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忽然读到《宗镜录》几句话,若有所悟。
不可将出入三昧处所求之。
这句话是说普贤境界,“不可将出入三昧处所求之”,不能在内、外、中间处找。
普贤菩萨的“普贤”是什么意思?从古至今,诸多高僧都有解释。这里简单说两种:第一,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第二,普是体性周遍,贤是随缘成德。就个人理解(存疑),就是任何地方,都有佛法智慧。
去彼沉寂、生灭,却令想念。
沉寂对不对?昏昏沉沉、打瞌睡,不对。生灭,也就是不断变化,念头一个接一个对不对?这是生灭心,也不对。那么,去除了“沉寂”“生灭”之后,应该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个人以为,这是一种“永远在路上”的状态,一直在思考、用功。这与“生灭”有何不同呢?生灭是念头杂乱纷纷、按下葫芦起来瓢,虽然说是“变”,其实也算“停滞”。
比如一辆汽车,停在路边是“沉寂”,一会儿发动一会儿停,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左右前后没有一个固定方向,这是“生灭”。沉寂状态,固然干不了一点事;生灭状态,也肯定没有任何进展。
什么是“在路上”?有一个专一固定的法门,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持续向这一个方向前进。如果是射箭,这叫做“有的放矢”。如果是人生,这叫做“用志不分、坚忍一心”。
记得《宗镜录》前文提到佛家有“正念一心法门”,与上面的描述,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强调一下,个人理解仅供参考;具体大道原则,必须阅读经书原文。
明想念动用,体自变周。
一个人起心动念了,犹如一个平静的海面上,荡起一些波纹。波纹是什么?波纹代表着我们的活力;如果没有波纹,就是沉寂,是一潭死水;如果波纹杂乱,那么就会相互干涉、相互抵消,导致乱成一团。
该怎么做才好?人生中,如果仅有一个点“起波纹”,那么它将非常安静和谐地向远方扩散。
当然,无论波纹怎么产生、干涉、抵消、扩散,我们的体,也就是深邃无底、广阔无边的大海,永远没有改变。当波纹平静下来,终究归于大海。这也许就是“体自变周”的深意吧?再次强调,个人感悟仅供探讨,不足为凭。
用而常寂,非更灭也。
念头该不该起?起来也无妨。起来了就顺着去想、去做。犹如大海表面的波浪、海啸、电闪雷鸣、乌云满天、大日当空……难道因为有了这些变化,就说大海不是“常寂”的吗?一个是表,一个是里;一个是用,一个是体。
无论表面多热闹,体——大海,是常寂的。永远都在“寂”中,永远都在“定”中,永远都在“空”中。
这里的“常寂”,不等于前面的“沉寂”。沉寂是大昏沉、死气沉沉,常寂是一种常态,虽然“定、静、止、空”,其中却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同样是“变、动、幻、有”。最后,我们将《宗镜录》中这段话,完整恭录如下,以便回味思索。
不可将出入三昧处所求之。去彼沉寂、生灭,却令想念。明想念动用,体自变周。用而常寂,非更灭也。
用而常寂,还让我想起佛家常用的“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佛家智慧高深,其中包含着动与静的辩证法;稍稍领悟其中一二,生活自然如意三分。纯属个见,一切都以经书为准;若有纰漏,恳请批评指正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