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工作室2020 绘画不死:一次回返内心的自我测验文/张 强
(一)没有一位当代艺术家可以回避这样的事实,谁也无法忽略“艺术史逻辑”的钳制与追杀。当代所创作的任何一件作品,一旦纳入到当代批评的视野之中的时候,作品本身的“意义贡献”就会自然地浮现出来。作为一个评价标准,这件(或系列)作品对于绘画这个概念,有何贡献呢!?或者进一步追问:你的作品对于绘画这个概念定义,是不是有改写的可能!?
迄今为止,从严格批评意义上来审视的话,就架上的抽象作品来看的话,如果没有从“方法论”层面上来进行全面改变的话,其结果只有两个:一是进入装饰系统,二是进入设计系统。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贡献”。
……这其实就是今天所谓“绘画死亡论”的来源。从表面上来看“死亡”,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生命的终结,意识形态何来“生死”。所以,“绘画死亡”是伴随着“艺术终结论”而来的一种论调。其实所要阐述的是如此现状:
绘画在当下已经失去存在的意义。或者说,迄今没有出现对于绘画这个概念具有意义的作品。
(二)然而,对于我个人而言,作品便是紧紧盯着艺术史的逻辑来创作的。我的针对对象就是“被书写逻辑所控制”的抽象表现主义。因此,针对这样以个体自我的情感表现与材质表达,我所采取的直接解构方式,便是引导进入一个“她者”进入到我的书写过程之中。这便是在中西文化语境之中,都被广泛争议的“行为书写”。
在我的具体作品的形式经营之中,“自我”遭遇到真实的破碎。“我”在其中不过是一位被清洗了个性的“工具化的书写者”;“我”同时还退出作品创作之外,成为一个艺术方案的设计者(“张强踪迹学报告A/B1—100模型”。[1990——2000]之后又发展出“行为书写”的各种复杂形态))与思想体系的建构者(《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
从艺术史的逻辑来看,我坚信穿越其中,建构起不仅针对“书法的后现代性”,以及“抽象表现”的新的广阔空间,而且或者将“抽象表现主义”追认为“世界实验书法”的一个部分的“思想实验”,都已经产生、或者正在产生其历史意义。在这样的逻辑自足之中,我也与合作者连续几年规划并实施着“国际驭墨水墨周”以及“新金石学计划”等等活动。
(三)然而,伴随着2020年的来临,意外却也接踵而来。
按照早就预定的计划,我与合作伙伴,香港的陈伟明先生,应比利时布鲁日西佛兰德省大学邀请,参加《新金石学计划》的展览与工作坊。我们于2020-01-21凌晨,由上海飞往比利时。当时由德国慕尼黑转机,次日清晨到抵达布鲁塞尔,之后在我的长期合作者魏离雅WEILia博士的接应之下,乘火车抵达布鲁日。
随后,在西佛兰德省孔子学院院长菲利普的主持下,魏离雅与我合著的《新金石学计划III》首发式、展览及系列工作坊顺利举办。陈伟明先生现场演示的物品椎拓,也广受欢迎。这个有关这个“中西椎拓比较”为主题的展览布鲁日引起热烈的讨论,专程从布鲁塞尔几个大学赶来的师生也参与其中。
活动结束之后,我与魏离雅、陈伟明回到布鲁塞尔,为了“石颂书院”的开幕做准备。“石颂书院”定位于民间的非盈利机构,为了将“新金石学计划”、“驭墨”、“世界实验书法”的概念,能够在欧洲的推广有一个固定据点,魏离雅的父母把他们原来的古董商店出让给我们,这是比利时最核心的高端商业区域,也是每位达到比利时的游客必到之地。
然而,此时国内的疫情却被吵翻了天。显示武汉封城的消息,之后是原来预定的比利时飞上海的德国航班取消,一切处在了茫然而慌乱的状态。
而此次活动的邀请人菲利普则不断地发来新消息,询问如果有航班是不是随时可以回国。而我则坚持要到2月2日之后。因为这个时间恰好是我与魏离雅事先商定的“石颂书院”的开幕日。
而这个时候的比利时,也开始弥漫在一片不安的气氛之中,对于当地人来讲,除了德国之外,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禁飞的消息不断传来,也就在这个时候,魏离雅给我联系了她现在短聘任课的根特大学,可以开设系列讲座,为我长期滞留比利时做准备。后来,魏离雅的父母也不断地提供给我的他们的意见,认为我现在回到国内也没有什么意义,学校在假期之中,回来后也要被禁足家中。不如在比利时多待一段时日。不过,对于我而言,按照原定计划回国是必须的,除了所谓的“疫情”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事情——近乎于来自于我心灵深处的呼唤,等着我去做。
(四)原来,早在2019年12月份,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门类,面向全国征集2020年度重大招标课题,学校科研处发来了征集的表格,我随手在上面填写了六个字“中国画学研究”,并且为这六个字写下要求的400字的阐释文字:
当代中国学理论,基本上处在一个理论浅表与拼贴层面,或者是对于中国古代画论史的罗列,或者只是“画家、历史、观点”,又或者是文学理论的罗列。所谓的“画学”,其实是有关中国画的知识重构问题,是从哲学、语言学、文字学等方面,对于绘画理论与经验的一种重新熔铸,是在当代学术史层面上的有效研究,或者必须是“21世纪思想认知基础之上”的研究。因此,以重大项目配备经费,建立研究队伍,进行有效的研究,以期获得预期成果,最终成果标志如下:
1、是21世纪对于中国画理论体系的建构,而非以往任何时期的重复研究。
2、是在人类视觉史层面上对于中国画的重新审视。
3、要回应中国画现代转型的可能空间与历史逻辑是什么。
4、要回应中国画在成为“中国画”之前的知识是如何建构的。
5、要对产生中国画的历史文化土壤进行全面研究。
6、要对中国画学之中的“山水”、“人物”、“花鸟”分门类进行个体知识的系统建构。
7、要对中国画学理论体系进行建构。
8、是一个包含了系列专著的、纯粹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
…… ……
没有料到的是,在2020年1月上旬颁布的2020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重大招标课题上,“中国画学研究”赫然在列,名列第15项。于是,这便勾起了我对于这个课题“关注情结”由来的回顾。
……1985年,我平生所撰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试论中国画的重要美学范畴“气”》在山东艺术学院学报《齐鲁艺苑》发表,它宣告了我为自己设计的研究生涯的有效性。次年,《中国绘画美学》脱稿,并蒙中国第一代美术史家、天津美院阎丽川教授垂青,撰写了前言,并推荐到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1996年,我的第三部专著《中国画论系统论》,被列入“文化部九五规划研究生”教材,并于1998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至2005年,我将重新整合的“中国绘画美学”、“中国画论体系”、“中国山水画学”、“中国人物画学”、“现代国画形态”,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该套专著获得重庆市政府颁发的人文社科二等奖。
由于2002年我已经由山东艺术学院调入四川美术学院,之后,在重庆的当代艺术氛围之中,我的踪迹学报告关联的“行为书写”迅速发酵,随之而来的是我的“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丛书”(《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书法文化——形态描述与经典图释》、《现代主义书法论纲》、《后现代书法的文化逻辑》、《现代艺术与中国文化视点》、《水墨如何被抽象——中国画、书法的现代转型》、《超越抽象主义》)的整合与出版工作(重庆出版社2006——2007),同时,启动了张强踪迹学报告的社会学采样计划,由重庆出版社推出了踪迹维度丛书:《艺术:经验博弈与学科概念——张强访谈、对话》、《行墨巴黎——一个中国当代艺术概念的国际扩散》、《收视反听——张强艺术自述、合作者对话》。
而到了2013年——2017,我则幸运地被遴选为重庆市“两江学者”,在这个任期内的核心成果是整理出版“张强艺术学体系”四十卷。而同时,为了完善“世界实验书法”的“历史实验部分”,所进行的“北朝宗教石刻的历史研究”,也开启了北朝僧安道壹与郑道昭个案研究。
…… ……
(五)不过,一个隐秘而强烈的念头,始终在我的内心深处潜伏着,这就是关于“中国画学”这个学术主题的研究动态,也一直是我时刻警惕的。几乎所有有关中国画的美学、历史与思想的研究成果,在这几十年我都在密切地关注着。而把“中国画学研究”研究完整化,却是我的一个长久以来从未消失的念头。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十几分钟内写下的“中国画学研究”选题及阐述文字所体现的理念能够被接受。因此,在此基础上再去竞争申报这个课题,也就成为一个必然逻辑。所以说,必须回到中国,回到重庆,回到四川美院我的寓所,面对着几十年所积累的近万册藏书,才有可能找到感觉。回望内心,我甚至把它看做是我个人的学术历史使命使然。
所以,当我把“必须在这个期间回到中国”的坚定信念告诉魏离雅和她的父母的时候,他们也表示理解并支持我的决定。于是,我也把在2月3号后要回到中国的消息告诉了菲利普。
在这期间,我又接到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信息,说国家汉办正在统计,由孔子学院邀请的中国专家在海外的滞留情况,并询问回国意愿。我将我的决定告知于她。很快,菲利普传来消息,通过旅游公司,改签成功。2月4日上午,我将与香港陈先生同时乘机,中转匈牙利布达佩斯,然后乘坐海南航空,直飞重庆。
…… ……抵达布达佩斯的时候,机场的混乱与紧张已经可以感受出来了。这个时候,中国的疫情感染数字,每天都在手机上跳动着。而欧洲人感觉似乎于他们无关。无论是布鲁塞尔机场,还是布达佩斯,欧洲人几乎没有佩戴口罩的人。而机场上每个中国旅客,则都是全副武装。有的甚至已经戴上了专业防护眼罩。而我与陈伟明先生,随身携带着几百个防护口罩,分别是魏离雅的父母从布鲁塞尔各个药店零星搜罗而来,而这个时候的布鲁塞尔的各个药店的口罩,都被中国人搜罗一空。还有就是这个期间,魏离雅的二姨是意大利的罗马医院呼吸道医生,她要来参加我们“石颂书院”的开幕仪式。于是,她说把所在医院所有科室的口罩搜罗一空——只是近来来到意大利疫情形势紧张,看到客厅满满几盒口罩,不觉有些犯罪感。
飞机降落在重庆江北机场的时候,已经可以感受到重庆紧张的气氛,由于同机乘坐的外籍人员的检测工作,在飞机上滞留了漫长的半个多小时。下机后又在红外测量仪后被拦截,被引导到一个密闭的小屋里,重新进行腋下温度测量。五分钟后,被告知体温正常。赶到取行李处,只剩下陈伟明在焦虑万分地东张西望。
在这般紧张的气氛之中,我与陈伟明先生从机场打车,向着大学城的四川美院驰去。
回到重庆之后,按照规定禁足14日。本来陈先生也计划与我在重庆长期待下去。不过,这个时候香港传来的消息让他坐立不安,我便敦促他抓紧回去。4月8日香港准备全面封锁,而这个时候返回香港的机票,每天价格都在飞速攀升。还好陈夫人给他及时订好了机票。
从4月7日中午,陈先生从重庆乘机前往香港。而我则开始了在重庆的独居生涯……。
(六)一个人的生活,其实也是我的生活常态。
我其实也非常享受生活在一个独立的空间之中。因此,面对着三层楼的空间,我则开始规划如何全面地使用起来。
我开始把一楼的画室进行全面清理,原来放置在那里的颜料橱里,居然发现了11年前在贵州凯里搜集的蓝靛颜料,当时带回来之后,为了怕霉变,在里面倒入了许多高度白酒,表层上泛出了已经坏掉的迹象,用竹签挑出来一看,却是新鲜的感觉。调弄于颜色碟中,居然完全可以用。
前些年,我的朋友李长江先生,曾经给我他医院老中医的祖传食疗保健药方,将枸杞小火反复慢炖,枸杞颜色渐至浓厚的熟褐色,然后将鸡蛋放入浸泡慢煮用作每天早餐。我想这次的禁足时间,恰好可以做一批。鸡蛋取出来之后枸杞的颜色,则异常漂亮。我把它灌入广口的大型玻璃瓶里,作为颜料进行备用。
九年前我在比利时曾经购进一部分核桃粉,颜色也非常特别,好像中国画的绛色一般,我平时经常把它与墨色掺和在一起使用。
我把带有几十个抽屉的颜料橱全部翻出来,将以往随意放置的杂物重新清理一遍,将各种颜料名称写在上面,明确了每个抽屉里放置的东西。
于是,一个充满了感觉秩序的画室,逐渐地呈现在面前,古人所谓:窗明几净,心境悠然。正所谓可以任意挥洒,随性丹青。
国家重大课题的申报书是极其复杂的。就朋友提供给我的申报书样本,至少有10万字。另外的朋友则恐吓我,有的大学的申报书达到了近20万字。看着申报书上罗列的各种名目,我在去年的模板上开始了艰苦与漫长的填写工作。
如此以来,上午在楼下画室画画,下午与晚上在二楼填报“中国画学研究”。深夜,在三楼就寝,每天临睡之前,一定要在校园内行走一遍,风雨无阻。如是,从2月4日到4月8日,整整的2个多月,期间经过校外专家对于申报书的肯定、批评与建议,之后又重新回到网上的申报对话框之前,终于点击了提交。回头看来,这次的申报书的字数也超过了10万字以上。但是,由于今年对于重大招标课题申报的改革,能够填写的有效字数,被限制在4万字左右。所以,这个过程又是一番巨大的修正工作。
此时的绘画也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共有六个系列,每个系列有四幅,总计达到24幅。而且,每幅尺幅巨大,为宣纸八开对切的长幅作品。
系列一 1、名称:
(1)巴渝梦华
(2)虎溪梦远
(3)缙云梦仙
(4)巫峡梦幽。
2、尺寸252:62CM
3、材料:夹宣、蓝靛、枸杞汁、比利时核桃粉,研墨。
系列二 1、名称:
(1)石承日月
(2)崖上沐月
(3)岩开天地
(4)岭南观日
2、尺寸252:62CM
3、材料:夹宣、蓝靛、枸杞汁、比利时核桃粉,研墨。
系列三 1、名称:
(1)造云壁立
(2)异峰生烟
(3)雾破乱山
(4)云卷奇嶂
2、尺寸252:62CM
3、材料:夹宣、蓝靛、枸杞汁、比利时核桃粉,研墨。
系列四 1、名称:
(1)云梦一度
(2)云天一别
(3)水天一色
(4)江山一枕
2、尺寸252:62CM
4、材料:夹宣、蓝靛、枸杞汁、比利时核桃粉,研墨。
系列五 1、名称:
(1)怆然图
(2)苍然图
(3)幽然图
(4)寂然图
2、尺寸252:62CM
3、材料:夹宣、蓝靛、枸杞汁、比利时核桃粉,研墨。
系列六 1、名称(自作诗)
(1)舉目春池塘,葦勢滿眼蒼,從來不媚態,野逸自生長。
(2)一束沖天勢,兩叢春色伏,從來不入塵,赫然世外出。
(3)蘆葦秋未傷,春來未生長,水上飛舞勢,留待有心賞。
(4)碧山投樹影,萬物自安寧,昨夜風雷哮,夢中無鳥鳴。
2、尺寸252:62CM
3、材料:夹宣、蓝靛、枸杞汁、比利时核桃粉,研墨。
…… ……
当然,这批作品最大的特点,便是以古典诗境作为“立意”的前提。“意境与否”是抽象主义的独立视觉图式与文学化的关联绘画最大不同。这也是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基本差异与区别。
当然,处在当代文化的背景之下,这里的“古典的纯粹性”也已经被悄然地改变了。
(七)我在创作的间隙,每天也在微信的朋友圈发布着这些作品。看过的朋友很多人表示非常喜欢,同时又很疑惑,他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画出如此多具有古典主题、又充满现代表现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与踪迹学报告的水墨图式有无关系:为什么会创作出如此风貌的作品,对于这些作品的意义自己如何判断等等。
回望回国后已经两个多月了。为什么会创作出如此多尺幅巨大的、纯粹绘画的作品呢!?大致梳理一下,原因如是:
平时在家的自我封闭生活与外在压力下的被动禁足,其实,在心理上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前者随时可以解封,随时根据冲动制定旅行计划,而抵达任意的地方。而此次的被动封锁,又是在外在极其恐怖的疫情氛围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我的类似于“踪迹学报告”的作品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面对“空白之页”的素纸,返回到内心深处,来和自己进行对话,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左右互搏”。不过,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也有了一个最新发现:以往我也会画画,但是,却愿意使用半生熟的“水纹纸”,让画面产生一种“硬度感”——尽管储藏间内有最好的红星玉版,还是从来没有使用过。而此次则有了另外的冲动,一定要使用最具水墨层次感的红星宣纸——这里似乎有着一种隐约的“驯服意志”在起作用。
尽管如此,还是逼迫引发了对于在封闭的情境之中,我重新选择绘画本身行为的更进一步思考:
1、绘画本身如果是个人行为的话,那么,它确实在当下失去在文化核心“在场”的可能性。这与艺术的社会学转向毫无关系,与“艺术死亡论”也没有关系,是在独立的背景之下的行为。这是因为古典语境之中,绘画本身就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就如同倪云林所言: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抒逸气耳。它是一种古典文化与趣味之下,在心灵自我闭合的修行之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体存在。而且,在古典艺术语境之中,绘画形式与他人的同异,也不是画家们所关心的首要问题,只要你的体验足够特别,那么,你的绘画的意义自然特别。
2、艺术是为了满足于个人的心灵需要,还是为了一种带有职业性质的创造性工作需要;艺术是一种自我化的怡情遣兴,还是针对艺术史逻辑认知之后选择性发展;艺术是以古典趣味的形式法则去实践,还是从思想观念到形式语言方法论的全新创造。这一切其实就是有关绘画的命运选择,也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三个十年之后的,所有艺术从事者,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因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已经充分敞开,也就是我个人所归纳的“视觉史时代”,当人类整体艺术创造的逻辑铺设在每位当代艺术家面前的时候,选择至关重要。
3、在“视觉史时代”,发生是前提,形式是载体,而放在什么样的语境之中,进行讨论,则是另外一个关键的问题。所以,这是艺术在当下发生意义的重要前提。因此,单维度形式语言与图式的创造努力,如果忽略到这一切,那么,则所有的努力也都失去了方向。
4、由于外在的封闭而走向自我的心灵深处,探访存在之维的秘密结构。这一切导致对于古典主义的回归。出于对于未知的“虚无感”与价值的“认定性”,而进行常规意义上的创作。
5、那么,此次严酷的疫情,将自由的行为锁闭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外在国际空间的对于流动的封锁,一方面带来了对于古典的回归,在回归之中获得对于充分自由之后反思与自我自在的喘息,另一方面,也必将带来更开放的“国际化”——这就是信息的充分共享。在更加开放之中,选择自己的创造。
(八)绘画不死,首先源于我对于研究“中国画学”不息的热情,与几十年来的持续关注,在这样的氛围里,我重拾以往的实践也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绘画不死,不在于绘画在什么情景里发生,源于把绘画放置到什么样的语境去讨论。
绘画不死,在于我的这些充满古典趣味的作品的出现,固然与我个人的学术经历与文人趣味有关,但更是一种回返内心的测验——重新回去之后,带来的又是什么呢!?带来的将是什么呢!?
2020-04-12 于巴渝泓月丘十二云石阁
巴渝梦华2020
巴渝梦华(局部)非是呈疯狂2020
非是呈疯狂(局部)虎溪梦远2020
虎溪梦远(局部)缙云梦仙2020
缙云梦仙(局部)举目春池塘2020
举目春池塘(局部)芦苇秋未伤2020
芦苇秋未伤(局部)石承日月2020
石承日月(局部)巫峡梦幽2020
巫峡梦幽(局部)崖上沐月2020
崖上沐月(局部)岩开天地2020
岩开天地(局部)一束冲天势2020
一束冲天势(局部)张强Zhang Qiang1962 年生于山东肥城,曾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首届硕士生导师,四川美院美术学系系主任,重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当代视觉艺术中心主任。2013 年获得中国省部级专家“两江学者”终身荣誉,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学与水墨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山东泰山学院当代视觉史高等研究院院长,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温切斯特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艺术实践理论与批评博士生合作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