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不必言尽,看透不必说透。
距离产生美,真的不是一句虚话。
战“疫”背景之下,距离不仅产生了美,还带来了安全。文明出行一米距离、文明用餐一米距离、文明排队一米距离……每个一米的间隔,都为战“疫”胜利出了力。
其实,岂止当下。早就有人类学家为人际交往划分出了4种距离,即亲密距离、熟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每一种都有对应的长度区间限制。
某机构关于朋友间如何相处的社会调查也显示,1967名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受访者中,约有89.1%的人表示,朋友相处的最好方式是“熟人生处”。也就是说,熟人之间,仍然希望像与陌生人相处那样,保持恰当的距离。
正所谓,最好的关系,都有点“冷淡”。人与人关系再好,也要做到话不说尽、事不出格、互相尊重,而这些,就是不能缺失的“冷淡”。
01
话不说尽,讲究的是分寸。
世上最伤人的东西,是嘴里说出的话。
有分寸的人,懂得保持适当的沉默,哪些话当讲、哪些话不当讲,哪些事是对方的底线不能触碰,哪些事可以用来开玩笑增进感情,都要拿捏有度。
与朋友相处,不要觉得彼此熟悉,就不拘于细节,说话就可以不留余地。
很多时候,“点到为止”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真的是好友或亲密的人,应该更加心有灵犀,你说了上半句,对方就懂得了下半句,这样的交流,也是相处的情趣。
古有《论语》曰:“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意思是说,看见穿丧服的人,就算关系很亲密,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戴着官帽的人和眼睛失明的人,即使是常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
今有三毛说:“朋友之间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如果说话时不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就算友谊的小船不会当场颠覆,一方的心里也已经出现了波澜。时间一长,当波澜逐渐壮阔,过往的“亲密无间”终究还是成了今后“最好不见”。
所以,知人不必言尽,有些肚量;看透不必说透,知道就好。越是亲近的关系,越值得我们用心去经营。
02
事不出格,强调的是边界。
“我这是为你好!”生活中,肯定有很多人都听到过这句话,或是类似的表述。听过之后,总有一种如果不按照对方说的去做,就是自己不知好歹的感觉。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恐怕要因事而定。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作“心理舒适区”。当有人闯入这个空间,人们会本能地后退,与之保持一定距离,来守卫这块领土。突如其来的“关心”,只会让对方感到害怕和措手不及。
人际交往,是存在边界意识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允许对方留有自己的空间。
尤其是熟人之间的相处,更要明确地知道对方的边界在哪里,可以真心为对方好,却不需要替对方作决定,不要拿着感情亲近的盾牌为所欲为;必要时表明意见,让他或她知晓你的情谊,就够了。
成年人交往,要做好的只有两件事——守住自己的边界,不侵犯别人的边界。如果不知进退,随意触碰对方的底线,只会与更多的人渐渐走散。
03
有点“冷淡”的距离感,是对别人的尊重,对自己的爱惜。
朋友如此,亲人如此,爱人亦如此。
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调整这个距离,与他人共享内在的生活。建立在信任、真诚、志趣、方向等认同之上,你中有你,我中有我,还有一个你我相融的“我们”,是无久处之厌的最佳良方。这些用真心得到的感情,无论岁月如何,依然长久又深情。
然后,你会发现,两颗心虽然并不常常贴在一起,但是,只要其中一颗心灵需要关怀,另外一颗会立马感应,传递温暖。
愿你我都能寻得这样的心灵,永远保持着不会过热也不会过冷的温度,默默念、慢慢处;
愿你我都能付出这样的心灵,做到话不说尽、事不出格、互相尊重,静静守、深深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