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很简单的一首诗,虽只有短短四句,却道尽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苏轼很简单的一首诗,虽只有短短四句,却道尽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经典转帖]苏轼很简单的一首诗,虽只有短短四句,却道尽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6-09 0



最近我们一起欣赏了很多苏轼的作品,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其实苏轼一生留下诗文无数,流传至今的就有两千七百多首诗歌,这些诗歌大部分都清新雄健、豪情万丈,但是也有像《西江月》那种哀婉动人的。不管诗歌的风格如何,我们必须得承认,苏轼的诗歌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多的还有思想上的升华与启迪。我们今天再来一起欣赏一篇苏轼游山玩水写下的诗歌,虽然词句简单却思想深邃,值得好好品味。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写景诗是苏轼被贬谪之后写下的,当时他经过九江,和自己的知己好友参寥相约一起游览庐山,当看到眼前壮丽的山河景色之时,诗兴大发,所以写下了这首游记诗歌。但是这首诗却通过山峦起伏这一简单意象,告诉我们如何看待人生的深刻哲理,所以这一首诗歌又是一首哲理诗,这些人生的道理就蕴藏在苏轼对庐山景色的刻画之中。

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从各个不同的视角观察层峦叠嶂的山峰,在不同的角度可能看到的山峰的模样是不同的,而每一个人内心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有时候你看到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但有时候你看到的又是直插云霄的高峰,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苏轼却写出了移步换形的真实生活体验,更展现出了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不可谓不精妙绝伦。

最后两句其实是在即景抒情,苏轼通过表达游览山水的感受来阐释自己思考的人生哲理。为什么我们见到的庐山是千姿百态的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够观察到庐山景色的全貌?或许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很多人都知道答案,但是却几乎没有人说出来,当苏轼用简洁自然的语言说出来的时候就会让我们眼前一亮。我们之所以看不见庐山的真实面貌,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线受到阻挡,所以看到的景色自然也就有局限。
我们游山玩水的时候有这样的体验,而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由于我们每个一人所处的位置和情境的不同,看待事物的出发点和角度自然也就会有变化,对待客观现实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一些局限性;当我们看不清事物的全貌与真相的时候,很难摆脱主观意志对现实的加工,所以去分析和理解事物也就带有片面性。

虽然这首诗很简单,但是我们绝不能简简单单的将其理解为山水诗,我们在跟着苏轼游览庐山景色的时候,更要理解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是符合客观规律且发人深省的。层峦叠嶂带给我们视觉上的美感享受,而苏轼的点拨则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启发。读完这首诗歌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语浅言深,含蓄隽永,让我们百读不厌,自然而然引发了无限的思考与回味。

但是当我们回到这首诗歌当中就会发现,苏轼在这首诗歌当中不仅仅是即景抒情,更是在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反思。稍微熟悉一点历史的朋友就会知道,苏轼在政治上更加倾向于保守派,这自然站在了主张变法的王安石一派的对立面。但是苏轼没有对变法全盘否定,他又主张吸取新法的积极成分,这样一来又导致了顽固守旧派的打压。正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比较特殊,所以在错综复杂的政治角斗场当中他不能为他人所容忍。当我们置身某种环境之中时,通常都很难看清时局的全貌,正所谓“当局者迷”,这个时候我们就更要注意冷静客观地思考问题了。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20-06-10

   ˆˆ韶华包包﹤﹤﹤﹤

倾觞不记韶华

ZxID:20720787

等级: 元老
配偶: 冷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6-10 0
   ˆˆ韶华包包﹤﹤﹤﹤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