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奇才陈寅恪,大师中的大师,教授中的教授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盖世奇才陈寅恪,大师中的大师,教授中的教授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2个回复

[经典转帖]盖世奇才陈寅恪,大师中的大师,教授中的教授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6-17 0



在大师井喷的民国时期,有这样一个人,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学识之渊博,令无数大师折服,堪称大师中的大师。

一代大儒梁启超先生曾公开称:“他的学问胜过我。国学大师吴宓教授认为他“最为学博识精”。而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铁杆粉丝,说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他叫陈寅恪,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当时世界知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
他是清华名宿,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三人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他是史家大咖,与吕思勉、陈垣、钱穆三人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但这些赞誉放在陈寅恪先生身上,并没有夸大。他确实是一位奇才,他的一生,简直就是学霸们心中无法触及的神话,至于学渣们,那更是想都不敢想。
陈寅恪从小便是天才,时人多能背诵四书五经,陈寅恪小小年纪,却能背诵十三经,一时被惊为天人。当然了,陈寅恪的童年之所以这么天才,和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
陈寅恪出身名门,父亲陈三立乃是当时的大诗人,而祖父陈宝箴,更是封疆大吏,官至湖南巡抚。除了良好的基因,陈寅恪还有着令人艳羡的学习环境。他父亲陈三立开办了一个私家学堂,名为思益学堂,请的老师都是牛人,比如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等等。

出身书香门第,又有名师教导,陈寅恪的起点要比一般人高出不少。最为关键的是,他还比一般人更努力,你说这气人不气人?
当然,陈寅恪先生最为传奇的还是他在世界各地游学的传奇经历。1902年春天,年仅12岁的陈寅恪东渡日本求学,在船上他遇到了去日本学医的周树人,两人同室而居,过从甚密,这个人后来有个笔名,叫做鲁迅。3年后,陈寅恪先生因为脚疾,辍学回国。
1910年,陈寅恪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学习。几乎是游遍了整个欧洲。4年后,因为一战爆发,陈寅恪先生再度回国。

1918年,陈寅恪先生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这一次,他去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之后辗转又跑到欧洲,直到1925年才回国。
十几年的留学经历,让陈寅恪先生学贯中西,不仅精通日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语,连梵文和巴利文这样的小语种他也是信手拈来。在游学期间,陈寅恪用他学识征服了身边所有人,他留学过的国外每一所大学,都对其赞誉颇高。而在当时中国的文化圈子里,远在海外的陈寅恪已经是声名远扬,被奉为大师般的存在。诸如梁启超、吴宓等人,对其推崇备至。
是故,在1926年,年仅36岁的陈寅恪就被聘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国学大师一起共事,位列“清华三巨头”。

有趣的是,当时的陈寅恪虽然海外游学经历丰富,12岁起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高等学府求学十数年,但是他却没有拿到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凭,因为他每次都是中途就转学了,其原因是图书馆里面已经没有他能看的书了。陈寅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他便去哪里拜师、听课、研究。对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学位,他却淡然视之,不以为然。
他说:
“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同时,陈寅恪当时也没有与其教授身份匹配的论文发表,更没有学术著作,是故被称为“三无教授”。但当时的清华大学和今天不一样,他们不以学位论高低,更不论资排辈,只看学问。

虽然当初清华的校长曹云祥,曾因为陈寅恪没有学位文凭而表示过质疑。但在梁启超等人的力荐之下,他还是选择了聘请简历上白纸一张的陈寅恪。
而后来曹云祥也为自己的决定而感到庆幸,因为他为清华淘到了一个宝贝。
进入清华之后,陈寅恪很快便以他渊博的学识得到了整个学界的认同。在清华,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只要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陈寅恪。而陈寅恪讲课时,更是座无虚席。在他的课堂上,你不仅会看到许多挤在门口旁听的其他系学生。就连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甚至于德国汉学家钢和泰这个北大的外校人,都跑来听课,像学生一样拿着笔记本在下面认真的听着。

当然,陈寅恪先生确实是个好老师,他这一生除了做学问,就是教学生。他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诸如如季羡林、蒋天枢等大师都是其座下高徒。
陈寅恪先生讲课很特别,他讲课不需要书本,只需要一杯茶,因为一切学问都在脑子里。据学生回忆:
“陈先生讲历史,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就连文字出处都说的一字不差!”

最能体现先生学问的是那部《柳如是别传》,那是陈寅恪先生的最后一部著作,全书八十余万字,当时先生已经目盲体衰,无法动笔,一切皆由他口述,助手黄萱女士笔录而成书。

这意味着,书中的内容全是先生从脑中的记忆提炼而出。这不是写小说,而是写史书,其需要的资料内容何止八十万字?可先生全都装在了脑子里。
敢问,哪个史学界大佬有此自信?
当然,这也应该是陈先生最遗憾的事,毕竟在他最想把他的知识留给世界的时候,他却失去了一双眼睛。而这也是先生悲惨晚年的写照缩影,因为时代的缘故,这位民国时代大师中的大师,在新世界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没能熬过无知者们的折磨和打压,身心不堪重负,最终病逝于广州,享年79岁。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20-06-17

   ˆˆ韶华包包﹤﹤﹤﹤

倾觞不记韶华

ZxID:20720787

等级: 元老
配偶: 冷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6-17 0
   ˆˆ韶华包包﹤﹤﹤﹤
散照

ZxID:21251403

等级: 版主
配偶: 鹤皆
爱生活 爱猴岛论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0-06-17 0
领会了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