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进入大学不久的大学生说自己平时很喜欢看书,但是书看多了感觉在人际交往上出了问题。他先是感觉与周边的人格格不入,认为他们什么也不懂,无法深入交流,渐渐地又开始认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很俗,认为周边的人所作所为都是可笑的。他很困惑,究竟是自己真的因为读书比较多而超越了周边的人,还是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姿态太高了?
我的文章向来喜欢讲真话,当然真话比较难听,其实“看不起”周围的人并不是读书的缘故,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让人去如此“卓尔不群”,而是大概率这位大学生本身就看不起比人。换句话说就是读书读得有点“跑偏了”。
胸怀没有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而扩大,反而气量越来越小,格局越来越小,以自己并不广阔的知识和境界去轻易的看轻他人,显然并没有读懂书里面的内容。真正的读书,不应该看不起周围的人,而是应该看懂他人。读书的气量用古人的话来说叫做“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其中的含义,可以细细品味。
古往今来,真正能够把书读透,把学问流传于世的人从来没有轻易的看不起他人。比如著名诗人白居易,《墨客挥犀》里称:白居易每作一首诗,都要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念念,老太太能听懂的,就要,听不大懂的,就改。这样一个当时的文豪,一个官员,没有看不起不识字老太太,而是把对方的评价标准作为自己诗歌修稿的依据。真的要比那些喜欢故弄玄虚的人强太多了。
我们建国以来那些大科学家,奠定了国家科技发展的基础,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这些人所读的书恐怕没有人敢说读得少,但是他们从来也没有轻易去看不起普通民众,不少人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余,还要做着科普工作。相比之下,我们如今一些高校“教授”,比如经济学家王福重说农民“懒惰愚蠢,不值得尊重”,这样的人才真是把书“读到狗肚子去了”。
况且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所读的书根本不值得一提。萧伯纳曾说过:好书读得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如果读几本书就让人感到自己“无所不知”,这读的不是书,而是“毒鸡汤”。
人生何其短暂,知识何其广阔,以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思考中,就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读书越多,越会谦卑的知道自己的不足,越会深深地知道自己的欠缺。对大部分人来说,究其一生的努力,也不过是在个别领域有所突破,而这已经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了。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在某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在其他方面可能是极其无知的。这也是为什么个别大学教授往往会发出很可笑的言论。
有些人读书能够成就为经天纬地之才,为国家为世界做出巨大的贡献,却依然谦虚地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的人只是懂得“茴”字的三种写法,就飘飘然以为自己成为了人上人。这样的人虽然看不起周围的人,甚至是自己的父母,但是偏偏以自己的傲慢和轻蔑,来希望获取他人的关注和赞美。越是傲慢,越是对别人的夸奖甘之如饴。归根到底还是内心空虚,缺乏自信罢了。
读书不仅要多读书,还要会读书。读万卷书自然是好事,但是更要懂得读书不能与实践相脱离。很多书本的知识和理论固然有它的道理,但是如果没有结合真实的状况,完全照搬理论,只能是“死读书”。书里面的道理在作者特定的环境下是成立的,但是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古人才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今皆然
“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美酒当当当”,你们懂了么?
2020-07-19 01:41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国花,这代表着国家的文化形象和花卉,也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气质一级人民的品格。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花,每个国家的国花都有独特和深切的意义,一个国家的国花也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三位勇士爱上同一位美若天仙的少女。勇士们献上了自己的王冠、黄金以及自己的宝剑以此来求得少女的芳心。
少女不想因此伤害任何的一位勇士,于是这位少女就求助于花神,将自己变成了一朵绚烂的花朵。这朵花的花朵象征着王冠,花叶象征着宝剑,花的根茎象征着黄金。每当情人节的时候,大家除了送出玫瑰以外,更喜欢送给自己喜欢的人这种花,这种花就是郁金香。
大多数的荷兰人认为郁金香是花卉中最美丽的一种,因此郁金香被荷兰选为国花。但是郁金香并
不是产于荷兰,在唐朝的的时候诗人李白就曾留下佳句“兰陵美酒郁金香”。
郁金香到产自哪里呢?郁金香最初产自地中海、土耳其、小亚细亚以及我国新疆,后来传入了欧洲,按照郁金香的原名Tulipa是土耳其“美丽头巾”的意思。
荷兰郁金香的历史是从一位园艺学家开始的,维也纳皇家花园的一位园艺学家把原产亚洲的郁金香带到了荷兰,这种花也得以花开遍地,掀起了郁金香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下,荷兰的花商编造了这个美丽的故事。