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菩萨一祖师共论佛法教育:修行勤劳更要动脑,佛教智慧不离多闻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一菩萨一祖师共论佛法教育:修行勤劳更要动脑,佛教智慧不离多闻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经典转帖]一菩萨一祖师共论佛法教育:修行勤劳更要动脑,佛教智慧不离多闻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6-26 0
  



01
龙树菩萨的辩证法
智慧与多闻,是学佛的两大基本要素。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说过:
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
有智慧而知识欠缺,无法了解实相般若。就像在黑暗中,有眼睛也看不见。
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
知识丰富而没有智慧,也无法了解实相。就像环境虽然很明亮,人却是瞎子。

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无智慧,是名人身牛。
一个人知识丰富,智慧通达,才能接受真理。一个人既没有知识,也缺乏智慧,叫做“人身牛”——白长一颗人脑袋瓜了。龙树菩萨说得非常生动形象,知识和智慧,在佛法修行之路上,的确是互为臂助、缺一不可的。
02
永明延寿祖师的方便解
对于龙树菩萨的偈语,唐末五代高僧永明寿,在佛教一代奇书《宗镜录》中给出了生动解读:
且如有慧无多闻者,况如大暗中有目而无所见,虽有智眼而不能遍知万法,法界缘起,诸识熏习等。如处大暗之中,一无所见。

永明寿祖师认为:有智慧而无多闻的人,就像时刻身处黑暗当中;即使眼睛完好,却也无法博览群书、通读各类佛家经典。因此也无法了解,佛说的种种法门,到底因何而来。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生来就非常聪明;虽然没上过什么学,但是比较有“慧根”。很像传说中的灵明石猴——一生下来万事皆明。但是,他们真的“万事皆明”吗?可能只是潜意识觉得应该这么做,但无法懂得这么做的真正理由在哪里。也可能虽然明白了“万事万法”,却不能“万法归一”。

03
不演万法,何来万法归一;不历红尘,哪得幡然醒悟
永明寿禅师接着解释道:
是以实相遍一切法,一切法即实相,未曾有一法而出于法性。
这三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一个,只是说的角度不同。
实相存在于一切法当中,正因为如此,所以人要觉悟,首先要遍知一切法才行。佛菩萨们修行早已有成,为什么还要反复入红尘?因为红尘世界,也就是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并不圆满,种种红尘法,难道不就是佛门万法?因此大乘佛法才赞同入世修行,期待有一天看破红尘、万法归一。

种种法,我们知道不过是“善巧方便”罢了。是佛陀根据众生的根性不同,所创造的善巧法门,并非究竟、根本之法。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但是,这种种如梦似幻的法门,正是道的载体和路径,是通往究竟涅槃、实相般若的必由之路。
正因为如此,永明寿祖师感慨道:
若不遍知一切法,则何由深达实相?
没有佛学基础,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难以达到实相。

04
学问魔障两相伴,镜花水月总是空
反过来,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就一定能觉悟吗?也未必。
多闻无智慧者,况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虽有多闻记持名相,而无自证真智。
一些博学多才的人,有时候很可惜地没有智慧;打个比方,如同大白天、光明境中的一个瞎子,身处福地而不自知、空入宝山而空手回。

因此,读书是读书,学问是学问,智慧是智慧。虽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工作,但是拥有前者并不意味着拥有后者。
相反的,很多人因为知识而陷入了迷茫;越是大学问家,越是容易迷茫,面对复杂多变的人生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这辈子活得是否有意义,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
对此,永明寿祖师叹息道:
虽闻如来宝藏,一生传唱,听受无疲;己眼不开,但数他宝。
世上很多人,虽然每天听着如来的教诲,一生都传唱佛陀的经典,神采奕奕毫不疲倦;可惜一日不觉悟,就像给别人当会计、为别人数钱一样,到头来两手空空。这一点,出家人和学者尤其值得注意。

所以无论学佛学道,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头脑也一定要善于思考;缺了其中任何一样,看似省了劲儿,其实南辕北辙、离题万里,终成一场幻梦,非常可惜。

leave all your love and your loving behind you can't  carry it with you if you want to survive.

际遇之神

惩罚

在路边摆摊,遇到城管,损失DB3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20-06-26

   ˆˆ韶华包包﹤﹤﹤﹤

倾觞不记韶华

ZxID:20720787

等级: 元老
配偶: 冷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6-26 0
   ˆˆ韶华包包﹤﹤﹤﹤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