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久林摄
草原奇柳景观,位于在中俄界江黑龙江畔我方一侧——逊克县城东部一处被称为黎明草原的地方。奇柳,原本是一种生在江边的柳树,俗称江柳。由于特殊的形态、色彩,人们称其为“草原奇柳”。无论春夏秋冬,奇柳都以巧夺天工的技法,描绘出美丽的画卷。
这些奇柳,不以灌木的形态出现,也不以高大乔木的形态出现,在大于灌木小于高大乔木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它们的树龄无法考究,有人说几百年,有人说上千年。树干粗壮,但并不高大;树形以伞状的方式伸展;由于季风等多种原因,很多树朝着一个方向倾斜;有河流的地方,奇柳都朝着水面倾斜;奇柳以单株为单位,星罗棋布的分布在草原上… …
曹晓枫摄
曹晓枫摄
曹晓枫摄
曹晓枫摄
曹晓枫摄
走进奇柳,令人脑洞大开!那些风剥雨蚀的粗糙树皮,坚挺结实的树枝,让人触摸到历史的沧桑和厚重:它们以怎样的历练成就如此的塑造呢?那些倾斜变形的树干,诉说着风的韧性和生命的追求:这是怎样的经历和品格呢?一处处伞状的树冠,张扬着生命的美好和担当,又反映了怎样的信念和使命呢?在无人机上俯瞰,那些树冠错错落落、造型有致的排列令人惊叹:有的构成线形扇形,有的构成三角形多边形;有的出现象形图案,有的营造抽象效果,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什么人的智能造化呢?奇柳本身似乎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但是我们的思维却困在潜意识里,一时无法打开这个界面。
曹晓枫摄
曹晓枫摄
曹晓枫摄
正值初夏,黄花和绿草组成的博大的草原,很和谐地成为烘托这些奇柳的背景——这背景也因为奇柳的神秘而显得有些深不可测。草丛下面,一处处有规律地起伏着的地形,似乎是古老河流和波浪留下的痕迹,时光从这里会上溯到久远,延展到无限。无限。
草原上各种颜色的牛羊,对奇柳是天造地化的衬托;奇柳对牛羊也是理所当然的呵护。奇柳和草原上的一切生命都成为水乳交融的整体。甚至依着树干席地而坐、叼着烟斗的牧羊人——牧羊人头上的几声鸟叫,都成为不可或缺的系列故事中的一个情节。
杨成山摄
杨成山摄
小兴安岭脚下,黑龙江畔晨雾升起,茫茫白色中浮起的万点树冠如绿色的船帆,时隐时现,竞相争渡。正午的阳光下,树冠又擎着巨大的阳伞,向草原倾下博大的慈爱。傍晚夕阳下的奇柳最为动人:金色霞辉沐浴着树枝树叶,点染着每一个树冠,草原上的奇柳群像一片彩旗的海洋,迎接即将到来的某种盛大节日。夜色降临,草原沐浴在冷调的色温里,每一个奇柳都收起了自己得外向,开始进入蓝色的自己。
杨成山摄
杨成山摄
我们阅读了当地朋友提供的不同季节的奇柳资料,看到的是不同时空的审美奇观。早春,鹅黄柳绿的背景下,奇柳以水粉画的效果,描绘草原的清雅和温婉。
盛夏,郁郁葱葱的环境中,在特殊的光影下,奇柳开始书写泼墨的潇洒和丰润。到了秋天五花山季节,奇柳呈现出浓彩重墨的油画效果。冬天的奇柳审美形象最为特殊,白雪的底色里,细节丰富的枝条或者成为素描,或者成为水墨,或者在无风时成为规范的工笔,或者风起时演化为奔放的狂草… …所有的季节,在不同方位上观察,奇柳都会排列成不同的节奏和韵律,整个草原仿佛演奏着宏大的生命协奏曲。这让人想到界江彼岸的俄罗斯抽象主义绘画大师——康定斯基,他讲绘画是一种视觉旋律,这些奇柳正运用视觉里高低远近的不同排列,演绎着重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营造艺术通感和艺术跨界的审美境界。
索久林摄
索久林摄
索久林摄
关于奇柳的成因,有很多说法。科学层面的解释是,由于黑龙江冲积平原是以沙土为主的土壤,蓄积水分和营养的能力很低,江柳不能拔高生长;同时又由于高纬度地区日照时间短,江柳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需要以伞状的方式扩大受光面;由于小兴安岭的阻挡,西伯利亚强风在草原上迂回,扭曲了树干,形成现在的奇柳。民间的说法是,古代大江的水怪经常到草原上捕食牛羊。主人为了保护牛羊,饲养数千只牧羊犬分布在草原各处,防御水怪。当最后一次洪水来临时,牧羊犬与水怪决战数日,最后与水怪一起神奇地消失了。后来,这些牧羊犬为了回报主人,都变成了江柳日夜守卫在草原上。不管哪种说法,江柳已经成为奇柳了,为人们提供的是厚重深邃的精神营养。
索久林摄
索久林摄
每一棵奇柳都有神奇的故事,众多的草原奇柳便是一部厚重的书。我们的摄影小组用两天的时间阅读奇柳,拍摄奇柳,收获的不只是光影捕捉的多彩瞬间,更有一时无法穷尽的草原奇柳文化。伴随着收获而来的便是遗憾——新的艺术感悟和艺术构思又催生了新的创作冲动:我们还要回到草原上,在这本厚重的书中,阅读北方边陲,阅读人类社会,理解自然和历史,理解现在和未来。
我们坚信,有机会造访草原奇柳的朋友们,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启迪和欢乐!
索久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