尝尽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以后,发自内心的呼喊,是对统治者苟安的嘲讽,也是对时代英雄的渴慕,更是作者内心的独白。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对项羽的仰慕,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不肯过江东”。但杜牧的观点却与此相反,不认为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是正确的选择,反而认为“包羞忍耻”才是男子汉大丈夫所为,因为“胜败兵家事不期”,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所以应当胜不骄,败不馁,要厚着脸皮,鼓足勇气重新来过。

除了“包羞忍耻”这个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利好,那就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如果有了这些才俊的支持,那么,就可能有“卷土重来”的一天。到此,诗歌的潜台词已经再明显不过了,项羽为什么要自杀呢?为了面子自杀,显然非常不值得呀。既有惋惜,又有责备。

一方面,历史不能假设,已经发生,就没有后悔药,不能宕机重来。另一方面,我们又时常会假设历史可以重新来过,因为这样的假设,有助于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杜牧这个假设,是诗人的视角,是浪漫的视角,这个翻案文章做得好,有理有据。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杜牧的是《题乌江亭》,王安石的是《叠题乌江亭》,都以乌江亭,以项羽为题材来写。但是,两首诗截然不同。一个“叠”字值得品味,如果单纯是别人说过的话,再重复一遍,意义不大,不必像某些讲话或者宣传一样,不断“重申”,文学如果没有新意,就被读者当成垃圾扔掉。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这是在谈论一个事实,经年累月的持续征战,将士们不但身体疲惫,而且精神也低落,所以“中原一败势难回”,战争非常讲究“势”的问题,一旦失势,再想扳回来那是难上加难。

除了这个基本的事实,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当民心失去了,光是有人在,是远远不够的。

王安石的这首诗,处处与杜牧的诗对着干。杜牧说“胜败兵家事不期”,王安石就说“中原一败势难回”。杜牧说“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就说“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的视角,和杜牧的视角大不同,不再是诗人的视角,而是政治家的视角,从政治家的视角来评价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在历史上就一个,就是楚汉战争兵败而自刎于乌江的那一个,但在这三首诗中,对项羽的评价各个不同。每一首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没有哪一个是所谓的标准的正确的答案。

在学生写作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尝试着要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来,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视角,不能人云亦云。即使是自己一个人看同一个人物,也应该努力尝试着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而不能只有一种既定的视角,不能屁股决定了脑袋,而要脑袋领导眼睛,看出真问题,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真人物。

曾被“封杀”20多年的陈佩斯,不怂!

2020-03-18 21:54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说到春晚,说到小品。

很多人都条件反射般的想起赵本山。

但是,很多年岁大的人会说:“真的想念当年的陈佩斯。”

1998年,在春晚舞台,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失误。

朱时茂的话筒上场没多久就坏了,陈佩斯全场飞奔,紧挨着朱时茂,才让他的声音能够被观众听到。

下场后,陈佩斯哭得像个孩子:效果太差了。

第二年,陈佩斯发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擅自出版并发行他和朱时茂一起创作和表演的《吃面条》、《拍电影》、《警察与小偷》等八个小品的VCD光盘。

陈佩斯一纸诉状将春晚告上法庭。

人家说他傻,鸡蛋碰石头,赢了又能怎么样。

“生活已经这么烂了,我们就要一直烂下去吗?我不想被后人看不起。”

法院很给力,判决陈佩斯胜诉。他捍卫了艺术和法律的尊严。

但之后,陈佩斯再没上过春晚,也几乎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

陈佩斯,这个光头男人是真的刚!

1954年2月1日的长春,陈佩斯出生在一个艺术之家。父亲陈强是中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

陈强演过两个最有名的角色,一个《白毛女》里面的黄世仁,一个《红色娘子军》里的南霸天。

有一年,陈强去布达佩斯演出,正好生下了大儿子,便取名“陈布达”。

后来小儿子出生,就给起名“陈佩斯”。

“你哥哥叫布达,那你就叫佩斯吧。”

因为父亲陈强常年演“坏人”,至此就贴上了“黑帮”的标签。

陈佩斯也因此,下乡到了内蒙古插队,在沙漠地区的建设兵团干了整整四年。这四年里吃不饱穿不暖,让他痛苦不堪。

陈佩斯后来想做导演,却被人家临时换了人。

陈佩斯想算了吧,但陈强不忍心,他觉得儿子有天赋,于是说:你去做喜剧吧,逗笑大家也是好事。

于是,陈强便找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负责学校招生的演员田华。

“帮个忙,把佩斯收了吧。”

陈佩斯这才正式成了一名演员,开启了自己的艺术表演生涯。

因为外貌的原因,刚入行的陈佩斯只能跑龙套。但是他对表演有着很大的兴趣,总是想方设法地给自己“加戏”。也因为他“戏多”且“戏好”,所以他也得到了不少的机会。

1980年,陈佩斯首次做主演,和父亲陈强合作了喜剧片《瞧这一家子》。为了演好这部片,他的床头都贴满了人物分析,但是在片场时,还是时常遭到父亲的批评,并在父亲手把手的指导下演完了这部戏。

作为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喜剧片,该片一经播出就火了,还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后来父子多次合作影片,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喜剧系列电影“二子系列”。

而陈佩斯的喜剧天赋也至此一发不可收拾。

而他“喜剧之王”的巅峰,当属与朱时茂搭档的一些列经典的春晚小品。

1984年,陈佩斯与朱时茂首度在春晚合作小品《吃面条》,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

从那年开始,陈佩斯11次登上春晚舞台。“小品王”的称号由此诞生,也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记忆。

陈佩斯、朱时茂这对黄金搭档,几乎是硬生生在相声盛行的时间里,开启了小品的全盛时期。

在陈佩斯大火的时候,他的父亲提醒陈佩斯:“做人讲道德,不做昧心事。演戏要讲戏德,不抢戏,不压别人的戏。”

这句话,陈佩斯一直谨记在心。

他开始琢磨拍电影,盯上了没有人愿意投资“娱乐片”。

他亲自参与导演、编剧,出任主演,不出所料他投资的电影,做一部火一部。

“我们的电影那时候票房都在前三名,前面可能是港台片,但我们的没掉出前三名。”

但那时候偷瞒漏报票房的情况非常严重,派出5个组到河北去监票有的地方演7场却只报3场,有的地方100%到80%的上座率,上报却只报40%的上座率。

电影火了,陈佩斯却背着一身债务,最多的时候欠债300万。

他本可以凭着票房不俗的电影赚得盆满钵满,但他没有。“我不愿意,因为那要出卖灵魂,我不愿意做。”

1998年,陈佩斯的影视公司亏得血本无归。第二年,他和央视闹得沸沸扬扬一度被传“封杀”。

妻子当时语重心长的对他说:“我太了解你了,你有无人企及的才华,但也有致命的弱点。”

多年后,在接受采访时,陈佩斯也谈及了当年。而在被问及维权后被封,是否后悔时,他坦然地回答:“不后悔。”

“这个世界应该是一个有规矩的世界,这样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生活得更好。如果都这么没规矩,不是不可以,我也能凑合,但是不能永远这样。”

但在采访中他也很无奈地说,这么多年过来了,这个社会好像还是没有变好,盗版侵权依然横行,知识产权依然不被尊重。但是他不觉得自己当初“站出来”是无意义的。

为什么?

“我必须要与强权抗争,不能让后人嘲笑我们。”

这个活出自己的骨气的男人,在人生最黯淡失意的时候,他的妻子给了他另一条路。

1999年,陈佩斯开着他那辆旧的“桑塔纳”带妻子去散心。到了京郊的三叉村,两人看着一大片荒田停了下来。

原来妻子早就用多年积攒的70余万私房钱承包了1万亩荒山,承包期是50年。

她对陈佩斯说:“居安思危,就是为今天留一条退路。”

靠着勤劳的双手,陈佩斯夫妇住进了荒山里,做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开始开垦土地种果树。他们自己搭房子,捡树枝枯叶生火,每天都起早贪黑干活。曾经白净的皮肤,很快就被太阳晒黑,被大风吹粗糙。

每次当邻居说:“你跟演小品的陈佩斯很像,如果进城去演小品,没准真能吓住本人”时,陈佩斯都只能苦笑道:“我要是他就不会来开荒山了,多苦呀!”

靠着开荒种地得来的一笔钱,陈佩斯带着他的话剧作品《托儿》卷土重来。

在话剧市场整体萎靡的情况下,《托儿》凭借着精湛的演技,恰到好处的幽默和深刻的内涵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首场上座率就高达95%。

此后,陈佩斯一心扎进了话剧里头。《阳台》、《戏台》、《老宅》一部接着一部,部部都堪称经典。

在低迷的中国话剧界,陈佩斯屡次取得票房的奇迹。他说:“就算封杀我,我自己搭个舞台,一样能活出价值!”

如今陈佩斯老了,眉毛和胡子都白了,但他依旧像个勇者,顶着风雪前行,不会因为权力、金钱而让原则让步。

现在,当有记者问陈佩斯就没想过名垂青史之类的东西?

陈佩斯大笑着说:“我有毛病啊。”

他还说:“我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20-03-18

   ˆˆ韶华包包﹤﹤﹤﹤

倾觞不记韶华

ZxID:20720787

等级: 元老
配偶: 冷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3-18 0
   ˆˆ韶华包包﹤﹤﹤﹤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