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徐志摩似乎成了“渣男”的代名词。
回顾他一生中精彩的三段情史,似乎也够得上“渣男”的标准:
为追求十六七岁的小萝莉林徽因,徐志摩执意同妻子张幼仪离婚,并让妻子打胎。
最让人诟病的是,张幼仪心有顾虑,怕出意外,他冷冰冰地回:“坐火车也会死人,难道就不坐火车了?”接着又补刀:“这种事在西方是家常便饭。”
追求林徽因无果之后,他转而同时跟凌叔华和陆小曼通信。
陆小曼是他好友王赓的妻子,他把中国式道德“朋友妻不可欺”轻蔑地踩在脚下,并在亲友团的一片反对声中与她结了婚。
拿现在的道德标准来看,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诗人,竟公然抛妻弃子,追求朋友的老婆,这是要分分钟被吃瓜群众的唾沫淹死,永世不得翻身啊。
梵高曾说: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人性都是复杂的,我们不如耐心地透过这些表象,来看看他的内心吧。
1、他只想单纯地追求爱的理想
徐志摩和张幼仪是相亲认识的,据说,他第一眼见到张幼仪的照片,就嫌弃地说了句“乡下土包子!”
凭良心话,张幼仪淡雅静敛,就容貌而言,有些人甚至认为她比陆小曼还好看些。
而且张幼仪也是出生于名门望族,娘家实力雄厚,她本身也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婚后也是温良恭俭,持家有道;在职场上,更是苏明玉、房似锦一类的女强人,同徐志摩离婚后,她创办公司,任职银行。
如果徐志摩是胡适、林语堂,甚至《蜗居》里的宋思明,都会接受张幼仪,并且白头到老。然而,他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徐志摩。
在感情上,人有两种需求,一种是“审美性需求”,一种是“实用性需求”。
如果两种需求能够合二为一,那是最理想的。
比如,她模样好看,气质绝佳,有才又有趣,这些都是审美需求,然后她又能操持家事,养育孩子,工作能力也极强,这些就是实用性需求。
合二为一的人极少,绝大多数人都需要在两者之中选其一。这便与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当时的处境相关了。
胡适、林语堂和宋思明,都是普通甚至贫寒家庭出身,可以称之为“凤凰男”,凤凰男在婚姻抉择的时候,基本都是出于“实用性需求”考虑。
所以,胡适和林语堂都选择了不美但持家有道的江冬秀和廖翠凤,而宋思明的心思也是被他老婆看得透透的:
“年轻时需要垫脚石,中年时需要强心针,晚年时需要根拐杖”。
胡适、宋思明这类凤凰男,也是践行了宋思明老婆的这句话:
年轻时压抑自己的欲望,用婚姻作为筹码,至少让自己少奋斗十年。然而,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到了中年,就拼命地在海藻、曹诚英等年轻女孩身上找补。
而徐志摩呢,是妥妥的“富二代”,对于婚姻,他根本没有处心积虑的实用性考虑,他只单纯想听从内心的感觉。
在爱情婚姻方面,他毕生都在追求一个理想: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样的老式包办婚姻,对于徐志摩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煎熬?
诗人的感情炽热,是个天生的理想浪漫主义者,与务实踏实的张幼仪一起,就如同“小脚与西服”,怎么搭怎么别扭。
况且,跟张幼仪的亲事是受了父母之命的,对崇尚自由的徐志摩来说,实在是发自内心的抵触和厌恶。于是,他看她,是纵使百般好,也是怎么都不入眼。
她淡雅秀气的外表在他眼里成了寡淡乏味,她沉稳内敛的气质在他眼里便是无趣呆板。
所以,当审美性和实用性兼具的林徽因一出现,徐志摩就疯了。
2、他的爱很坦诚
当时,豆蔻年华的林徽因正跟随父亲在欧洲游学,徐志摩一开始是以“叔叔”身份出现在林徽因孤寂的生活中。
徐志摩此时有大量日记来记载与林徽因的来往,但后来他把日记交给凌叔华保管,凌叔华把他的很多日记和信件都放在“八宝箱”里。
徐志摩死后,“八宝箱”里很多物件下落不明。他如何与林徽因恋爱,已无从知晓。
只知道,为了能跟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不惜在张幼仪怀有身孕的时候,冷面提出离婚。由此,中国第一桩离婚案诞生了。
在当时那个年代,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要承受非常巨大的压力的:亲朋的,舆论的,世俗的,传统的。
可是,为了爱情自由,徐志摩手执明火,第一个冲上前去,为后来者杀出了一条路。
即便放在现代,也不得不说,徐志摩是勇敢的。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婚姻都是年纪到了,便随便抓一个差不多门当户对的人,平平淡淡过完一生。好不容易来人间走一遭,却一辈子怨怼,一辈子从未尝过爱情的真正滋味。
爱情这杯鸩酒,只要亲自品尝过其中的甘美,谁还愿意继续之前的乏味?徐志摩只是做了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永远只喜欢一个人,感情是流动的,在婚姻这座围城里,觉得彼此不合适,分开之后寻找更好的伴侣,不是更符合人性?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以“出轨”与否来判断一个男人的好坏,这样的三观太扁平了,也太片面了。这会让我们一叶障目,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和人性的幽微曲折之处。
况且,徐志摩的感情都是开诚布公的,他不想欺瞒张幼仪,他也并没有脚踩两只船得两边的好。
他想追求林徽因,在追求之前,先把婚给离了,这比现在很多中年男人坦诚多了。
之后,他也是苦追林徽因而不得,才与符合他爱的理想的陆小曼热恋。徐志摩固然多情,但他并不滥情。
跟陆小曼结婚后,他也并没有同别的女子有瓜葛。这方面,比胡适、郭沫若等人实在是好太多了。
诚然,他对张幼仪是太冷酷了。
张幼仪跟朱安不同,她是很愿意改掉身上旧时代气息的。但是,正如张爱玲所说,“一个男人要是不爱你了,你哭是错,笑是错,死了也是错。”
他对张幼仪的所有冷漠,都是后世人误解的“渣”,都是源于他情感方面的自私。而自私,往往是深情之人的特质。
三个人的故事里,总要除掉一个人的姓名。于是,他把所有的激情和浪漫交给了林徽因,把所有的冷漠和残忍交给了张幼仪。
总要有一个人离开,总要有一个人失意。
3、对陆小曼,徐志摩是极富责任感的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非常热烈。
他倾尽才华给她写诗写文章: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眉眉,这怎好?我有你什么都不要了。文章、事业、荣耀,我都不要了。诗、美术、哲学,我都想丢了。有你我什么都有了。”
与陆小曼婚后,徐志摩就化身成为“宠妻狂魔”。
别的不说,光看他们拍照的姿势和眼神,便可瞧出端倪。
跟张幼仪的照片,徐志摩头颈僵硬,笑容勉强。与陆小曼的呢,他轻轻依偎着,眼神里全是从内心底泛出来的宠溺和甜蜜。
他毫不介意地吃陆小曼的剩菜,还常常抱着她上楼。徐父徐母看在眼里,非常上头。
后来他们干脆眼不见为净,搬出去跟张幼仪住,并且断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经济来源。
到底,什么才是渣男?那些滥情而又不负责任的男人应该算得上渣男。
而徐志摩顶多算得上自私,他没有滥情,也没有不负责任,更加没有玩弄他人的感情。
如果他是个渣男,他大可在父母断绝经济来源,并且他自己也厌倦了陆小曼之后,重新寻找别的女人,或者抛弃陆小曼,乖乖回到父母身边安心啃老。
很多富家子弟不都是这样?爱起来的时候都是山盟海誓非你不娶,但是最后被生活(父母)一逼,还不是麻溜的认错回家去?
徐志摩并没有这样做,他从未吃过生活的苦,却为了能让小曼过上物质充裕的生活,辗转各地,多校兼职。
东吴大学,光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哪里给的报酬丰厚就往哪去,甚至为了省钱,坐免费的邮政飞机。最后出事,也是因为省钱坐了免费飞机。
梁实秋曾说:“志摩临死前几年的生活,确是濒临腐烂的边缘,不是一个敏感的诗人所能忍受的。”
徐志摩对陆小曼,确实是全心全意的。这份深情,恐怕现在很多男士都做不到吧。
4、你以为我品行不端,却不懂我情深似海
历来,女人以深情为荣,男人以痴心为耻。这就如同《西游降魔》里玄奘所说的:“我是做大事的人,不能在乎这些小情小爱。”男人深情,可能会被嘲笑。
徐志摩一生都在追求“爱、自由和美”。他可以冒着大雨,约朋友看雨后彩虹,在世俗的世界里,他是一个纯粹地活出真自我的人。
他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他只想活出真实的自我。
而爱情,更是他一生奉行的信仰,他在那些貌美而有才情的女子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于“爱、自由和美”的理想追求。
他曾把这份理想托付在林徽因身上,奈何落花流水繁华一梦;
后来,他又把理想托付在陆小曼身上,希望她能尽情发挥才华,创造出艺术方面的杰出成就来。只可惜,陆小曼只爱歌舞升平十里洋场。
林徽因和陆小曼都成了徐志摩寄托信仰的幻象,然而幻象终归是幻象,一被现实打击,便面目全非。
但无论如何,徐志摩都是以一介文人瘦弱的双肩,硬生生地扛下来了,以至于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