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郑仕强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杜甫草堂||郑仕强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经典转帖]杜甫草堂||郑仕强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6-23 0
  




杜甫草堂
作者/郑仕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流离飘泊的一生足迹印满半个神州大地,但纪念他的三座草堂却都在四川(分别在成都、三台、奉节三地),而成都杜甫草堂,无疑是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杜甫生平事迹纪念园。
阳春三月,正是莺飞草长的季节,我出差路经成都,有幸瞻仰了这座心仪已久的草堂。

公元759年12月诗人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家眷经天水、同谷入蜀,流寓成都,次年得友人相助在成都西门外浣花溪畔搭建茅屋一座,自称为草堂。杜甫在成都草堂前后居住了四年,由于得到诗人高适、裴冕等一批老朋友的不时接济,这段暂短的时光可以说是诗人较为惬意的岁月。此间他以草堂周围的田园风光为题,触景生情赋诗240多首。其中为后人所推崇的千古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草堂佳作。
现有的成都草堂是以杜甫居住的茅屋原址不断扩建而成的。这是一座占地面积达300亩,风风雨雨足足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古意延绵的园子,尽管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数次毁于兵火,但都及时得到重修,每一次重修,它的人文景观总是不断增加,内容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千年之前几间简易的茅屋,历经数不清的名人志士的不懈努力,建成了华夏文人墨客凭吊诗圣的最好去处,仅此就可看出,成都悠久的历史和历代相传的尊贤崇文之风。

草堂可看的景观很多,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水竹居、古井、浣花祠、大雅堂、一览亭等十多处。游客若要遍览全貌、读懂草堂的昨天和今天,非细细观赏几天不可,对于我这个匆匆过客,路经成都能够有机会品味这千年人文景观,虽然只是短暂几小时,也已经满足了。草堂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众多的亭台楼阁,而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尊尊杜甫塑像、寓意深远的一副副楹联以及青翠茂密的团团慈竹。


草堂有杜甫的铜像、石像、泥塑像近十尊。在一个名园中同一主人翁的塑像这么多,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草堂中的杜甫塑像据说均出自名家之手,塑像神态各异,充分展示了诗人不同时期的形象。工部祠中的杜甫,身着官服,红光满面,两眼炯炯有神;诗史堂里的杜甫,头裹方巾,平静和蔼,一个恭谨而自负的儒者;大雅堂前的杜甫蛾冠博带,双眉紧皱,却掩饰不住满脸倦容;大廨中的杜甫铜像最为传神:一位瘦弱的老者,衣裳褴缕,饱经风霜的头颅微微向上仰着,双目焦灼,干枯的手掌紧握着诗册,仿佛在期待着什么?史载杜甫离开成都后,漂泊于荆楚一带,以小船为家,居无定所,落寞无援。“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是身陷困境中杜甫无奈的呻吟。站在铜像前,我仿佛看到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诗人饥肠辘辘,跪坐船头,也许他正渴望着能喝上一碗热粥,也许他正在诉说着一生数不清的不幸,也许他正望眼欲穿在期待着亲友的到来,也许……这铜像不正是诗人悲惨晚年贫病交加、孤立无援的真实写照吗?对这位旷世大师来说,虽然他熬尽毕生精力,他的盖世才华无人赏识,他的报国之心难以实现,最终病逝在舟中,这就是封建社会,正直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草堂的楹联很多,几乎所有的建筑由外及内都是对仗工整、神遥旨永的名人佳作。一千多年来,到草堂拜谒诗人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不计其数,他们中不少人都想在这艺术的殿堂中留下自已的一些痕迹。在众多佳作中其中有两副楹联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一副是诗史堂大门两侧的长联,写的是:“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据说此联的作者为清代文人沈寿榕。因草堂与成都的武侯祠相距不远,杜甫非常敬佩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华,他寓居在草堂时,多次到武侯祠瞻仰这位千古名相,面对东汉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再想想自己落魄的境遇和一生无法实现的抱负,不禁感慨万千!这副长联的作者巧妙地把杜甫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称赞杜甫的文才与诸葛亮的功名一样能传颂千秋,名垂青史。此联意境高雅,用典恰当,是草堂楹联中的上乘之作。

另一副是工部祠大门的对联,联曰:“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作者为大清咸丰年间四川学政何绍基,这是草堂对联中的代表作。何绍基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才子,他是借杜甫寓居草堂期间与诗人高适人日(即正月初七)和诗的典故,撰写了这副名联。何的对联高明之处在于既缅怀杜甫在这风光迷人的百花潭边寓居,又见贤思齐,隐然以杜甫的继承者自居。据说何绍基在四川任职期间,想为草堂撰写一副对联,先后拟了几副均不满意。有一年从果州主考归来,途中突发灵感撰写了这副对联,为了与对联中的人日归来相符,他抵达成都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在郊外住了一夜,次日直奔草堂,一挥而就,写下了这副千古名联,真可谓是用心良苦。据说此联一出,引来了不少文人墨客竟相模仿。此后,人日到杜甫草堂吟诗撰联成了成都一大风俗。

草堂有不少古树,但更多的则是绿意袭人的慈竹,它为偌大的园子增添了无限生机,“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是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中有关竹子的句子。我们的游客中很多人认为杜甫喜松厌竹,在草堂中大面积的种植竹子不符合诗人意愿。后来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才知道这种结论是对杜诗的误解。杜甫写这首诗有其特殊背景,当年成都府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暂离成都在三台避乱,两年后在回成都途中,诗人担心离开草堂已有时日,当初他栽在竹林中的松树,会被生长极快的翠竹挡住阳光,而无法成才,这首诗并不代表诗人就是厌竹。新松、恶竹有的学者认为那是另有政治隐喻,新松代表不畏艰险,富有正义感的朝廷新生力量,恶竹则喻指奸相李林甫之流,这种观点我还觉得倒还值得借鉴。其实杜甫在众多的诗篇里,对竹的赞颂还是比比可见:“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等。可见杜甫并不厌竹,他的草堂原来就种有大量的竹子,只是今日的草堂竹子比当年更多,更茂盛而已。竹是虚心劲节的草本植物,历来被作为积极向上,坚守操节的象征,草堂种竹,恰恰是对杜甫人格的烘托。记得大学士苏东坡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大概是文人普遍喜欢种竹的缘故吧!草堂那一簇簇慈竹如天生丽质的少女,婀娜多姿,疏密恰到好处。它们或簇拥在古建筑旁,或亭亭玉立在池子边,或相互弯腰拥抱在长长的看不见尽头的小径上,织就一道天然的拱门,成了草堂鲜活而生动的元素,给游人无限美好的意境。我独自徜徉在一条弯弯曲曲翠竹相拱的小径上,追寻诗人的足迹,我想草堂的主人是不幸的,但又是有幸的,不幸的是,这个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心想走“达则兼善天下”道路的诗人,穷尽毕生的努力,仕途无望,抱负难以实现,最终漂泊江湖,病逝在孤舟中;有幸的是,长期的流离失所和艰辛的生活磨难给他创造了接近最底层人民群众的机会,看清封建社会的腐败,使他能将人世间一切苦难赋诸笔端、直书感怀,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最终成为唐朝诗坛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

人类对于大师的认知总是落在时光之后,许多事情,往往都要等到尘埃落定后才使世人猛然醒悟。这位一生落魄潦倒的诗人,也许没有想到他逝后千年,有那么多的头衔与荣耀紧追而至,而他的草堂竟成为了事中国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圣殿!

【作者简介】
郑仕强,笔名松涛,周宁县浦源村人。现为福建省楹联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闽越书画院副院长,周宁县书法美术家协会主席,曾在《闽东日报》、《福建文学》发表多篇散文作品。
封面书法:倪进祥
主办单位:周宁县文联
周宁县文旅局
承办单位:周宁县作协
责任编辑:肖 珊
执行编辑:叶宝培
来源:周宁文学

leave all your love and your loving behind you can't  carry it with you if you want to survive.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20-06-24

   ˆˆ韶华包包﹤﹤﹤﹤

倾觞不记韶华

ZxID:20720787

等级: 元老
配偶: 冷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6-24 0
   ˆˆ韶华包包﹤﹤﹤﹤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