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抗洪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展示大汉精神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五千年前的抗洪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展示大汉精神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经典转帖]五千年前的抗洪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展示大汉精神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7-14 0


虽然今年洪水肆虐,但是在勤劳的中华儿女的同舟共济,共同抗洪救灾的努力下,一定会很快过去,重现往日的繁华和安宁,因为我们自古就有抗洪的经验。
面对洪水,不同的文化,有不同应对方法,西方用诺亚方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但是中华民族,却从来没有放弃对灾难的抗争,大禹治水,就是中华民族的态度。
子承父业,继承治水的事业
帝尧时期,因为气候等方面的变化,华夏部落生活的地区,发生了洪水泛滥的灾祸。于是帝尧任命鲧进行治水,鲧采用了传统的“水来土掩”的传统方法,在河岸边建造河堤,但是下游可能被堵塞了,所以水越淹越高。鲧治水九年,洪水却越来越严重。
帝尧去世后,舜帝继位,舜帝罢免了鲧,将他发配到了羽山。接着任命鲧的儿子,大禹负责治水,大禹总结了父亲治水的失败经验,决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治理水患。
考察河道,疏通水道,引水入海
舜帝为了治理水患,同时派遣伯益和后稷协助大禹进行治水。大禹带领伯益、后稷两位贤臣,召集沿河百姓,进行河道视察,总结出,只有改革治水方法,只有疏导河水,才能治理好水患。
大禹翻山越岭,渡过河流,拿着准绳等工具,从西向东,考察了数千里河道,逢山开山、遇洼筑堤,疏通水道,将洪水引入大海,经过了十三年的不懈努力,解决了重要华夏部落的水患问题。
凿龙门,开华山
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禹开凿的龙门山,位于洛阳的龙门,对于这个,我有不同看法。
我认为大禹开凿的龙门,更应该是山西河津的龙门,因为在上古时代,华夏的核心生活区,还是临汾、运城一代,尧帝、舜帝、大禹的生活都在这一代。
如果在河津把黄河一挡,正好造成以平阳、蒲板、安邑为中心的这片区域的水患。而在河津把龙门凿开后,黄河自北向南而下,直奔华山而去,到了华山后,水势被险峻的华山阻挡。
华山实在太过险恶,大禹率领的百姓无法凿开华山,于是在这里把河水向东引入大海,这里就产生了大禹渡的历史传说,同时也有了应龙以尾引水东去的传说。

在晋陕豫这段黄河流域,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比如因大禹斧劈三门而得名的三门峡、三门镇,引伊水东流的伊阙等很多传说。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的妻子是来自涂山氏的女娇,相传他们刚刚结婚四天时间,大禹就被任命去治水。涂山氏虽然不舍得新婚的丈夫,但是为了更多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同意了丈夫前去治水。
大禹治水十三年,兢兢业业,费尽精力,不敢休息,害怕无法完成使命。有一次路过家门的时候,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很想回家看看妻子和儿子,但是心系治水,顾不上回家。
等到第二次经过家门的时候,儿子已经可以认识人了,在妻子的怀里,向他招手,这时正是工程紧急的时候,所以他只是挥一挥手打个招呼就走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的时候,儿子已经十岁了,跑过来拉着他,想让他回家一家人聚一聚,但是他只能摸着孩子的脑袋,告诉他水患还没有治理好,还没有空回家,于是又没有进家门。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人定胜天
很多人认为,大禹治水是一个历史传说,但是传说的故事很多,没有任何一个,像大禹治水这么详实,而且黄河沿岸各地都有纪念的地名,那么之后的夏朝又怎么可能子虚乌有呢?
大禹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树立中华文化的楷模,那就是有困难,就要走进困难,仔细观察,严格论证,找到解决的办法。史书记载大禹由西向东,从甘肃到东海,一路几千公里,考察黄河水道。

当然这个可能有些夸张,其大致考察范围可能是从临汾、韩城一代,沿河过开封到山东菏泽、济水一代。因为出了这个区域,就不属于华夏部落控制区了,一则不安全,二则没有治水的必要了。无论是北方的鬼方、狄人,还是东边的东夷人,都是渔猎部落,受水患影响小。
但是这无疑向后世子孙展示了先民不惧艰险,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这也成为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所以我们敢在高山建宫观,能在水中建亭轩,我们敢于跨越沙漠打击侵犯我们的敌人,才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最强口号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20-07-15

   ˆˆ韶华包包﹤﹤﹤﹤

倾觞不记韶华

ZxID:20720787

等级: 元老
配偶: 冷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7-15 0
   ˆˆ韶华包包﹤﹤﹤﹤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