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日剧《母亲》翻拍的《不完美的她》,评分一路下跌。
开画7.3的豆瓣评分,目前已然跌落6.9,而今趋势可能持续走低。
日本原版评分高达9.4,韩国翻拍版也有8+的不错成绩,为何华语版瞬间跌落神坛、被骂“抄都抄不对”呢?
一面是不合理的浮夸剧情设定,一面是周迅、惠英红这样的影后级别演技,让人产生非常割裂的观感:仿佛这届翻拍编剧不配拥有周迅惠英红这样的好演员。
一面是对严肃话题的深度发掘、立意很有人文关怀,另一面却是内容跟不上主旨的尴尬。
第一点,牺牲剧作合理性、放大主角光环。
原版《母亲》中,女主角的职业是一位小学老师,她幼年有被家暴的痛苦经历。
长大之后她所教的班里有一位小姑娘,同样被家暴。
出于对不幸经历的同情、对自己类似遭遇的共情,小学老师以“诱拐”的方式将小女孩从原生家庭营救出。
华语版本呢?
周迅的角色变成了一个黑客。
非常拉风的那种,动动手指就能黑进知名公众号、让对方无法登陆。
从快递点的视频监控,到老板男朋友的社交媒体纪录,大大小小远远近近没有她不知道的。
明明学科背景是学鸟类的,却擅长黑客,“天赋”二字来得太轻佻、不合理。
明明这么能干,什么闲事都有本事管,却始终查不清楚自己的身世,“灯下黑”体现在硬性能力上更不合理。
明明是一家科技型公司,全公司却没有常见的秃头格子衫程序员,清一色都是打扮精致的女孩子,和现实常见情况不符,细节营造同样不合理。
类似的不合理反常因素,偶尔零星出现在剧作中,或许不会严重影响品相,或许还“情有可原”。
但反复多次出现,对伦理剧作的现实基调是巨大的损毁。
第二点,强行以“偶然因素”推动剧作进度。
既然女主角从小女孩的老师变成了陌生人,那么如何让二人相遇呢?
《不完美的她》给出的答案,非常拍脑门。
偶遇。
一次一次又一次偶遇。
又双叒叕偶遇。
世界那么大,带着精准定位和导航都未必可以找到对方,素味平生的两个人却总可以偶遇。
毫无信任基础,小女孩却愿意跟她走、感受到一点温暖就叫她妈妈,种种因素都非常不合理。
对比原作,浮夸牵强之处尤其明显。
第三点,支线分散核心主题。
《不完美的她》中还加了一位男主角(黄觉饰),和女主算是不打不相识、也积极掺和在女主的事业解谜过程中。
戏里黄觉的实习生,还是女主角的妹妹。
如此高频、牵强的偶然性因素,汇集成一堆,又营造了什么样的“超级戏剧性”场面呢?
男主曝光某黑心药企业,女主从误会攻击他到和他一起并肩战斗,整个过程三言两语非常干瘪。
这一条线曝光大型黑企的故事线,原本是一部影视剧都难以讲完的体量。
比如近期口碑颇高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黑水》,《不完美的她》将桥段塞在营救小女孩、生母养母的缝隙里,内容密度被平摊得非常单薄,很虚浮无力。
散乱又牵强的支线,严重分散了核心主题应有的力度。
这部剧作完全没有亮点吗?
当然不是。
剧作主旨的社会关怀,很值得尊敬;可惜原作中精炼的这个部分,翻拍里被稀释得一言难尽。
此外,惠英红、周迅乃至小演员的表演,都非常可圈可点。
希望下一次几代影后大合集,探讨值得关怀的主题时,遇到的不再是“抄都抄不对”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